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路历程2000字

句文网    发表于:2022-10-31 10:10:33

第1篇:我的心路历程2000字

东流逝水,落叶纷飞。燕子去了,有再回来得时候;桃花谢了,有在开的时候,人生苦短,却没有重来的时候。窗外,雨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湿了我童年的回忆。

那年,太阳是绿色的,花朵是红色的,我是欢乐无忧的。唱着教师教的歌,吃着妈妈做的饭,玩着爸爸买的木偶。看到电视机里美美的女星,我想做一个女演员;看飞机飞的多高呀!我还要做一个飞行员;再瞧那些漂亮的衣服,我又想做一个服装设计师……那时谈到未来,我总是滔滔不绝,却没有一个具体的想法,毕竟我连未来的含义都不明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童年的时光就这样悄悄的,慢慢的消逝。转眼我已是一名初中生,进入了青春期。渐渐萌芽的心灵被那些完美梦幻的童话满满占据,再次说到未来,我期望遇到一位白马王子。

就当“王子”将要我的水晶鞋摔得粉碎时;当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时,爸爸告诉我:人生行进的过程中,得到和失去是交互进行的,有了苦恼的包围,才有解脱的快意;有了困难的阻碍,才有突破的喜悦。对于今日的不足,明天是否有个计划,安排呢?对于此刻的不足,未来是否有目标的去努力奋斗呢?爸爸的一番话叫醒了我的童话梦,让我回到现实生活中。我是一个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人吗?不,我从来都不是!所以对于未来,我初次有了一个概念。

匆匆的数着叶落的次数和飘飞的过程,日历一页一页从时间扉页上悄然滑过。就在天气逐渐转凉,送走夏天的时候,我踏入了幼专的学校。道路两旁,彩旗飘飘,迎接新同学的到来。应对新的环境和朋友,我突然感到彷徨和无助,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从未经历困难忧虑,有朝一日需要自我独立应对霜和雨露。

第一堂课上欢乐活跃的琴声,柔美优雅的舞姿都深深的吸引了我,极大的兴趣压过了我的彷徨和害怕,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每日慢慢碌碌却不知疲累。因为一次秦主任的谈话,让我心中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我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就这么简单的目标,却需要很大的努力!开始我并没有信心能成功,可当我的努力变成一张张肯定的证书时,我信心满满!

人生由我不由天,幸福,由心不由境。回头看看,我的心路历程渐渐改变,渐渐丰富,走的或完美或缺憾,我相信,在以后我会有更完美的明天!

凭我自我的努力,未来,我行!

第2篇:我的心路历程2000字

高二学年刚刚开启,在经过了一个相当漫长而又牢牢把握的暑假,我迎来了新学期的再分班。综合上学期和开学摸底考试,我以班级13号的成绩进入新的22班。这个名次既不突出,也算不上落后。我对这个名次没有什么感觉,甚至心安理得自我满足。

开学的第一个月,我依然和上学期的状态一样,散漫而毫无章法。事实证明,如果发现问题而不及时反思整改,问题只会越积越多,直至积重难返。别人在奔跑,而我在原地踏步,就只能望着别人的背影而望尘莫及。

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了,看到自我的名字卡在成绩单的中间,虽说不是异常落后,但与最高分相差50分,差不多每科都跟别人落了10分左右。直到这个时候,我才正视自我。其实问题一向存在,差距一向就有,关键在于如何解决问题缩小差距。我开始观察身边的优秀同学,我发现,在我忙着补昨日的作业时,他们大部分在提前进行明天的任务;我发现自我漫无目的在超市在楼道里瞎逛时,别人都在教室埋头苦读;当我每一天中午踩着12点半的哨声进入教室时,他们都已经进入学习状态。我发现同桌厚我几倍的数学纠错本,我发现别人已经提前写了那么多的《高考高手》,我发现,我原先跟别人有这么大的差距。

振生教师说,高中生最应当具备两个特点,一个是事少,一个是心静。而我就属于事异常多的,心容易乱的学生。为了警戒自我,我在课桌上贴了一张纸,上头写了四个字——少说废话。写作业的时候,我把手表放在一旁;吃饭时,我开始做着下一步的计划,我有意识加快走路的步伐……在这样的改变中,我迎来了第二次月考。623分,年级第六名。回顾这第二个月的学习,我居然觉得这一二个月来的感悟和收获竟比我整个高一一年还要多,我从来没有对自我认识得如此清楚和透彻。

11月来了,我不敢有丝毫松懈,我不想再次被那么多的人甩在后面,我不想在高二的重新洗牌中被淘汰。我极力“模仿”着我身边的同学,模仿他们的专心,模仿他们的刻苦。要成为和他们一样专心刻苦的人。

“我来一中干什么?”“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高一时,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两个问题,而此刻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越来越明确。我来一中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梦想,是为了2018年的高考。我要成为一个坚定而刻苦的人,我不想自甘平庸。

关于这次月考,尽管成绩不错,可是我十分清楚,运气和侥幸的成分相当大。如果作文换个题目,或者地理多出几道世界地理的题目,我的名次肯定要后退。这说明我还有很大的不足,我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正因为如此,我今日站在那里没有什么经验和方法同大家分享。我是初学者,我还处在摸索的阶段,跟年级那些优秀的学生相比,我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在那里只想告诉大家的是,只要敢想,并且真正从这一秒开始为之努力,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同学们,如果我们仍然觉得迷茫,仍然找不到人生的方向,那就停下脚步问问自我:“我来一中干什么?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仍然忙忙碌碌而收获不多,那就往身边左右看看别人坚定的步伐,奔跑的身影。

同学们,为了我们那颗年轻炙热不甘平庸的心,为了父母的微笑,为了2018的梦想,除了刻苦努力,我们别无选择!

