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例子简短

句文网    发表于:2022-10-20 20:54:20

第1篇:道德模范例子简短

xx,男,47岁,布依族,贵州省望谟县油迈瑶族乡教育辅导站教师。

xx的家在平卜河边,附近的平卜小学宿舍较少,他主动把自家一楼腾出来让32名学生寄宿。2006年6月12日深夜,天降大雨,平卜河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很快淹没了房屋。从睡梦中惊醒的xx一家,赶紧抢救困在一楼的学生。女儿海丰突然想起,隔壁二叔、三叔家都是平房,两个婶子和弟妹们肯定也在水里,“他们也很危险呀!”听到此话xx顿时泪如泉涌。但情势已十分危急!他吩咐女儿:“快!快到后墙处喊叔娘和弟妹们,我去救学生!”说完就冲到楼梯口处下了水,摸黑向楼下几个房间游去。两个女生最先摸到门口出来了,有5个学生在水中挣扎着,由于太黑暗,找不到出口,xx急忙用嘴含着手电筒,往水里趟去,把这5个学生一个一个拉到楼梯口。之后他又撬开一间被泥沙堵住门的房间,把6个男生拉出来。

洪水还在暴涨,上气不接下气的韦教师不顾一切,立刻游到另一间快被洪水淹没的女生寝室里,两次拉出来4个学生并把她们送上楼。还有15个学生被围在洪水里。幸好xx家楼房墙缝都用水泥和石灰糊过,大水来势太猛,里面的空气被挤压在天花板下构成了约20公分的空间,学生们站在床架上能够勉强呼吸。此时进去救人,会卷走空气,学生反而会被憋死,xx只得俯下身鼓励孩子们坚持住。到13日凌晨1时许,洪水从二楼屋面消退,一楼大半截还浸在水中。xx再也等不及了,找了一根长竹竿游下楼去,将孩子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仅有一名学生不幸遇难。

随后,筋疲力尽的xx迫不及待地直奔一墙之隔的弟弟家。然而,两个弟弟的家已经被洪水冲毁,两家7口人全部遇难。如果xx先去救自家人,也许能救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可是身边学生的急切呼救声容不得xx有过多思考和犹豫,在痛苦的抉择中,他舍弃了亲人选取了学生。

2006年,xx被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2007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第2篇:道德模范例子简短

xx,男,汉族,1931年8月生,中共党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xx把降低国人乙肝发病率作为自我的毕生追求,在乙肝防治一线奋斗60多年,取得显著成绩。他精心诊治数十万乙肝患者,培养了大批乙肝防治人才。为普及乙肝防治知识,年过七旬的他开通乙肝科普博客,发表400多篇文章,访问量超1200万人次。

中国曾是乙肝高感染率的国家,约有10%的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应对严峻的现实,xx创办南方医科大学的肝炎基础实验室,以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为己任,奋力攻坚,填补许多研究空白,在病毒性肝炎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提出的“无症状慢性活动性肝炎”新论点,为乙肝防治工作供给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他在国内最早将分子生物技术引入乙肝研究,发现了中国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阴性感染者的病毒变异,进行病毒性肝炎细胞凋亡发病机制研究,把我国乙型肝炎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xx坚持患者至上,以自我的精湛医术救治数十万乙肝患者。很多患者慕名而来,他就每一天上班早到1小时、晚走1小时,争取多治疗几个病人。他选择的诊疗方案总是研究患者经济状况,从不开大处方、大检查单。对家境贫寒的患者,他就告知复诊挂普通号,诊断时就顺带聊天,帮他们缓解恐惧焦虑,被患者称为“爱心处方”。

一天,有病人提议他利用网络开博客帮忙更多病人,xx记在了心里。不会打字的他,从零开始学习电脑操作,在75岁高龄开通了“xx的乙肝频道”博客,为患者答疑解惑。为不误导患者,他每写好一篇博文,都要先“放一放”,确定观点无误、文字准确易懂后才发布。多年来,xx发表400多篇文章,博客访问量超过1200万,受益者不计其数。

如今,86岁高龄的xx仍带学生团队开展科研攻坚,每周三次门诊,每周更新博客……他说:“我要把剩下的生命都留给病人。”

xx荣获时代楷模、全国科技优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

第3篇:道德模范例子简短

xx,男,汉族,1958年8月生,中共党员,生前系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部学部长。

