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演讲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3-07 08:56:08

第1篇:诸葛亮演讲稿

诸葛亮(181—234)是西蜀的丞相,他以神机妙算而闻名。他为子孙的打算,也是算计得比较久远的。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

诸葛亮担心的是: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给外甥的信也说:“志当存高远。”这都表明他希望后代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怎样才能有远大的志向呢?诸葛亮在给儿子的信中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叫静,一个叫俭。他说: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他认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学习,要学习就要有志气。还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俭朴才是涵养道德的主要条件。

他在给外甥的信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这就是说,要不考虑一时的得失,不贪图生活上的享受,广交师友,不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样做了,“虽有淹留”也许一时不成功,“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学习之中有乐趣,也一定会有用的。怕的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质生活和情欲的影响,失去坚强的信心那就会“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可见,诸葛亮让子孙生活俭朴,是为了使他们更有出息,其眼光不能不说“超俗”远大!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第2篇:诸葛亮演讲稿

黄帝、炎帝奠基了中华,汇成了一条东方巨龙——华夏。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修筑长城,让我们的国家无愧地立于东方。成吉思汗壮大中国,横扫欧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岳飞一生以江山社稷为重,精忠报国。但我更想对诸葛亮说:“您的一生多付辛劳,您的智慧与忠心造就了万古留芳的贤相之名。两千年来,您早已成为智慧的化身深入人心,您的存在是中国历史与华夏民族共同的骄傲!”

诸葛亮,公元181年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在公元234年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字孔明,号卧龙,被后人称为智圣。

我想对诸葛亮说:“一说起您,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您是智慧的化身,在我们严重的您,通天文,晓地理,神机妙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您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您以成为智慧的化身,您的传奇性故事也为世人传诵。不仅如此,您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还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您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而且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我还想对诸葛亮说:“在草船借箭中,周瑜看到您才华横溢,处处胜过他自己,便心生歹念想害死您。他以军中缺箭为由,令您三天造好十万支箭。您满口答应,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暗自高兴,满以为这下可以除掉您了。而博学多才的`您,利用您那渊博的知识,夜观星象,乘着大雾,去曹营“借”了十万多支箭回来复命,使周瑜的阴谋未能得逞。”

我又想对诸葛亮说:“自刘备三顾茅庐,请您出山,并封您为丞相,您便全力辅佐刘备,先联合孙权,在赤壁打败了曹操,又夺取了荆州、益州,建立了政权。公元223年刘备去世,您全力辅佐无能的刘禅,积极实行法治,赏罚分明。任用了一批有才能的人为官,推广屯田,鼓励发展农业,安定人民生活。在军事上,您连吴抗魏,严格训练军队,五次率军攻魏。您自己生活俭朴,虽身居相位,但家无余财,唯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蜀汉政权。”

仅仅这些,就足以说明,您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忠实的人。最后,我真得很想对你说:“我以后也要像您一样,做一个聪明、忠实的人。所以,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学习,争取达到这个目标!”

第3篇:诸葛亮演讲稿

诸葛亮为了蜀国鞠躬尽瘁,仅仅是因为刘备对你的尊重和他那三天的苦苦等待。为了辅佐刘备,诸葛亮将自己的智谋才华都奉献给了他……

千古以来,诸葛亮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

“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毫无疑问,这是对诸葛亮才华的侧面概括。集超人智慧与谋略于一身的诸葛亮,被善于招揽人才的刘备重用,蜀国在诸葛亮的全力以赴下,终成就了大业。

我喜欢诸葛亮遇事镇定自若,深谋远虑。在“空城计”中,智慧的他毫不畏惧司马懿的逼迫,从容布置,从而使对方退兵,西城得以转危为安。我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在“草船借箭”中,妒贤嫉能的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从而借来十万支箭,为赤壁之战准备了足够的箭支,也保全了自己。我还喜欢诸葛亮的'智勇超群与忠贞不渝。诸葛亮为了求得南方的长治久安,听从马谡的建议,采用“攻心为上”的计谋,在与孟获的战斗中七擒七纵,最后使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了刘备,成为蜀汉南方的屏障……这些世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不闪耀着诸葛亮知识与智慧的光芒。

我喜欢诸葛亮一生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品质。他是一个“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的人。他的一片丹心以求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只求安心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因为受到刘备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之重任,为了汉室之兴竭忠尽智,至死不渝,他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江山社稷,忠贞不二,呕心沥血,直到临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江山社稷大业,为的就是报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在可歌可泣!