第3篇:我的心路历程2000字

回首三十年的心路历程,虽然充满艰辛和坎坷,可它却是我人生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它教会我如何用执著和坚毅去应对人生,如何用宽容和善良去爱别人,如何用自我成熟的心智去帮忙更多心理上需要帮忙的人。

我的童年,没有像大多数孩子那样是躺在父母的臂膀中,在呵护和亲情中长大。在我还未出世时,一场意外夺去了父亲年轻的生命。我的家庭开始承受着天塌地陷的打击。个性软弱的母亲无力解决三个年幼孩子的温饱,只得拖着尚孕育在腹中的胎儿(那就是我)与性情暴躁,心胸狭隘,四十岁未娶的继父结合了,期望在那个灾荒年代家中能有个男人重新撑起一片天,使她的孩子们能够存活下来。记忆中,饥饿、皮带、血泪、大小便失襟充实着我整个童年。

母亲是信佛的,她常常跪在佛主面前祈祷佛能保佑她的孩子尽快结束这灾难般的生活。她以宽容和忍让对待身边每一个对她友善或不友善的人们,试图用虔诚来打动父亲的每一次恶念行动。我想,在我的身上受母亲的影响是最重的,一向以来我都是以宽容、善良、大度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那时我并不能客观的评价自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从喜欢我的教师和长辈那里得知我是一个十分热情、善良、正值的好孩子。我为所以得到大人的赞扬而沾沾自喜:原先,我这样做很好!

可是我与母亲的逆来顺受又不尽相同,在我的身上又带着一种很叛逆的性格。虽然我不能和父亲在家中的暴虐强势抗衡,可是,在我六岁那年,我却以抱着衣服离家出走和一次次的自杀来抗争,企图为自我争取一个孩子眼中的平等和权利。遗憾的是,我的这一系列行动并未给自我带来任何好处,随之而来伴随的总是更大的不幸。

小学三年级时,我的语文教师——陈教师用温柔开启了我尘封已久的心灵,用爱心撩开了我遮在脸上的黑幕。她不嫌我脏不嫌我丑,给我梳头替我洗衣服,那就像是晨曦中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潮湿灰暗的心房。我听到了生命中第一次鼓励。从此我开始学会对教师微笑,对他人微笑,对生活微笑。

在青春期,我交到了两个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并且对我影响最深的朋友。我和她们日益深入地交流各自对期望、梦想、目标的看法。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和他人结成真正相互关心、息息相通的亲密关系。我发现原先隐秘的思想和对未来的看法是能够和朋友一齐分享的。在与这两个闺中秘友的畅谈中,我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被人关心被人理解的幸福感。

我想找到自信,做自我生命的主宰者,缘于一次特殊的作文课。初中一年级时,教师安排了一篇作文《我想对XX说》。当时我只是凭自我的真情实感将压抑了许久的积怨一泻而出。没想到,教师却告诉我:他是满含着热泪读完我的作文的,而这篇作文是他迄今为止所教的学生中写出的最打动人心的一篇。

这句话影响了我整个生命,它让我的生命从此看到了自我的光彩。这句话迄今仍仿佛字字在我耳边回响,让我明白:原先我也有机会让自我成为一个最优秀的人。从此我喜欢上了写作文。随后写出了一篇篇让教师赞扬,让同学羡慕的优秀作文。在学校组织的作文竞赛上我独占鳌头。我的自信也在一次次荣誉中渐渐抬头,它就像照亮黑夜航船远行的灯塔,不在乎大海里还有多少暗礁和险滩,只是执著的向着期望的目的地驶去。

在我的人生观发生变化,重新建立新的模式时,我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重大挑战。虽然繁重的家务劳动、恶劣的家庭环境并没有泯灭我对梦想的追求,可是当我高考结束后拿着远离家乡的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继父却阻止我继续求学的路。还要不要继续上学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必须要离开家!必须要上学!!——一种想要挣脱家庭禁锢的反叛情绪越来越强烈。在当时思想还处于半成熟状态的我,抓住了继父爱面子这一特点,请来喜欢我的几位教师和继父的几位朋友,轮番劝说他让我继续上学。这才让他承担了继续供我上学的“职责”。我在与继父的一次次抗争中最终赢得了一次胜利。可是,学费一共需要5000元,继父却以家中无钱为由,只给了我2000元的学费,以期让我知难而退。然而,我强烈地渴望上学!!!看到我的处境,我的班主任给我借一千,校长给我借两千为我筹齐了剩下的3000元学费。带着这沉甸甸的5000元,我开始了远离家庭的全新的生活经历。