为响应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的号召,xx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母校吉林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作为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组专家,xx忘我奉献、鞠躬尽瘁,为我国深地资源勘探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xx在国外学习工作期间,一向关注着祖国的发展变化,经常回国交流讲学。2009年,xx回国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成为东北地区第一位“千人计划”归国者。他筹划组建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和“吉林大学海洋油气资源研究中心”,将多学科优势资源整合到国家急需的陆地和海洋资源勘探领域中,同时担任国家“863计划”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和地球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首席科学家。5年时间,他凝聚带领400多名中国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的优秀科技人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具备万米大陆科学钻探技术本事的国家。xx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期间,治学严谨、关心学生,指导了44名研究生,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的就有14人。他还多次担任国家“千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评审专家,为国家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供给服务。

为尽快缩小国内研究领域同国际水平的差距,xx经常工作到夜里两三点,没有休过寒暑假,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每次出差开会都把行程安排得满满的,经常选择坐最晚班飞机往返,以节省更多时间用于科研和教学。患病前,xx3次累倒在工作岗位上。治病期间,每一天在病房中也会与团队师生研究项目。他说:“我只想为国家做更多的事!”

xx生前进取推动和配合学校组建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并担任学部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指导地方科技建设和经济转型,牵头筹划建立吉林省“无人机产学用基地”和“吉林大学留学生报国基地”。xx的忘我工作,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代归国科研精英及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

xx荣获时代楷模、杰出科学家等称号。

第4篇:道德模范例子简短

xx,男,汉族,1926年3月生,中共党员,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从1958年参加核潜艇研制工作开始,xx至今仍战斗在核潜艇研制领域,孜孜不倦、呕心沥血,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49年,xx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一向从事舰船研制工作,1958年开始参加某型核潜艇的研制工作。我国自行研制核潜艇,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应对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xx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路攻克种种技术难关。国外发展核潜艇,都是“三步走”,xx提出并决策采用水滴艇型,将国外的“三步走”并作“一步走”,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讯、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解决了我国核潜艇的“有无”问题。为满足导弹发射对核潜艇航行姿态的严格要求,xx和同事们秉承科学严谨的作风,长期驻扎在试验现场,组织了20多项试验研究。为在核潜艇有限空间内合理布置数以万计的设备、仪表、附件、管道,xx带领同事们绘制各种布置图并制作全尺寸模型,反复推敲,不断修改。中国核潜艇研制周期之短,为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所罕见,这和xx他们的科学钻研、爱岗敬业是分不开的。中国的核潜艇是否具有战斗力,极限深潜试验是关键所在。为掌握第一手的数据,xx不畏危险,亲自参加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

从1958年从事核潜艇研制开始,近60年过去了。如今,xx已经91岁高龄,仍然每一天准时出此刻核潜艇研究所的院士办公室里。他身上好像蕴涵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永远不知疲倦。对于年轻一代的科研设计人员,xx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告诉他们核潜艇科研人员必须随身带上“三面镜子”:扩大视野的“放大镜”、放大信息的“显微镜”和鉴别真假的“照妖镜”,勉励他们要为事业奉献到底。

xx荣获国家科技提高奖特等奖、总设计师突出贡献奖,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大海洋人物”、“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第5篇:道德模范例子简短

xx同志是我单位一名普普通通的职工,今年50岁,是1991年第一批从呼伦贝尔盟伊敏河技校毕业来到神华准能公司的老职工。20年前,查出母亲患有乳腺癌,当时煤矿不景气,1995年xx的工资仅有400元,加之二妹妹当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三妹妹因成绩突出被特招达旗第六中学,眼下正是用钱的时机,可累加上父亲不足300元的工资,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小巫见大巫。可是作为家中的长子,单下这个沉重的单子,对他来说是没有任何选择的,情急之下的他只能四处筹钱,既要为老母看病,又要保证两个妹妹顺利完成学业。