诸葛亮,灵与肉虽然已经化作清风明月,但他的精神品质却在历史的天幕上镶嵌起耀眼的恒星,为世人永远展现出他那圣洁的光辉!

谢谢大家!

第4篇:诸葛亮演讲稿

切看卧龙谋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千古一相诸葛亮,我将从诸葛亮的人生修炼上来讲一讲,学习一下诸葛亮如何一步步立下不朽功绩,成就高尚道德。在浙江的兰溪那里还有诸葛亮的后代,在经营药材,秉持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良相跟良医性质是差不多的,目的都是利国利民。相,治理一国之兴衰。医,调养一身之荣枯。

我们看下诸葛亮的一生的概况:撒豆成兵,挥剑成河;踏罡步斗,压镇群星。诸葛亮之治军,连敌手司马懿也不得不叹为奇才。他总揽军政,"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他初出茅庐,博望烧屯,折服张飞;赤壁之战,大显身手,使江东,战群儒,说孙权,激周郎,调鲁肃,建立孙刘联盟,借箭,借风,助火攻,防谋害,安全脱身,显示出周瑜、曹操难达的智慧;危难受命,忠心如初,独支大局,力挽狂澜,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七擒七纵,攻心和抚,南中平定,结好孙吴,后顾无忧;治蜀以法,百姓乐业,足食足兵;六出祁山,斩将破阵,骂死王郎,智胜司马,忠于职守,以身殉国。可以说,他的战略思想和军事实践曾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

看诸葛亮早期年谱,我们知道诸葛亮是孤儿,早经战争颠沛流离之苦。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有18路诸侯在争夺天下,从这个乱局中看清天下,27岁作出隆中对,不得不说是一奇迹。说来我也很惭愧,30多了。他从一个孤儿到一个时代的操盘手,不得不说是一个完成了一个从真空到妙有的奇迹。我们看一下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时,就给了他一个完整而清晰的战略蓝图,然后再看一下诸葛亮年谱,发现诸葛亮从开始出山到去世,都是围绕这一个战略目标进行的,下面我们看下隆中对。刘备缺两个东西。一是一块稳固的根据地(用武之地),二是一条明确的政治路线(成功之路)。诸葛亮,恰恰就能为他解决这两个问题。这一下子让刘备有了底,让刘备从一个东奔西走无一地可立的人,慢慢具备了逐鹿天下的战略,最后建立蜀汉政权并当上了皇帝。这种眼光远见,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八种能力中的观察力的成功典范。我们看下早期三国势力图。

诸葛亮是一个儒家的代表人物,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一想起这耳熟能详的人物,我们不自觉就把他当成智慧的化身。 尤其一些典故、歇后语的流传,让我们对诸葛亮印象深刻。若是喜欢读史的.朋友,就会发现从大棋手这个角度上做研究,诸葛亮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智勇兼备,深通谋略,善于在当时群雄并起的复杂棋局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诸葛亮的一生就是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

我们先看一下诸葛亮的学修身过程,也就是早期学习过程。

诸葛亮具备历史,自比名相。地理,隆中对可知。自然,也就是易经,借东风可见,学习易经的知道奇门遁甲就是诸葛亮的传承。文学,前后出师表。两诫,千古名篇。兵法,网上可查,有很多。

诸葛亮实践,善于出去打探消息。要不然不可能说出隆中对。广交名仕好友,徐庶、石广元等。还有广泛的业余爱好,大量发明创造。

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等好友的读书方法不同。徐、石等读书"务于精熟",诸葛亮则"独观大略".诸葛亮的"独观大略",就是读书不纠缠在细枝末节,不纠缠在文词风格,而是跳出书本,带着思考把握书中的精义。这样先进的读书方法跟我们天地学习法是不是很相似。