此次经历,我想对我是启迪心智的。让我明白,假如生活对你紧闭大门,这就需要我们去进取寻找打开大门的钥匙,而不是坐等命运的不公,把人生有限的时间浪费在无限的感叹上。“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嫌晚”是我在日后和朋友交往中最常用的一句话。

大学生活对大多数同龄人来说是浪漫和欢乐的,而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充实和锻炼。我经常会为下一个月的生活费而奔波,为下一期学费而发愁,但挣脱了家庭禁锢的我又是欢乐的。在大学里,我拜读了很多名人传记,研究了多位名人的成功的人生经历。阿拉法特与我有着同样不幸的童年,全靠自身努力在一次次民族战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名扬世界的民族英雄。他的经历深深激励着我努力向前。在大学里我珍视我的每一种感受,把积累的各种经验分享给我的同学们。在同学们的羡慕和鼓励中,我的自信迅速飞涨,性格也由缄默逐渐向开朗、活跃、幽默、大方改变。善良、真诚、坦率、助人为乐、富有同情心的口碑让我的人际关系向多层次发展。

可是,继父刻在我心里的阴影,却阻碍着我向异性敞开心扉,以往我渴望做一位与佛为伴的修女。我逃避着一切可能给带来的伤害。

整个中学和大学时代,我的人际交往仅限于几个要好的女性朋友。直到参加工作后,办公室出现了一个风趣、幽默、聪明小伙子,我的人际交往模式才被打破。在他理解、信任和呵护中,我慢慢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异性都那么可怕。他的出现,就像是一剂抚慰伤口的良药,让我把畏惧的伤口渐渐缩小。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这伤口太深,需要很长时间去慢慢抚平。两年后,他失去了耐性而转身离开,我才发现自我其实能够理解他了,然而这一切已无法挽回。

第4篇:我的心路历程2000字

一位哲人说:“人务必完全自觉个人在这个无好处的世界中的不合理的存在,才能解脱。”

我常常能够深刻感到生命的无好处、不合理。人从来到世上,一路挣扎、追求、修炼,然后就那么离开了。这有什么好处呢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没有答案的,或者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已有,可是没有人愿意理解它。这一答案就是:毫无好处。既知答案如此,又要勉强自我生活下去,这是一个不可解决的矛盾。

在生命好处的问题上,荣格和海德格尔有不一样的看法。荣格认为,对于正常人来说,有什么必要追寻生命的价值或存在的好处呢这样的问题只是对于精神分裂了的、异化了的人来说才会发生。而海德格尔却认为应当追问存在本身的好处,“人就是一种领会着存在的在者”。

从很年轻时起,虚无主义对我就一向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大到令我胆战心惊的程度,使我不敢轻易地想这些问题。我不敢长时刻地看星空。看着看着,我就会想到,在这众多的星星中,地球就是其中的一个;而人在地球上走来走去,就像小蚂蚁在爬来爬去。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其中显得毫无价值。人们孜孜以求的一切实际上都是毫无好处的,或者说得更精确些:最终会变得毫无好处——吃饭对于饿的人有好处,睡觉对于困的人有好处,但对于死人来说,它们全无好处。每个人最终都会死,死就是无好处,生所以也无好处。人为什么要在世上匆匆忙忙地奔来跑去呢有时我会很出世地想(好像在天上俯瞰大地):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奔忙些什么呢我仿佛看到,在这小小的地球之上,人海汹汹,日月匆匆,不知人们都在追求些什么。

有一段时刻,我的情绪有周期性的起落,差不多每个月都会出现一次“生存好处”的危机。在情绪低落时,就会有万念俱灰的感觉。人怎能永远兴致勃勃呢一个永远兴致勃勃的人必须是个傻瓜,正因他从没想过他为之忙禄的一切都毫无好处。

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过:“我只觉得人生一世,荣辱得失都清淡如水,背时遭劫亦无甚大碍,所谓人生短促,可是是一时幻觉。”

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以主角菲利浦的口吻说:“人生没有好处,人活着也没什么目的。一个人生出来还是没有出生,活着还是死去,都无关宏旨。生命似轻尘,死去亦徒然。”“万事万物犹如过眼烟云,都会逝去,它们留下了什么踪迹呢世间一切,包括人类本身,就像河中的水滴,它们紧密相联,组成了无名的水流,涌向大海。”他还这样写道:“我早已发现,当我最严肃的时候,人们却总要发笑。事实上,当我隔了一段时刻重读我自我当初用我全部感情所写下的那些段落时,我自我竟也想笑我自我。这必须是正因真诚的感情本身就有着某种荒谬的东西,可是为什么这样,我也想不出道理来,莫非是正因人本来就只可是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行星上的短暂生命,所以对于永恒的头脑来说,一个人一生的痛苦和奋斗只可是是个笑话而已。”