当时,由于乡下就医条件差,1996年8月xx与妻子商量后,便把父母接到了包头第七肿瘤医院为母亲看病治疗,那时的xx也仅有400元左右的工资,这微薄的收入对于为母亲去医疗条件好的医院就医实在是太少了。为了不让老母亲明白他背负着这么大的生活“重担”,担心老母明白后,对老人的病情会进一步加重,他便刻意隐瞒老母亲的病情,两个妹妹都在学校安心上学,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忙碌,为了照顾好老母的生活,xx还特意买了一些有关乳腺癌及老年人保健的书籍,除了四处求医之外,还尽可能多地学习老年人的保健知识和养生之道,精心安排饮食起居,调剂饭菜品种,荤素搭配,想方设法变换口味,给母亲增加食欲,使老人吃的可口顺心。偶然听说,喝粥能够养生还能调理乳腺癌变,于是,为了能使老母每顿早餐都能喝上养生粥,他查找粥谱亲自制作,不仅仅用大米,还要放一些核桃仁、花生米之类的。他说,这样熬出来的粥才有营养。为了减少老母亲夜间起床解手的次数,xx总是陪伴老母亲到晚上11时入睡后才休息。不论老母亲何时翻身换睡姿,他都会起床,看看老母亲的被子是否盖严,是否要起床解手。之后,xx为了改善父母的居住条件,还向同事亲戚借了9000元为父母买了一套50多平米的简易房屋,而当时公司分房的贷款他还未还

清,xx就是万事以父母为“天”的这么一个大孝子。尽管自我的家庭生活极为拮据,且还有老婆孩子要去照料,而他那贤惠的夫人,至今也不抱怨他,只为他的孝顺而骄傲。

有道是“孝敬老人天降幅”,也许是xx的孝顺感动了上天、也许是上天在眷恋着xx,随着多年对父母的精心照料,xx母亲的乳腺癌渐渐的缓解了,并且老人家容光焕发,至今也无大碍,笑容时刻在这位老人的脸上挂着,2010年正遇准格尔旗北山棚户区房屋拆迁改造,xx给父母买的那套简易房屋也正好在拆迁范围内,这下可把xx高兴坏了,能够让老母亲住上大楼房了,父母也能够向年轻人一样享受现代生活了。每当说起老母亲,xx的脸上就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老母亲精神状况很好,身子骨比较硬朗,至今饮食起居都能自理,不要别人帮忙,她觉得自我照料自我很舒服。老人说:“人老了,不用吃得好,穿得好,心境好比什么都强。儿孙们都很孝顺,我就心满意足了。”

xx姊妹四人,他育有一个儿女,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十分孝顺。xx多年来一向亲自照顾老母亲的精神,作为长子,他给晚辈们树立了榜样。虽然闺女凭着优秀的成绩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每一天在他的通讯录中,都会有女儿的问候。在他的家庭成员中从来没有闹过一次别扭,红过一次脸。今年40多岁的二妹妹赵巧云说:“多年来,大哥一向在亲自照顾着母亲。大哥的这种精神一向感动着我们,是我们行动的榜样。如今,远嫁外地的我能经常来看望老母亲,完全是受到了这个家庭的家风影响。人不能忘恩,要感恩父母、亲人,最起码的底线就是要孝顺,可是,对于我这个大哥,是不能用言语来形容的、、、。”

xx同志二十年如一日,精心服侍近七旬母亲的事迹,全单位同事之间、社区群众之间传为佳话,他用自我的孝心和真情演绎了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了解他的人无不对他竖起大姆指。邻居们说:“尽管很多子女都会在公休日或有事时回家看父母,但总不如住在一齐让人感到家庭的温馨。xx同志20多年如一日侍候老母的感人事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xx对于他的家庭事迹来说,:“深感做的还是很不到位,母亲辛辛苦苦养育了我,在我心中,她是我们子女的靠山、主心骨。此刻,母亲年龄大了,做儿女们的就应当照顾她。能让我们一家人一向照顾她,让老太太健康、欢乐地活着,是我们最大的福气。”

第6篇:道德模范例子简短

xx,男,壮族,1966年5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莲城镇落松地小学教师。

xx不顾世俗的偏见和家人的反对,一出校门就毅然选择到偏僻贫困的“麻风”教书育人,成为该村的第一任教师。三十多年如一日,一个人支撑起一所学校,他用奉献和坚守,诠释了一名乡村教师潜心教书、无私奉献的诚朴品质。