据《仙鉴》记载,司马徽因见诸葛亮有经世之才,便向他说:"以你的才华,应当再访名师,充实你的学问。汝南灵山萼公玖熟谙政治,军事之雄韬大略,我常常向他请教,他的知识我们永远也学不完,你可以向他虚心求之。"诸葛亮很高兴,就随司马徽拜萼玖为师。诸葛亮在萼玖处住有一年, 萼玖却什麼也不教,但诸葛亮仍旧恭恭敬敬奉侍老师,直到萼玖认定诸葛亮确实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时,终於将《三才秘篆》,《兵法阵图》,《孤虚相旺》诸书一一传授给他。这些书有道学的,有天文气象的,有兵法的,大多是诸葛亮以前未曾涉及到的学问,这使他受益颇大。数月之后,萼玖见他已能领会到所授著作的奥妙,就向他推荐说:"南郡有个武当山,此山有七十二峰,三十二岩,二十四涧,风景奇异,该山天柱峰,紫宵峰为最高,这两峰之间隐修的道家高人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北极教主,精於《琅书》,《玉册》,《灵符》等六甲秘文及五行道法。你在我这里学的主要是兵法,而未精学道术,这深显不够,长此下去会落入偏激的左道之流,所以,我将带你拜北极教主为师,再深研道法。"於是,诸葛亮随萼玖便上了武当山。北极教主收诸葛亮为徒后,也对他进行了一番考验,每日令他砍柴担水,食以黄精。这样住了很久,见其果有诚心,方授之以道术。然后令其下山行世。这以后,诸葛亮也曾再访萼玖及北极教主,但终无所获,於是,继续隐耕隆中。司马徽因知诸葛亮大器已成,所以后来刘备向司马徽访问世事时,司马徽向他首先推荐的治世人才就是诸葛亮

我们看一下诸葛亮齐家过程。

娶黄月英。娶黄月英,黄氏,即黄承彦之女也。容貌甚陋,而有奇才,上通天文,下察地理,韬略近于诸书无所不晓,武侯(诸葛亮)在襄阳(现襄阳古统称为南阳郡)时闻其贤,迎娶黄月英。诸葛亮所学,很多是由黄月英所授。诸葛亮死后,黄月英也很快病逝,临终以"忠孝"勉励其子诸葛瞻。 另外也是他的老丈人,把他推荐给水镜先生,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他这个在我们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家庭观。

诸葛亮公布财产清正廉明,不但不贪,还把自己应得的报酬捐做了军资和救济了穷人。我最初为刘备工作,生活完全靠工资,没有其它经济来源。汇报给刘备:如今家属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树, 次品水田十五顷, 家庭成员吃饭穿衣问题基本解决。可以说是非常的普通,与其作用不成正比。

我们看一下诸葛亮治国的过程。

诸葛亮是典型的用人高手。你看他,以一名"村夫"身份,参加无权、无势、无钱、无地盘而且缺兵少将的以刘备为首的政治集团,一下子从因为占得天时而势不可挡的曹操手里虎口拔牙,夺取了荆州、益州、汉中,在三分天下的角逐中占得一席之地,凭借的完全是刘备自己的那一点人马。他,知人善任,从蜀汉大业出发,以宽广的胸怀,纯正的心灵,选拔重用了一大批人才。他取士用人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对那引起忠于蜀汉政权,又有真正才学的人,他不讲门第、资历,破格用人,大胆地授以要职,委以重任。他所重用的文武大员中,既有荆楚之士,又有蜀地人材,既有刘璋旧部,也有魏降将,却无任何山头圈子之弊,大有"五湖四海"包容一切之襟怀。 "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无论是诸葛亮的军事韬略,还是聪慧的用人方式,都可以看出:诸葛亮,真乃智慧的化身。

辅佐刘禅,刘备临终说,刘禅不行,你就当皇帝,但自始至终,诸葛亮都是尽力辅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厚德也是我们要学习的

我们看一下诸葛亮平天下的过程。

在益州疲敝下,六出祁山,时运不济,天公不作美,下雨,而没破魏军。不等天下有大变,最后病死五丈原,吓走司马懿。临终,把要反得魏延除掉,安排姜维继续其北伐大业。甚至,按照其安排,简单安葬在定军山,去世后,看魏国,守护蜀国。

北伐之难:1 从文化上看:北方人更粗犷豪放以畜牧生产为主带有侵略性,南方以农业为主封闭自给自足偏安不争柔弱。2 从地理上看:中国由北向南易,中国三级阶梯,第三级南方省份占多少,北方多在第二级,南方险要之地多守有余而攻不足,北方的险要进可攻退可守攻守兼备。3 从人才上看:北方人才历代都多于南方,尤其是军事和政治方面的人才。4 从资源上:北方草原多盛产骏马,兼有优良兵器,而且北方平原广阔粮食易产易收,可以说是兵精粮足。获得战果:以一州之地,夺武都阴平,使孔明在世,魏国不敢正视两川,足矣。