这些文字总是能打动我的心:“一个无足轻重的行星上的短暂生命”,“一个笑话”。如果人没有注意到这个残酷的事实,他活得肯定不够清醒,不够明白。人生在“永恒的头脑”看来,就是一场“当局者迷”的荒诞剧。然而,“旁观者清”啊。人们在台上很投入地扮演着悲欢离合的主角,悲壮激烈,他们不愿坚信,在“永恒的头脑”看来,那可是是一个笑话而已,他们绝不愿坚信。这就是人的愚蠢之处。每个不愿正视这件事的人都是在自欺欺人。

人活一世,都想留痕迹。有人说,人最大的目标是青史留名;有人说,即使不能流芳千古,能够遗臭万年也是好的。说这话的人没有想到:在地球热寂之后,什么痕迹都不会留下。记得在我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时,曾在日记中写道:我已经留下了第一个痕迹。当时的我没有想到,这个痕迹就像沙滩上的脚印,很快就会被海浪抚平。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宇宙中留痕迹,这是毋庸置疑的。亿万年后,没有人会记得马克思是什么人,别人就更不必说了。正如哲人所说:“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在我看来是不难解答的。人生的目的可是是死亡而已,正因在这世界里生存的一切都是像尘土一样地被时刻的气息渐渐吹走……就像在沙漠中脚迹一下子就会被吹没了那样,时刻也会抹掉我们存在的痕迹,仿佛我们的脚就从来没有踏过大地似的。”

既然如此,人活着岂不和死没什么区别是这样的。这就是我对生活最终的看法。当你把这个痛苦的事实当作不得不理解的事实理解下来之后,你就会真正地冷静下来,内心会真正地平静下来。你会用一种俯视的、游戏的态度来看人生。

在想透了生活的无好处之后,就要“死马当活马医”了。尽管我们明白生活最终没有任何好处,尽管我们明白人死之后最终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我们还是能够在我们生存于世的这几十年间享受生存的欢乐。尽管生命本身是没有好处的,但有些事对生命是有好处的:肉体和精神的痛苦对生命有反面的好处;而肉体与精神的欢乐对生命有正面的好处。这就是我心目中舒适与幸福在人的生命中的位置。

有一段时刻我开始读“禅”,心中有极大的共鸣。禅揭示了生活的无目的,无好处;它提到要追求活生生的生命,生命的感觉。其实,生命的好处仅在于它自身,与其他一切事和人都毫不相关。参禅时,我想到,过去我常常受到世间虚名浮利的诱惑,其实是没有参透。

然而,我又不愿意在参透之后使生命的感觉变得麻木。而是循着欢乐原则,让生命感到舒适(没有病痛,基本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和充实(精神和肉体的enjoyment)。它包括对好的音乐、美术、戏剧、文学的享用。更重要的是把自我的生活变成一个艺术品,让自我的生命活在欢乐之中,其他的一切都不必追求和计较。完美的生活应当成为生存的目的,它才是最值得追求的。

福柯说:“令我震惊的一个事实是,在我们的社会中,艺术已经变成仅仅与对象而不是同个人或生活有关的东西了。艺术成了一门专业,他们由艺术家这样的专家做出来。可是,难道每个人的生活不能成为艺术作品吗为什么一盏灯或一座房子能够成为艺术品,我们的生活却不能成为艺术品呢”毛姆也曾说过:“我认为,要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看成不是令人厌恶的,唯一使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美,而美是人们从一片混沌中创造出来的。例如,人们创作的绘画,谱写的乐章,写出的作品以及他们所过的生活本身。在所有这一切中,最富有灵感的是完美的生活,这是艺术杰作。”

生命本身虽无好处,但有些事对生命有好处。

生命是多么短暂。我想让自由和美丽把它充满。

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是一句古话,是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我发现自我已到达了无欲无求的境界。在这时我想到,人生各种活动的动力能够被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事是不得不做的,另一类是自我愿意做的。我已经摆脱了一切不得不做的事,剩下的就只是我愿意去做的事了。有很长一段时刻,我的主要焦虑就是:什么事是我真正愿意去做的。我喜爱在狂风暴雨的日子里,舒舒服服坐在沙发上,抱一本书(务必是好看的书),感受人类最完美的灵魂创造出来的智慧和美;我喜爱听音乐;我喜爱看真正的好电影;我还喜爱写一点东西,但务必是搞笑的,是真情实感。有时,我还有一点辩论的冲动,那是当我看到有些事过于荒谬时。有时,我还有一点点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想明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别人是怎样过的,怎样想的——这就是社会学在我心中的地位了。

当太阳在外面凶猛地照射时,当狂风大作大雨倾盆时,能够躺在家里的沙发上,随手翻看各种书籍,好就看,不好就扔在一边;或坐在计算机前,有感觉就写,找不到感觉就停下来。这种感觉十分惬意,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找到比这更舒适的生活方式。