落松地——上世纪50年代文山州广南县政府集中医治麻风病人的医治点,被人们称为“麻风村”。1986年9月,xx顶住世俗的冷言风语和亲戚朋友的苦苦相劝,选择到落松地担任第一任教师。最初,落松地小学仅有一间土坯房教室、几张学生从家里抬来高矮不一的桌凳和一块用墨水染黑的黑板,孩子们既没有课本也没有书,xx找来了一些旧课本、旧书教孩子们读拼音、学数字,从此拉开了他教学的序幕。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xx一干就是30多年。他经过复式教学法,先后共培育9个教学班92名学生,送走小学毕业生6届62人。此刻很多都已经参加工作,有教师、医生、公务员、企业职工等。大家都说,是农教师帮忙他们走出了寨子,实现了长辈们一生未能如愿的梦想。

xx与落松地村民30多年风雨同舟。刚到落松地村时,xx是村里唯一的知识分子,村民们读信写信,买个农用机械要看使用说明书,都会找他帮忙。2002年,广南县开展“扫盲”攻坚工作,落松地村开办了一个成人技术班,农教师兼任夜校教师。他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教村民识字,讲解实用技术,但他从没叫一声苦、说一句累。

有人问他,你要在落松地村小学教到什么时候?xx回答道:“只要村民们需要,我就一向教下去。”他把人生最完美的青春年华、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这群特殊的孩子。

xx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全国“最美职工”、云南省道德模范等称号。

第7篇:道德模范例子简短

xx,女,汉族,1978年6月生,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实验小学教师。

丈夫不幸去世,xx既照顾年迈的公婆和5岁的儿子,还承担一大笔债务。公公膀胱癌屡次复发,婆婆又出车祸。xx带着儿子、公婆一齐改嫁,重新组合成一个和美的大家庭,用爱心、孝心奏响和谐家庭的新乐章。

xx嫁入丘家的十几年里,和丈夫琴瑟和鸣,对公婆孝敬有加。2007年,丈夫不幸因公牺牲,xx一个人撑起这个老幼贫弱的家。公公手术3次、住院14次,每次都离不开xx的忙碌。2012年,婆婆被摩托车撞伤,牙齿摔得一个不剩,xx每一天用榨汁机把饭菜、水果搅成汁,用吸管喂婆婆喝。那段日子,xx白天上班,晚上哄孩子睡觉后,再到医院照顾公婆,困了累了就伏在病床边休息片刻。

2009年,xx与现任丈夫汤云辉相识,带着公婆、儿子与他结了婚。汤云辉像对待自我亲生父母一样,与xx一齐分担职责。

xx对此刻丈夫家的老人也同样孝顺,双方的老人孩子在他们的感染下互敬互爱,其乐融融。

xx还帮忙照顾大小姑子家庭。汤云辉姐姐常年在龙岩打工,儿子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一向寄养在xx家。xx视如己出,照顾生活起居,接送上下学,指导学习。如今,大外甥已经工作,每次回到上杭,第一件事就是去xx家看望外公外婆和舅妈。

2009年,小姑子带着两个女儿来投奔xx。不到100平方米的家里住着9个人,孩子没地方写作业,xx就在自我卧室里摆上沙发床,每一天晚上都得先把床收起来,摆上课桌陪孩子们做功课。

如今,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公公的膀胱癌没有复发,婆婆也日渐心境开朗。在这个由多个不一样血脉组成的大家庭里,xx秉承民族优良传统,用真情、真心温暖着每一个人。

xx家庭被评为福建省“最美家庭”。

第8篇:道德模范例子简短

xx今年76岁,是经八路街道城省建社区居民代表,家住文化路34号院,是郑州市工艺美术厂退休职工。

大院里的居民提起xx,都称赞他是个十分热心的好人。他是热心的义务监督、宣传员。在创立全国礼貌城区期间,天天在社区里穿行,有时戴着志愿者小红帽在大街小巷进行礼貌劝导;有时拿着礼貌城区宣传卡,挨家挨户的上门宣传讲解。碰见可疑人员,就上前盘问;他十分注重保护环境,期望每个人都具备良好的素质,并始终坚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原则,遇见乱扔乱倒垃圾的住户,就进行说服教育,时刻监督,并且做到垃圾入筒,碰到不礼貌的情景,他就会主动上前劝导,心平气和的把对方说的心服口服。

xx为人随和、开朗,助人为乐是他的家常便饭,更重要的,他还是个义务调解员,谁家夫妻吵架,婆媳不和,只要她一出面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他所居住的小区是一个老住宅小区,污水管道都已老化,经常出现管道堵塞现象,每次出现这种情景都是他跑前跑后,联系疏通、挨家挨户收钱、无一不亲力亲为,经常累的腰酸腿疼,但从来没有任何怨言,只要问题得到解决,他比谁都高兴,他所做的一切,从来不计报酬,不计得失,并且无怨无悔。