我们看下实力对比,就知道,以一州之力对抗强曹,诸葛亮做的有多完美。

诸葛亮不但是军事家,经济家,政治家,还是发明家,甚至还是书法家,绘画家,音乐家,文学家,水利家,演讲家。这也是我们要学习云思维的全行业,全领域,全引领。

我们看诸葛亮一生实践了 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的目标,完成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给我们留下宝贵的历史经验。

谢谢大家,准备不够充分,希望抛砖引玉。

最后以杜甫的诗结尾。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5篇:诸葛亮演讲稿

在中国历史中,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位风流人物,他才智多谋,聪明过人,常常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用自信赢得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他在罗贯中的笔下,犹如天仙再世,能料事如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人心所想,明世间愁苦。他——就是诸葛孔明,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历代名言,影响不少的现代人,成为了许许多多有志向的仁人座右铭。那又有多少人了解他,走近过诸葛亮的世界、诸葛亮的`生活呢?

伯乐识千里马,刘备识诸葛亮,高山有流水陪伴,蜀国有诸葛亮相随。“三顾茅庐”这是历代耳闻不知多少遍的故事,显明了诸葛亮的才华出众,智慧过人。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在血雨腥风中立下汗马功劳!让我记忆深刻的是这一件,也是让我走近诸葛亮的一件事。

这是关于才智的,“三气周瑜”中的一计“草船借箭”。周瑜想杀诸葛亮,便要求诸葛亮十日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对古人来说,是极其困难且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诸葛亮却只提出要三日,并立下军令状,用命担保。周瑜不相信,命人跟与诸葛亮,观察诸葛亮去如何“造”箭。但第一天过去了,诸葛亮照样是琴棋书画样样来;第二日过去了,诸葛亮还是无动于衷,与他人风说风笑,第三日傍晚,在周瑜认为自己必胜之时,诸葛亮行动了,他通过晚上的风向,云雾来迷惑曹操,使曹操因担忧安危而射箭,诸葛亮利用这点,用草人接箭,智获十万支箭并交于周瑜,令周瑜都不得不佩服他。也令我十分佩服。

除了这事例,还有许多的事例,都足以让我们了解诸葛亮的为人与智谋,例如“赤壁之战”,典型的以少胜多,如“空城计”,用幻象迷惑敌人等等。也正是这些,让我们走近了诸葛亮。

但终究让人可惜的,是他最终还是败了,多年的鞍马劳顿,以致积劳成疾、带着遗憾离开世界。蜀国灭亡,似乎命中注定,天意如此,无法违背。也只能说一切都是刘禅无能、昏庸,使一切努力付之东流,让人心痛!

走近诸葛亮,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乐事,正是这名英雄所在,让我们感叹古今……

巨星有损,英名犹在的——诸葛亮!

第6篇:诸葛亮演讲稿

今天在智谋单元看了三篇文章,其中最喜欢看《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

这篇文章说:诸葛亮小时候聪明好学。当时他没有手表。他通过公鸡打鸣上学。当他在学校的时候,他在口袋里放了一些米饭。每当看见公鸡打鸣,就在外面撒一些米,让公鸡去吃米,忘了打鸣。直到有一天,老师发现了,一气之下把诸葛亮赶出了学校。后来他知道诸葛亮回家不能吃饭。

从这篇文章我知道:诸葛亮当时是要学费的,诸葛亮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必须要聪明。现在,我们的条件很好。上学不需要学费和聪明。我们只需要慢慢来,努力学习。

是书告诉了我们很多。我们都应该热爱阅读。

第7篇:诸葛亮演讲稿

三国争霸,群雄并起,长板桥七进七出的赵云,霸气无双的武圣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一代枭雄曹操,这些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人物都是家喻户晓的。但与其相比,我更加喜欢智绝天下的诸葛亮,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他得生活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个人一生的.座右铭,仅仅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颠沛流离,为刘备的江山社稷呕心沥血,当然,他并不是廉价的,天文地理,无所不通,这是诸葛亮给予每个人的心理暗示,一个诸葛亮,让一个默默无名的刘备成为天下霸主之一,这足以体现其价值。