我敬佩那些愿意给自我自由的人。我崇拜已经到达自由境界的人。我心目中这样的人并不多。福柯就是其中之一。有一种最富颠覆性的思想,它从叔本华、尼采开始,到福柯和后现代思想家,他们的思想的核心在我看来就是一种追求人的真正的彻底的自由的精神。他们的东西总是对我有一种极大的吸引力。我说不清原因,只是感觉到他们的吸引力。那吸引力的力度之大,使我心神不宁,跃跃欲试。虽然他们的思想有很多差异,也不很直观,但我总能隐隐地从其中感到一种极其自由奔放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在吸引着我的灵魂。

第5篇:我的心路历程2000字

回首三十年的心路历程,虽然充满艰辛和坎坷,可它却是我人生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它教会我如何用执著和坚毅去应对人生,如何用宽容和善良去爱别人,如何用自我成熟的心智去帮忙更多心理上需要帮忙的人。

我的童年,没有像大多数孩子那样是躺在父母的臂膀中,在呵护和亲情中长大。在我还未出世时,一场意外夺去了父亲年轻的生命。我的家庭开始承受着天塌地陷的打击。个性软弱的母亲无力解决三个年幼孩子的温饱,只得拖着尚孕育在腹中的胎儿(那就是我)与性情暴躁,心胸狭隘,四十岁未娶的继父结合了,期望在那个灾荒年代家中能有个男生重新撑起一片天,使她的孩子们能够存活下来。记忆中,饥饿、皮带、血泪、大小便失襟充实着我整个童年。

母亲是信佛的,她常常跪在佛主面前祈祷佛能保佑她的孩子尽快结束这灾难般的生活。她以宽容和忍让对待身边每一个对她友善或不友善的人们,试图用虔诚来打动父亲的每一次恶念行动。我想,在我的身上受母亲的影响是最重的,一向以来我都是以宽容、善良、大度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那时我并不能客观的评价自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从喜爱我的教师和长辈那里得知我是一个十分热情、善良、正值的好孩子。我为所以得到大人的赞扬而沾沾自喜:原先,我这样做很好!

可是我与母亲的逆来顺受又不尽相同,在我的身上又带着一种很叛逆的性格。虽然我不能和父亲在家中的暴虐强势抗衡,可是,在我六岁那年,我却以抱着衣服离家出走和一次次的自杀来抗争,企图为自我争取一个孩子眼中的平等和权利。遗憾的是,我的这一系列行动并未给自我带来任何好处,随之而来伴随的总是更大的不幸。感情的签名

小学三年级时,我的语文教师——陈教师用温柔开启了我尘封已久的心灵,用爱心撩开了我遮在脸上的黑幕。她不嫌我脏不嫌我丑,给我梳头替我洗衣服,那就像是晨曦中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潮湿灰暗的心房。我听到了生命中第一次鼓励。从此我开始学会对教师微笑,对他人微笑,对生活微笑。

在青春期,我交到了两个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并且对我影响最深的朋友。我和她们日益深入地交流各自对期望、梦想、目标的看法。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和他人结成真正相互关心、息息相通的亲密关联。我发现原先隐秘的思想和对未来的看法是能够和朋友一齐分享的。在与这两个闺中秘友的畅谈中,我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被人关心被人明白的幸福感。

我想找到自信,做自我生命的主宰者,缘于一次特殊的作文课。初中一年级时,教师安排了一篇作文《我想对XX说》。当时我只是凭自我的真情实感将压抑了许久的积怨一泻而出。没想到,教师却告诉我:他是满含着热泪读完我的作文的,而这篇作文是他迄今为止所教的学生中写出的最打动人心的一篇。

这句话影响了我整个生命,它让我的生命从此看到了自我的光彩。这句话迄今仍仿佛字字在我耳边回响,让我明白:原先我也有机会让自我成为一个最优秀的人。从此我喜爱上了写作文。随后写出了一篇篇让教师赞扬,让同学羡慕的优秀作文。在学校组织的作文竞赛上我独占鳌头。我的自信也在一次次荣誉中渐渐抬头,它就像照亮黑夜航船远行的灯塔,不在乎大海里还有多少暗礁和险滩,只是执著的向着期望的目的地驶去。

在我的人生观发生变化,重新建立新的模式时,我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重大挑战。虽然繁重的家务劳动、恶劣的家庭环境并没有泯灭我对梦想的追求,可是当我高考结束后拿着远离家乡的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继父却阻止我继续求学的路。还要不好继续上学成为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必须要离开家!必须要上学!——一种想要挣脱家庭禁锢的反叛情绪越来越强烈。在当时思想还处于半成熟状态的我,抓住了继父爱面子这一特点,请来喜爱我的几位教师和继父的几位朋友,轮番劝说他让我继续上学。这才让他承担了继续供我上学的“职责”。我在与继父的一次次抗争中最终赢得了一次胜利。可是,学费一共需要5000元,继父却以家中无钱为由,只给了我2000元的学费,以期让我知难而退。然而,我强烈地渴望上学!看到我的处境,我的班主任给我借一千,校长给我借两千为我筹齐了剩下的3000元学费。带着这沉甸甸的5000元,我开始了远离家庭的全新的生活经历。