xx精神十足,身体硬朗,动作利索,总是乐乐呵呵的,并且异常关心社区事务,主动协助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和义务服务。2003年在大伙的帮忙下成立了“惠风艺术团”。就这样,大家在一齐唱唱,跳跳、活跃了大家的文化生活。问他为何这么关心社区事务,他就很严肃地说到,关心社区事务,维护居民权益,支持社区的工作是每一个社区居民应当做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这就是社区男女老少都尊敬和爱戴的李团长。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平凡小事,但却感染着小区里的每一位居民,有事大家都主动帮忙,邻里之间十分团结,整个小区充满了礼貌和谐的气氛。

第9篇:道德模范例子简短

xx,男,1967年生,中共党员,岚皋县民主镇庙坝村村民。

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两幼小孩子,生活本已极其困难,但他又抚养了三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撑起了一个八口之家。对老人,他尽心尽力,无微不至,是众所周知的孝子。对孩子,他宁愿自我吃不饱也要想尽办法让孩子们上学,是个好父亲。对亲戚邻里,他有事必帮,乐于助人,是村民眼中的好村长。xx对五个孩子一视同仁,疼爱有加。不管怎样艰难,xx都仅有一个念头,这就是“只要自我有口吃的,绝不能让孩子们饿着,还要让孩子们上学。”2015年12月入围“中国好人”候选人。

第10篇:道德模范例子简短

xx,男,汉族,1962年5月生,中共党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

20年前,xx心怀一颗赤子之心毅然回国,深入一线,治疗患者达30万人,近3万人重获光明。他进取开展基础性培训工作,将自我的技术倾囊相授,让更多人受益。他独创“姚氏法角膜移植术”,解决困扰世界医学界的百年难题,为祖国赢得荣誉。

1991年,xx赴日本研修。其间,他不但证明了困惑世界眼科界16年的“理查德上皮移植假说”,还发现了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精细机理,并于1995年5月,主持了世界第一例采用自我最新剥离术的角膜移植手术,术后无排斥反应,之后是第二、第三例……所有移植均实现零排异,成功解决了角膜移植术排斥反应这个世纪难题。由他创造的角膜移植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在美国、日本、印度、欧洲等地得到推广。

研究到国内角膜移植处于起步阶段,亟须新知识、新技术,xx毅然选择回国。他一手组建了所在医院的眼科和眼科学教研室,20多年来,他没休过一次年假,始终奋战在一线,救治患者约30万人,使近3万患者重获光明。看到每一天都有患者千里迢迢慕名赶来,xx决定办培训班,将“姚氏法角膜移植术”授之于人,惠泽更多患者。很多人不解,有人劝他要守住自我的“独门秘诀”。而他却回答“医学是‘仁学’,不该被经济利益蒙蔽,医学成果仅有惠泽广大患者才有意义”。从2009年开始,在医学会和医院的支持下,他开始了“姚氏法”的普及工作,为全国各地医院培训4000多人次角膜病专业人才,全国1.5万多角膜病人于当地受益。

xx还培养了17名博士研究生、28名硕士研究生。他常常教育自我的学生,要用心对待每一个患者,把他们当成亲人,全力把疾病控制住,尽一切办法帮忙他们恢复光明。“我不怕教会别人。因为这个过程也会促进我不断创新!”xx期望将来有学生能超越他,仅有这样,中国才能成为世界角膜病治疗强国!

xx被评为浙江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第11篇:道德模范例子简短

xx,女,汉族,1944年12月生,中共党员,xx省xx中学特级教师。

1965年工作至今,xx坚守讲台52年,没请过一天病事假,没耽误过学生一节课,没放弃过一个调皮学生,没收过学生一分钱补课费。她7次参加教学比赛,全部获奖,负责的科研课题获一等奖。

“我爱课堂,课堂就是我的岗位。”在几十年教学生涯中,xx始终做到四个“认真”,就是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认真对待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翻开她保存的48本教案,每本扉页上都写着“认认真真教书,全心全意育人”“和和气气做严师,扎扎实实抓教学”等自勉的话,字里行间渗透出她对教育的执着,对事业的忠诚。