周恩来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事实上,他完成了这个宏伟的志愿,他成了每个中国人心中最崇高的敬仰。这与诸葛亮一生恪守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谋而合。在刘备呗曹操打得落花流水时,诸葛亮没有离开他,在刘备七十万大军毁于一旦是,数十年基业受到重创时,诸葛亮也没有选择离开。即使刘备身故,他依然忠心耿耿为刘禅奋不顾身,亲自镇守边疆。诸葛亮是个忠义的人。

“七擒孟获”“空城计”无一不是旷世妙计,但它们皆是出自于一人之手——诸葛亮。诸葛亮是个通晓人心的人,他懂得人的心理,这无疑是他最可怕之处。他知道孟获为人狡诈,所以欲擒故纵,知道司马懿多疑,所以空城恐吓:知道蔡瑁张允久经水战,故草船借箭,这一切说明了诸葛亮最大的长处—识破人心。

南阳高卧隐人龙,出处躬耕萃野同。讨贼祁山声大义,于今史册播丹忠。

诸葛亮——一个智绝天下、忠肝义胆、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第8篇:诸葛亮演讲稿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人,辅助刘备建立蜀国。此人足智多谋,老谋深算,上通天文,下通地理,晓知三百年前,五百年后之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他遇事勤思慎为,未雨绸缪,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战例。

草船借箭。周瑜为吴中都督,对诸葛亮的才能十分嫉妒。有一次,他让诸葛亮三天之内准备十万支箭,并当场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情况十分危急,但诸葛亮不动声色,前两天表面上没有丝毫动静,只是准备一些稻草人立在船上。第三天清晨,大雾弥漫,他一声令下,几百条草船开向曹营水寨,几十个士兵在船上敲锣打鼓,呐喊助威,而自己却与鲁肃在草船中饮酒。曹军以为敌军进攻,弓拏手万箭齐射草船,顷刻间,十万余箭顺利得手。由于诸葛亮事前周密分析了大雾天气,充分准备了草船,化解了三天造十万支箭的险情,在“未雨绸缪”中显示了他超人的智慧。

火烧赤壁。曹操率领八十万大军准备攻吴,而吴的力量与曹操悬殊很大。诸葛亮借东风来个火烧曹军连锁船,江面之上,火光冲天,樯橹化为灰烬。这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火烧赤壁之战。诸葛亮为什么以弱胜强取得胜利呢?因为他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未雨绸缪”。

未雨绸缪能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时意外的情况往往也会发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失街亭。这是一个典型战例。诸葛亮用人失察,让一个只会纸上谈兵并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去守街亭,而马谡又刚愎自用,听不进劝言,街亭失手,军情危急,司马父子长驱直入。“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诸葛亮重新调整战术,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千军万马,从而使蜀军战略转移,化险为夷。亡羊补牢补得及时也是大有裨益的。我想,人们常说的事后诸葛亮,大概也有这一层意思吧。

由此看来,“未雨绸缪”至关重要,“亡羊补牢”也不可缺失。

第9篇:诸葛亮演讲稿

我国有四大名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些都是名人作家所写的,有些是写古代历史故事,也有写《红楼梦》的经典爱情故事。

其中,诸葛亮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他是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散文家和外交家,号称“卧龙”。

记得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

草船借箭住要讲的是,周瑜暗算诸葛亮,他的`计划是:一方面以对曹军作战急需为名,委托诸葛亮在10日之内督造10万枝箭;一方面吩咐工匠故意怠工拖延,并在物料方面给诸葛亮出难题,设置障碍,使诸葛亮不能按期交差。然后周瑜再名正言顺地除掉诸葛亮。可是诸葛亮说只用三天就行了。他的方法是:让鲁肃借20只船,每船配30名军,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树在船的两舷。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当夜,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曹操看雾气正浓,不敢轻举妄动,就射了10万只箭,就这样,诸葛亮的到了10万只箭。

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令我十分的佩服!

第10篇:诸葛亮演讲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数不清中华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而我唯独欣赏着一个人。

——题记

城外,古道边上,漆黑的夜笼罩着城池,寒风凛冽地刮来,似刀子一般无情,旌旗还在飘扬,它无声地诉说着这沧海桑田中的乱世……

简陋的草庐,破旧的窗棂透出微弱的烛光,你身着一身素色长袍,在烛光下读书,夜的漆黑,风的冷酷,你早已习惯。我知道,你在等待,等待着你的知己。于是,你等来了刘备,那个“欲信大义于天下”的主公。三顾茅庐的诚恳打动了你,你终于踏出茅庐,辅佐刘备书写乱世的传奇……