此次经历,我想对我是启迪心智的。让我明白,假如生活对你紧闭大门,这就需要我们去用心寻找打开大门的钥匙,而不是坐等命运的不公,把人生有限的时刻浪费在无限的感叹上。“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头脑,要想成功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嫌晚”是我在日后和朋友交往中最常用的一句话。

大学生活对大多数同龄人来说是浪漫和欢乐的,而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充实和锻炼。我经常会为下一个月的生活费而奔波,为下一期学费而发愁,但挣脱了家庭禁锢的我又是欢乐的。在大学里,我拜读了超多名人传记,研究了多位名人的成功的人生经历。阿拉法特与我有着同样不幸的童年,全靠自身发奋在一次次民族战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名扬世界的民族英雄。他的经历深深激励着我发奋向前。在大学里我珍视我的每一种感受,把积累的各种经验分享给我的同学们。在同学们的羡慕和鼓励中,我的自信迅速飞涨,性格也由缄默逐渐向开朗、活跃、幽默、大方改变。善良、真诚、坦率、助人为乐、富有同情心的口碑让我的人际关联向多层次发展。

可是,继父刻在我心里的阴影,却阻碍着我向异性敞开心扉,以前我渴望做一位与佛为伴的修女。我逃避着一切可能给带来的伤害。

整个中学和大学时代,我的人际交往仅限于几个要好的女性朋友。直到参加工作后,办公室出现了一个风趣、幽默、聪明小伙子,我的人际交往模式才被打破。在他明白、信任和呵护中,我慢慢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异性都那么可怕。他的出现,就像是一剂抚慰伤口的良药,让我把畏惧的伤口渐渐缩小。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转变过程,这伤口太深,需要很长时刻去慢慢抚平。两年后,他失去了耐性而转身离开,我才发现自我其实能够理解他了,然而这一切已无法挽回。

第6篇:我的心路历程2000字

说起来,我能够在心理成长方面构成独具特色的理念、方法体系,还要感激那些以往困扰过我的心理问题,感活力绪、行为、性格以往存在的诸多不足。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二十多年来,我每一天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成长。有了丰富的亲身实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心理成长的规律。以往的问题和不足,成了一笔财富。

我的青年时代有过不少心理问题,内心的烦恼和困扰比较多,那时候不懂得如何去改善情绪、行为和习惯,对性格也不满意。这些问题主要是从高中开始的。童年时父母对我宽容、鼓励,基本是顺其自然地成长,没有太多的追求,但也没有太多的问题。到了高中,我喜欢看《读者文摘》《青年文摘》之类的读物,其中励志和成功学的思想鼓舞了我,让我更加努力,意志更顽强,可是在它们的影响之下,常常过于勉强自我,违背用脑规律,比如头脑疲劳了也不休息,要求自我在不适合的状态下依旧高效学习,最终在高三时患上了肌肉紧张性头痛。这些思想也让我过于执着、追求完美,目标过高,过于勉强而不知顺其自然,过于强调主观能动性而违背规律,所以常常有些紧张、焦虑、急躁,肌肉紧张性头痛跟随了我多年,之后也品尝过短暂的抑郁,也以往为强迫症、抽动症所困扰。

有些同学和同事听我说起这些心路历程时很惊讶,因为他们感觉我很正常啊!是的,我基本坚持着阳光、进取的心态,只是有时会有阴霾。我明白,人的一生或早或晚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心理方面的问题或困扰,这很正常,所以基本能接纳这些问题,带着它们去生活,再慢慢想办法去解决、成长。如果不能接纳,会增加内心的冲突,反而不利于成长。

1990年考入大学后,能够说大部分时间都会头痛,这与我的心理(主要是情绪和用脑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苦苦寻求解决之道。从那时起,我阅读了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可是总觉得不得其门,无法改变自我。在烦闷之中,我常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改变的钥匙在哪里啊!

不懈的努力最终有了回报。1993年我看了《你的潜能》一书,其中有一句话:你的行为与感觉并不依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是依据你对这些事物持有的意像(认知、看法或想象)。还记得那是在大三结束的暑假,坐在老家小山的草地上,当我看到了这句话,醍醐灌顶,恍然大悟,青翠的山谷仿佛也更明亮了。从此,我找到了心理成长的钥匙:想改变情绪和行为,首先要改变认知或看法。从此,心理成长之门就打开了。

很多人都觉得性格、情绪、行为难以改变,其实是因为不掌握方法。就像锁上的门,使出全身的力气也难以推开,而有了钥匙就简单多了。改变认知的方法就是心理成长的钥匙之一。当然,方法看起来简单,过程却并不容易。没有人指导,也找不到适宜的书籍,主要靠自我内省、思考、摸索、领悟,所以,成长对我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四五年之后,我才明白自我使用的方法就是心理咨询中认知疗法的核心思想,1950年代艾里斯已经提出了认知疗法的主要理念,四十年后我才明白;六十年后很多读者还不明白,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西方心理学大师辈出,留下了不少“珍宝”,这些是值得学习和吸收的,以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去心理成长,是扎实、可靠、科学的。