学生们喜欢她,称她的课堂为“欢乐的语文课”。她精心为学生们设计“一分钟演讲”“新闻播报”“分主角朗读”等教学情境,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担任班主任40年,所带班级均被评为优秀班级。她爱生如子,总结出“爱生四法”:对学习好的学生,从严要求,坚持优势;对学习中等的学生不断鼓励,步步推进;对“调皮”生和“学困生”以诚相待,宽容耐心;对有特殊情景的学生处处体谅,悉心关怀。对于异常难教育的学生,她从不放弃,不辞辛苦挨个进行家访,用仁爱之心转化他们。

1999年起,xx利用双休日、寒暑假,不顾山高路远,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开展师德师风、家庭教育等报告940场次。2002年起,她为社区和“家长学校”义务讲课98场次,普及家教知识。她自编教材,出版《放飞期望》《献给孩子的爱》《思念与传承》《托起明天的太阳》四本家庭教育专著;创办《好家长》简报200多期,印发1万余张;在《中国妇女报》“呼妈妈家教热线”栏目发表文章80篇,有针对性地为家长们答疑解惑。

xx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陕西省教书育人终身荣誉奖等称号。

第12篇:道德模范例子简短

xx,女,汉族,1916年4月生,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西关社区居民。

她没有坚实的臂膀,却四十年如一日为瘫痪儿子延续生命;她家庭贫困,却回绝了10万元的爱心捐款。xx,一位连名字都没有的97岁老人,用自我的坚持和无私书写着人世间最伟大的母爱。

因为生在旧社会,17岁时嫁给了同村的许奎元,人们就叫她xx。40年前,小儿子许全意不幸患上精神病,连家人都不认识,全家倾其所有为其治病,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从那时起,xx就衣不解带地照顾儿子。1990年,老伴去世,年过七旬的xx只能独自担起照顾儿子的重任。1994年,许全意病情恶化完全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此时,xx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宽裕。体恤儿女的xx硬是咬着牙自我坚持照顾许全意,喂饭、喂药、洗澡、端便盆等都是xx自我动手去做。有时xx累得不想动,可是一想到儿子没吃上口热饭,心里就难受起来。每一天晚上,老人都要起身好几次,看看儿子冷不冷、热不热,有没有尿床。儿子的头发、胡子都是她亲手修剪。老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腰背累得深深地弯了下去。病床上的许全意虽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净净,没有一点褥疮,双眼有神。虽然不能言语,但会用眼神与母亲交流,完全没有久病之人的那种木讷。

“二哥是我母亲的全部,她也不愿意拖累我们,我们想搭把手都不允许,更别说把二哥接到家里照顾了。”女儿许长荣说。xx说:“为了孩子,我要好好活着,活着一天就要照顾孩子一天。”也以前有人提议出资帮忙许奶奶的小儿子住进福利院,减轻老人的负担,让她安享晚年,但被xx一口回绝了。老人认为福利院的护理人员虽然不错,但自我在家里亲自照顾儿子就应更好些,她不愿意儿子受任何委屈。“我活一天,就带着他一天。”老人眼神格外坚毅。

虽然家境贫困,xx却有自我的原则,好心人送来的钱物一概不要。上海的一家企业老总在微博上看到xx的故事后,派安徽分公司的工作人员送来10万元爱心捐款,但老人婉拒了。当地民政部门为老人和她的小儿子分别办理了低保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让许奶奶每当和人聊天时,总是不忘念叨几句感激的话:“给政府添负担了,共产党好啊!”

xx荣获第三届安徽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第13篇:道德模范例子简短

xx,男,55岁,中共党员,河北柏乡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

xx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诚信经营,创立企业名牌,赢得市场信任,使柏乡粮库实现连续20年盈利上台阶,人均创利、人均经营量、吨经营量费用开支3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0年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由全省最小的一个基层粮站发展成为全国同级库中最大的粮库,先后荣获全国礼貌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粮食系统先进群众等称号。

对国家讲诚信。他带领员工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职责意识,用一流的工作状态管理中央储备粮,用最完好的设施储存中央储备粮,用最先进的技术保管中央储备粮,用最优质的粮食轮换中央储备粮,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出、用得上。

对农民讲诚信。他组织起近2000人的农村粮食经纪人诚信队伍,透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信息服务和业务培训,帮忙农民种好粮、管好粮、卖好粮,把诚信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柏乡周边几个县的农民,宁可舍近求远,也把粮食卖到柏乡粮库,图的就是xx领导的柏乡粮库服务好,信誉好,不压级压价。

