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 温庭筠

句文网    发表于:2021-01-25 20:46:11

南湖 温庭筠,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唐代有名的诗人温庭筠的作品,这首诗写南湖景色,流露出了诗人的思乡情绪,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南湖

作者:温庭筠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南湖注音:

hú shàng wēi fēng rù kǎn liáng ,fān fān líng xìng mǎn huí táng 。

yě chuán zhe àn wēi chūn cǎo ,shuǐ niǎo dài bō fēi xī yáng 。

lú yè yǒu shēng yí wù yǔ ,làng huā wú jì sì xiāo xiāng 。

piāo rán péng tǐng dōng guī kè ,jìn rì xiàng kàn yì chǔ xiāng 。

南湖翻译:无

南湖字词解释:

⑴南湖:即今浙江绍兴的鉴湖。

⑵槛(jiàn):栏杆,此处似指湖边台榭上的栏杆,亦泛指台榭。按:刘学锴先生据末句“篷艇”二字断言此“槛”指上下四方加板的船。“槛”字确实有指船之意,但所指多为大型船只,又与“篷艇”不符。不过,对此字的理解并不影响全篇,读者可自辨之。

⑶菱荇(xìng):二者结为可食用的水生植物。

⑷飞夕阳:即“夕阳飞”的倒装,意谓在夕阳下飞。

⑸雾雨:蒙蒙细雨。

⑹潇湘:今湖南湘江与潇水的并称。

⑺篷艇:即篷船。

⑻楚乡:指飞卿在吴地(吴被楚灭,故又称楚地)太湖附近的旧乡。

南湖赏析:

“野船”的“野”字用得好,像是刻意凝练过才下笔的,其中透着一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意蕴,而飞卿之所以客居他乡,不正是被俗事所扰么?飞卿笔下多次出现类似这般适于隐逸的景物,可见他对野趣是颇有眷恋的。“疑雾雨”的“疑”字用得亦传神,蒙蒙如雾霭之雨仍嫌太大,故用“疑”字更进一步的将雨“细”化,细到只能闻声,不能辨形的程度。古代文学中,常有将动词用作形容词的,然而若使读者可以明显感觉到词性的转变,则雕凿之迹显矣,实非上品。而观飞卿此“疑”字的用法,词性未变,但却有形容词之效,极妙。

评价:

1.金圣叹:前解:坐槛中看湖上,初并无触,而微凉忽生,于是默然心悲,此是湖上风入也。一时闲闲肆目,是他翻翻满塘。嗟乎!秋信遂至如此,我今身坐何处,便不自觉转出后一解之四句也。前解只写得“风”字“凉”字,言因凉悟风,因风悟凉,翻翻菱荇,则极写风色也。三四“着岸偎”、“带波飞”,亦是再写风。然“春草”写为时曾几,“夕阳”写目今又促。世传温(温庭筠)、李(李商隐)齐名,如此纤浓之笔,真为不忝(愧)义山(李商隐字义山)也。(金氏自注:比义山,又别是一手。) 后解:“疑夜雨”,非写芦叶;“似潇湘”,非写浪花。此皆坐蓬艇,忆楚乡人,心头眼底游魂往来,惝恍如此。细读“尽日相看”四字,我亦渺然欲去也。笔墨之事,真是奇绝。都来不过一解四句,二解八句,而其中间千转万变,并无一点相同,正如路人面孔,都来不过眼耳鼻口四件,而并无一点相同也。即如飞卿齐名义山,乃至于无义山一字,惟义山亦更无飞卿一字。只因大家不袭一字,不让一字,是故始得齐名。然所以不袭不让之故,乃只在一解四句、二解八句之中间。我真不晓法性海中,大漩渡轮,其底果在何处也。(《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六)

2.陆次云:“偎”字用在船上,亦佳。(《五朝诗善鸣集》)

3.赵臣瑗:前六句皆写湖上之景,七八结出全旨,而先用“似潇湘”三字,暗伏“楚乡”之脉,又其针绫也。笔态纤秾合度,无忝一时才名。(《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4.毛张健:通篇暗写微风,不露色相,使读者了然会心。(《唐体肤诠》)

5.王尧衢:前则解写南湖风景,后解写旅泊神情。看此浪花芦叶,且并看此夕阳春草,水鸟野船,头头是景,种种动情。然其如非我之楚乡何哉!故因看而遂有故乡之忆也。(《古唐诗合解》卷十一)

6.朱三锡:通首只写湖上坐篷艇,客心忆楚乡,一时闲闲肆目,俱成绝妙文章。(《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卷七)

温庭筠轶事

唐时,温庭筠,字飞卿,旧名岐。当时和诗人李商隐齐名,被人们称为“温李”。他擅长小赋,才思敏捷,用词绮艳美丽。每次考试,按规定韵作赋,他只需要叉八次手而八韵作成,速度很快。他经常为邻座的考生代作文章,人们送他外号“救数人”。由于他不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所以受到一些有身分的人的轻视。李义山对他说:“我作了一联,‘远比赵公,三十六军宰辅‘,没有得到偶句。”温庭筠说:“你怎么不对’近同郭令,二十四考中书‘?” 唐宣宗曾写有“金步摇”的句子,未能对出下句。收进士们对,温庭筠以“玉条脱”对上了,宣宗很赞赏。又有一药名“白头翁”,温庭筠以“苍耳子”为对,这样类似情况很多。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丞相令狐绹叫温庭筠代他撰词,并告诉温不要泄露此事。温庭均却把这事说了,因此令狐绹便疏远了他。温庭筠也说过“中书省内坐将军”,是讥讽宰相没学问。宣宗喜欢微服出行,有一次遇上了温庭均。温不认识皇帝,很傲慢地追问皇上说:“你是长史司马之流的大官吗?”皇帝说:"不是。" “温又问:"那你是大参簿尉之类的吧?" "皇上说:"不是。" 因此把温庭筠贬为坊城尉。皇帝在诏书中说:”读书人应以德为重,文章为末。你这样的人,品德不可取,文章再好也是弥补不上的。” 温庭筠负有不羁之才,没有得到机遇用他,最后竟流落而死。豳国公杜悰从西川调到淮海,温庭筠到了韦曲的林亭,写了一首诗:

卓氏炉前金线柳,随家堤畔锦帆风。

贪为两地行霖雨,不见池莲照水红。

豳公看到后,赏他绢布一千匹。吴兴的沈徽说:“温庭筠曾在江淮一带当过老师,因此改名庭筠。每年科举考试时,他常为人代作文章。” 侍郎沈询主持的一次考试中,为温庭筠单设了一个座位,不和其他考生相邻。第二天,在帘前请温庭筠说:“以前那些应举考试的人,都是托你代作诗文,我这次的考场上,没有人托你吧。希望你自我勉励吧。”把温庭筠打发走了。从此以后,温更加不得意。

个人资料

温庭筠(yún)(约812 — 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jiàn)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应。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有《花间集》遗存。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其词作更是刻意求精,注重词的文采和声情。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

南湖 温庭筠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

>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