心理成长需要长期的坚持,开始的六七年里,每一天需要花两三个甚至六七个小时来学习、思考,对遇到的情绪、行为等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其中的心理机制,探寻心理的规律,摸索解决的方法,其中,改变认知是主要的方法,识别不适合的情绪和行为背后的不合理认知,建立合理的认知,构成习惯性思维,问题就逐渐得到解决了。这样逐渐总结提炼出一些心理成长的理念和方法,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是合理有效的。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内省和反思,原先困扰我的情绪、行为的诸多问题基本解决了,收获了幸福自在。

2000年左右,我开始做一些心理咨询。我发现,人的心理规律是那么地相似,心理问题的内在机制也是相同的,从我自身体验总结出来的方法同样适合于他人心理的成长。

2010年,我决定开始研究家庭教育,把心理成长中的部分理念和方法应用到家长和孩子的情绪管理、孩子的性格改变、行为改善、抗挫折本事培养等方面,迅速取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出版的家庭教育专著《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很多读者说读这本书,不但改善了亲子关系,还改善了夫妻关系、同事关系,心态也发生了进取的变化。这进一步证明了理念和方法的有效性。

此刻,我把这些方法系统地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有了这些指导,读者就能够少走弯路,不必像我当年那样经常漫长的努力,能够较快捷地实现心理的成长。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心理问题,甚至严重心理问题。它们都是正常心理规律的产物,是能够理解的,从心理规律出发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这也是心理成长的一部分。

第7篇:我的心路历程2000字

时间洗却了半年前因应对着一段未知生活即将在眼前展开而期待又无措的面容上最终的稚嫩,也打磨了那一身粗糙卤莽的棱角。已经无须用“新”字来形容的06级学生,迎来了他们在大学学校中的第一个春天。如今的他们已经学会用匆匆的步伐穿梭在学校里交错纵横的路上,已经学会用一种与中学时截然不一样的态度去应对生活和学习,已经学会用新的方式去立足于人群。他们融在上课下课的人流中,看上去已经没有什么不一样了。

可是,他们的心中呢,经历了这人生第一个境遇上的大转折,在对未来的清楚与蒙昧间,对生活的理解与茫然间,在半年的新生活后,他们心中的声音呢?

思乡

大年初七、八在千家万户的炮竹声声时便背起行囊独自踏上返校火车对多数大一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羽翼的庇护独自生活的他们还是会在夜深人静时想起母亲眼角的泪光和父亲久久的沉默。第一学期应对着新鲜的生活、同伴以及未来,在忙碌又不断探索的生活中,思乡的愁绪被稀释到近乎无形,偶尔想起家乡父母,便是如司马所言在劳苦倦极疾痛惨怛之时了。

如今,大学神秘的面纱已经褪去,生活的环境已经习惯,身边的同伴也已经熟知,紧张忙碌的生活又逐渐趋于平静无聊甚至一成不变,加上刚刚从合家团圆的喜庆中不得已的抽身而出,乡愁便比以往更加的强烈起来。于是正月十五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炮声隆隆,看着绚烂绽放的烟火,身处他乡求学的大一学生们第一次如此透彻的理解了早已烂熟于心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家节倍思亲。

梦想与现实

上个学期的学习生活使大一的学生体验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考试的周期,加上半年来各社团的招新和各级学生会的吸纳人员的活动,大一学生们也经历了一种和升学竞争全然不一样的社会竞争。失败与成功,在每个人的心中各有分寸,梦想与现实,在每个人面前各有参差。

脑海中还铭记着高三的卷海滔天和深夜孑然独明的台灯,还有在疲倦时作为动力的憧憬中殿堂般的大学生活,每一个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人都无法逃避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如若仅仅是生活的不甚完美,随遇而安和时间的洗礼也能够使人很快理解现实,但更多的是泯然众人的壮志未酬和前途迷茫的精神寂寞。

虽然如今的大学生不再是当年万众瞩目的天之骄子,但在升学率并不高的高考制度下,能够于千万学子浩浩荡荡的冲锋大军中顺利到达大学学校的学生也都是以往中学中被教师同学关注的优秀份子。于是,云集了中学班长团支书学生会干部的大学学校中,学生干部的竞争激烈异常。身份的落差成为了很多人要应对的第一个现实,以往一呼百应的风光不再,被排斥在外看着并不比自我出色的人得到展现锻炼的机会,内心百感交集:无法平衡的处境,无法满足的内心欲望,无法脱离的挫败感,甚至对自我本事产生的怀疑。

应对就业的压力,更需要一份丰富的履历使自我在未来社会的竞争中掌握更多的砝码,当这机会在眼前失去时,压力、愤懑、不安,更是如附骨之蛆般袭上涉世未深的大一学生心头,无法摆脱。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成熟的心会更加豁达的应对心浮气躁时现实与梦想在心底深处小小的遭遇战,而是不是有人会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溃败而不是成长呢?