对客户讲诚信。不欺、不瞒、不糊弄;重合同,守信用;注重产品质量,讲究货真价实;规规矩矩经商,堂堂正正做人,使柏乡粮库的贸易伙伴由几年前4个省市的十几家增加到25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家。

对银行讲诚信。柏乡粮库连续16年被评为全省金融信贷AAA企业,是全省唯一一家连续16年获此殊荣的企业,也是全国唯一一家荣获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首批黄金客户称号的县级粮库。

xx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的专家,担任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报道过他诚信经营的事迹。2007年7月,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提出,把柏乡粮库作为“全国中储粮系统的党校”,并请xx任校长。

第14篇:道德模范例子简短

xx,男,汉族,1965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xx是700位鳏寡孤独老人们共同的儿子。那些得到他照顾的老人们,一提起他的名字,都会眼含热泪。他给老人们带来的温暖不仅仅来自物质,更来自他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xx是个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6岁时母亲去世,留下xx和4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父亲走街串巷修锅补盆,十天半月难得回家一次,是乡亲们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把他们养大的。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13岁的小久生曾在一个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邻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满水。18岁出门打工,从建筑工地小工干起,靠踏实肯干逐渐致富的xx,内心时刻激荡着报恩的情怀。

1996年起,每逢年节,家乡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伤残老人都会收到xx送来的衣被、米面、肉油还有现金,17年从未间断过,xx为此累计出资230多万元。2015年,xx投资45万元在家乡双柳树镇建设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补贴外,其他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承担,包括养老送终。多年受xx资助的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xx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建设,先后为援建家乡小学、修路、购置医疗设备等捐款310多万元。在2015年5·12汶川抗震救灾中,他个人先后捐款12万元。xx算不上大富翁,但应对遭遇困境的人,他总是慷慨解囊。他为小白血病患者捐款2.7万元、为身患血癌、打工救母的少年捐款2.3万元。一位素不相识的女青年打电话给xx,说家里三口人患了癌症,xx当晚就筹集3万余元现金送了过去。这样的事他默默做了很多。

在郑州打工多年的xx,看到老家来郑打工的人虽多,但比较分散,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权益被侵害的事时有发生。在xx的推荐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他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农民工党员有了“娘家”。农民工党支部用心为农民工解决难题,仅讨薪一项,就为农民工讨回两千多万元。透过这个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工达一万多人,每年还为家乡带回1.5亿元的劳务收入。

xx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好人榜”。

第15篇:道德模范例子简短

xx,男,汉族,1931年1月生,中共党员,华东师范大学退休教授。

1991年,xx从华东师范大学退休,只身回到家乡苏北的一个小渔村助学扶困、教化乡邻。他倾尽200余万元积蓄成立“景清奖学金”,资助260名寒门学子步入高等院校。26年崇文兴教、涵育乡风、反哺桑梓,xx老人成为一位远近闻名、倍受尊崇的“新乡贤”。

1948年,xx考入上海华东模范中学,因为家中贫困,他吃不起午饭,每一天中午靠喝水充饥。一天,班主任胡景清教师发现这一情景,便拉着xx一齐吃饭。从此,胡教师把每顿午餐都分出一半给xx,直到他读完高中。xx深受教师影响,立志也要做胡景清教师这样的人。

xx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期间,每年都回到家乡任庄村,用自我有限的工资资助当地贫困学子。退休后,xx归返乡里,发挥余热,致力于用教育回报家乡、回报社会,设立以自我恩师名字命名的“景清奖学金”,先后资助260名贫困家庭的孩子进入高等院校学习。2011年,xx罹患癌症,家人把他接回上海治疗,劝他留在上海休养。可是他总是惦记着家乡的学生,身体稍有恢复,就回到他的“景清书苑”和孩子们在一齐。xx回到家乡的这26年,原先连高中生都很少见的小渔村先后走出140余位大学生。xx的谆谆教导,让人们改变“上学不如上船,读书不如赚钱”的观念。与此同时,他还免费为乡村教师、学生等开设书法培训班,致力打造文化小镇、艺术小镇,镇里先后走出全国书协会员12名。他言传身教,倡导移风易俗,引领乡风礼貌,宋庄镇成为有名的省级礼貌镇。xx的事迹和精神像火种在赣榆区蔓延,党员干部以xx为榜样,纷纷学xx、敬乡贤、作表率,尊师重教在当地蔚然成风。

xx荣登“中国好人榜”。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