《送别》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5-10 18:48:13

第1篇:《送别》读后感

长亭古道,芳草萋萋满别情;拂柳笛声,夕阳山外话离别。没有直白的抒情,没有刻意的渲染,甚至没有时间、地点、人物,却能让人如此深刻的体会离别。

简单的`歌词,简单的旋律,基调平缓,浅唱低吟那份属于自己的心情。闭上眼,不同的人眼前定会浮现不同的意境。天下无不散筵席,难免离愁别绪,而这首诗却将伤感深藏,意境悠远。有欢聚就有离别,诗人却说“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是别离深刻了相聚今此一别又能何时相见?难怪有人说“你来时,风里雨里我去接你;你走时,慢走不送。”且相信,今朝的别离是为了明朝的相聚。

《送别》是李叔同先生作词,美国人奥德威作曲,后作《城南旧事》主题歌。李叔同先生,曾经的翩翩浊世佳公子,满腔热血地做过很多事情,最终选择与青灯古佛为伴度过余生,令人思虑。文中写人间离别之情,述人间美好之缘,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道:“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都未踏进。于是李叔同先生便以一纸真情为好友饯行!你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遇到的每个人都付出了时间也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你付出了感情,才赋时光以生命,如果既然我们无法逆转时光和生命的齿轮,那就让我们珍惜眼前。王子猷雪夜访戴,深夜就乘船前往,快到了,天也快亮了却调转船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我想朋友存在的意义也就在此,她的存在就是我们心中最大的安慰。所以这首《送别》更是人生的咏叹调。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总是一个孤单的背影。人是浮萍,随命运的潮流而漂浮,唯有凝望你远去的背影,心中默念“珍重,珍重”。

第2篇:《送别》读后感

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语言质朴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的开始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写出了原上野草秋枯春荣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用绵绵不尽的春草比喻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境界。

细细品味这首古诗,它更像是一首励志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寓意一种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更具有积极意义。2008年5月12日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了,顷刻间山崩地裂,屋倒楼塌,无数条鲜活的生命被夺走,面对大灾难,我们的人民没有被吓倒,一方有难,八方相助,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向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一条条道路被开通,一间间活动板房建起来,一批批学生重新走进了课堂,一面面五星红旗又飘扬在灾区的上空,我们深信中国人民是压不垮的,就像诗中的野草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等待春天来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依然是一派繁荣茂盛的景象,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美丽的新汶川会出现在我们眼前。

没有经历过苦难洗礼的生命是幸运的,也是脆弱的,透过灾难,你会发现,人性的坚韧、顽强和宽厚是来自于苦难的另一种恩赐,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收获面对生活的力量和勇气。

第3篇:《送别》读后感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的一支奇葩,有人说在这一折戏里突出刻画了崔莺莺的叛逆性格,描写了她对功名利禄视如粪土和对爱情的大胆执着的追求。其实,崔莺莺并不叛逆,她的言行只是一个自然人的本能反应,还谈不上反抗封建礼教。

有人说,崔莺莺的唱词里有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等表明了她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如果以此类推,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难道也是写了一个轻视功名利禄的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子?显然牵强附会。

那么,此时此刻崔莺莺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首先,崔莺莺之所以不让张生赴京赶考,不是轻视功名利禄,也不是叛逆。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热恋中的女子都会这样做。相思折磨人啊!什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什么“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一朝拥有”!什么“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每个热恋中的男女都会视功名如粪土的,都会有叛逆精神的。现在的一些中学生早恋,在我们成人看来是浪费青春,耽误前程;但热恋中的学生们毅然、决然地投入,宁愿不考大学,也要卿卿我我。难道他们也如崔莺莺般伟大?也是在反抗“封建礼教”?

其次,崔莺莺不舍得张生去取功名,是因为“夜长梦多”。崔莺莺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说就是怕张生“停妻再娶妻”。一旦张生金榜题名,他将成为高门望族的择婿对象,这个巨大的阴影折磨着崔莺莺。并且,恋爱中的人儿宜小别忌久别,张生这一走,回来的可能性就小了,因为外界的诱惑太大了,休怪他走累了“偏那绿杨堪系马”。也很难说张生不是陈世美,说不定又多了一个张世美,因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不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所以,崔莺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热恋中的女子,在送别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只是离愁别恨,只是对爱情潜在的危机的一种无奈和担忧,而不是“革命女青年”般的叛逆,也不是反抗“封建礼教的斗士”,只是一个真实人性的本能反应罢了。

第4篇:《送别》读后感

古诗是古代文学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这其中,我最喜欢《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出自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笔下。白居易被后人称为诗魔,又号称香山居士,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回忆。《赋得古原草送别》用草来引出对朋友的深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感慨,突出了草那顽强、生机勃勃的生命力。草经过了烈火无情的焚烧,虽然看上去枯死了,但是春天一到,它们就会舒展枝叶,重新复活,继续开启生命之路。是呀,我们也应该要这样,一旦遇到挫折,我们不可以选择放弃。如果放弃,你将会是永远永远的失败者;如果你选择了面对挫折而坚强不屈服,那你将会像那小草一样,获得自己新的未来,新的希望,新的明天!

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读起来却又是一番滋味。“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情境,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王孙的深厚情意。这两句送别诗让人深刻体会到了那种送别时的感受,那浓浓的惜别之情从诗里流露出来。

人们叫白居易诗魔真是没错,他的诗如诗如画,还有和别的诗人怎么也写不出来的那种感觉。这就是白居易和其他诗人的作诗方法不同,写出的诗也就不同,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