学习

大学彻底颠覆了大一学生十二年苦心经营的学习观,每日每日兢兢业业的积累课本知识反反复复巩固要点重点的方法似乎不再有效。学习变成了考试前手捧重要讲义无日无夜的背诵和考场上抢在遗忘前的努力涂写。生活中似乎又有了太多的诱惑和大把能够浪费的时间,课堂上又不再会有人走到身边抽走课本下的小说,也不会有粉笔迅雷不及掩耳的打扰睡梦。学习在失去升学压力后最终变成了一件异常简便的事情。这对大一的学生是一种意志力的挑战。

应对的第二个落差就是对所学专业的失望和对职业道路的迷茫。与中学不一样的专业教育是大一新生所要理解的第一个转变,从对未来的无限种可能的幻想中跌落回踏上专业道路的现实,无论是否是自我梦想的专业,每个大一的学生恐怕都是喜忧参半。结合现实,我校的转专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开放和自由的,这是为每一个学生前途负责的好事情。所以便有很多对自我专业失去信心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对自我而言更加宽广的道路,而更多的人则选择了坚守阵地,有的是对专业的自信,有的仍然迷茫:考研还是就业?也许随着知识的积累境遇的变化,未来的面目会逐渐明晰,但那时又会有很多人嗟叹大一那被荒度的漫长无为的迷茫期。

每个从这时走过的人也许都曾迷茫过,都曾在心底发出过这样的声音,也许这也只是大一学生还很青涩的心路历程,也许是踏入社会的必经之路。但当千帆过尽,这源自真实的声音始终在心中的某个角落,祭奠这一段初长成的岁月。

第8篇:我的心路历程2000字

一月。心境:宛若临近窒息。

新年伊始,树上已张灯结彩,夜空亦烟花烂漫,我搓着手哈气,闻觉空气中洋溢着浓浓的喜味儿。在这喜气洋洋、欢庆祥和的日子里,我的心,却迷茫着,好似在平静的河面上蓦地跌入了漩涡,我慌乱地挣扎,不知所措。

过了这个新年,就要卷入中考的漩涡了。或是早就卷入了,在不知不觉间。懵懵懂懂的不知从哪一刻开始,天地间就幻化成了黑白的叠色:

粉笔的白在黑黑的板上,

划去这边又划去那边,

随时间的流逝,消磨;

试卷的白在黑黑的墨间,

游走不定亦暗自恣笑,

随时间的流逝,黯淡。

我竟跌落进了那个世界,

键盘黑白屏幕又黑白,

眼睛黑白梦境又黑白,

时间黑白天地亦黑白。

我不明白为什么刚过七点到校,中午废寝加课,晚饭吃在新联,睡觉已至第二天……如此孜孜不倦苛求的只是几张漂亮的答卷!在我看来,这算不得什么苦难,它只是个笑柄,贴了个“青春”的标签彰显愚昧,还不值得我多么同情。真正的苦难在于:我们所以失去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本事,做事开始近功急利,俨然成了一部答题机器,不仅仅如此,大部分知识的存在时间只是勉强留存至考试结束。如此青春,你可担当得起?我的同情为那些为人师者保留着——辛勤、善良,却又愚昧得感受不到思想和生活乐趣的引路人。

——这是那时的我的想法,我不期望再继续这样的生活,我想要真正的学到知识,想要打理好自我的那片心灵森林,我想要懂得如何去思考、去感受生活——不是仅仅为了在某场游戏中赢得几个硬梆梆的分数。于是,在焦灼的旋流里,我近乎窒息。

6月,中考。心境:跳跃——大悲——坦荡——大喜,出成绩后:哀——喜——惘然哀伤。

中考的时候,我的心境就像树上枝叶间跳跃的阳光。考完后,莫名难过之极(不是因为成绩)。几个星期后不知为何觉胸襟坦荡,于是去看望以前的教师,没说什么却都很开心。那是很长时间以来第一次,开心自内向外溢出,临别时还特意抑制了下喜悦之情——不能再大笑了。成绩出来,离梦想差了几分,但依旧考上了心仪的高中。紧之后想到了军训还有未来的学习生涯,加上无所事事的无聊,心头不免又添了份哀伤与惘然。

——我不敢想再来一次会是一种什么情境,所以,如今,只是暗暗庆幸它已过去。

9月~12月心境:有一丝恬淡,而近乎虚无。

在困顿中思绪溜出了几句诗:万里迷情,风华正茂,却不知鸿归何处;落花似流水有缘人,一曲西同天进。抒发了一种对世事的坦然。花了三天时间看完《神雕侠侣》,明明只是在读故事,却突然间,看透了过去的那些烦闷与纠结,感觉自我沉睡的心灵被激活升腾,一股来自灵魂的力量萦绕在我周围。可是,一上网,这种感觉就渐渐模糊,感觉又回归到平常,只在心里留了一丝芬芳。

——但我相信,循着这缕芳香,我将在未来,遇见整座花园。

大概就是这样的2018吧,一份莫名的哀茫奠定了多数时间的基调,欢乐也似乎少于了它的对立面,但,我心悠然,轻抚一曲羌笛,听音丝俶尔远逝,延展向期望,冲进朦胧的明天……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