博望城中,面对曹操南下的虎狼之师,你没有逃避、没有退缩,而是果断刚毅地挥动羽扇,挥出了一把熊熊大火,让曹操的十万精兵刹那间灰飞烟灭。你期许天下能够早日安定,百姓不再颠沛流离。

西城中,你大智大勇,面对兵临城下的十五万司马大军,你沉着冷静,一改往日谨慎的作风,曲如行云流水,人若闲庭信步。一出“空城计”生生吓退司马懿。这时,你期待的是夺回战略要地。

白帝城中,你独处高高的城楼,凝望着冰冷的月光深深幽叹,没有了懂你的主公,今后的路还要走。你期待的是汉室的兴隆。

你的才智让敌人丧胆,你的'胆量令勇士敬佩。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你不是“神”,你也是人。马谡纸上谈兵,你却委以重任,落得个“街亭”失、“挥泪”斩;魏延是难得的人才,你却认定此人“头长反骨”。然而这些“过”,也使得你更加沉稳与坚韧。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一生淡泊明志,追随刘备二十余载,尽忠尽责,只为当年的承诺。

为完成大业,南定孟获后,你写下《出师表》以明心志。你带着蜀军,也带着你的忠贞和不悔的决心出发了,却左冲右突也未能到达洛阳。《出师表》铭记了你一生的期待……

你走了,带着未完成心愿的遗憾走了,你耗尽了大半生的精力和心血去匡扶汉室、去终止征战杀伐的乱世。

你太累了,于是蜀国上方的那盏孔明灯熄灭了……

其人是谁?诸葛孔明,卧龙也。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

第11篇:诸葛亮演讲稿

说起三国英雄,有人会说是霸气十足曹操,也有人说是兴建汉室大业的刘备。但在我眼中,诸葛亮更称得上是一位三国英雄。

诸葛亮,刘备麾下的军师,万人仰慕的伟人,一个有着无穷无尽的智慧与才能的三国武侯。

夺荆州,取四川,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哪一份不是诸葛亮的功劳!

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周瑜妒忌诸葛亮,就故意陷害诸葛亮,让他造十万枝箭。诸葛亮不仅不推辞,而且立下军令状在三天之内完成。如此庞大数量的弓箭,怎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上交,这不免令人费解。一二天毫不造箭的动静更使大家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诸葛亮却在第三天凭二十条草船“借”来了曹军射来的利箭,及时、顺当地交了差。如此计谋,实在令人叹服。

诸葛亮,他是一名军师。在《三国演义》中经常提起他。是他采用了空城计使得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望风而逃。这也足以反映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正是凭借着这不平凡的才气,成为了《三国演义》中的风流人物,成为了无数人眼中、心目中的三国英雄!

这正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第12篇:诸葛亮演讲稿

诸葛亮这个名字,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奇才”“神奇”“杰出”“忠诚”等词语常常会和他摆在一起。但这个传奇般的人物同样有凡人的种。种。对于他,有缺憾的事也不是屈指可数。

诸葛亮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从小的生活环境其实是不错的。自从9岁丧父,12岁丧母后,诸葛亮和他的弟弟妹妹们就跟着叔父一起生活,叔父在几年后因病亡故,诸葛亮与其弟妹们就开始在隆中“躬耕陇亩”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好像并没有给诸葛亮造成什么影响,这不知道是古代人跟现代人的不同,还是这是诸葛亮的性格特点“既来之则安之”呢?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起了蜀汉政权,这也是他为后人所称道的,他这一生最杰出的成就了,单单从他能早早分析的出三分天下理论这一点,就足见他的聪明才智。可是,就算诸葛亮如此足智多谋,建立政权也不会是什么易事,当所有人对诸葛亮津津乐道、赞不绝口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体谅到他也是辛苦的?好像因为他聪明,这一切成功就是理所应当的了?当然,诸葛亮什么也没有说,这大概就是天才与凡人的区别了。

每一次看《三国》,或想起三国的历史,总不愿意去想刘备去世后,蜀国刘禅当权的那一段。似乎知道了结尾是失败后,就不愿开始一般。刘禅的昏庸无能本就预示着失败。这一点刘备很清楚,也对诸葛亮说出了“君可自取”的话来。诸葛亮又何尝不明了?而诸葛亮一直忠心耿耿地站在刘禅身后,为他料理国家大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病逝在五丈原,人们称道其“忠诚”,其实他又何尝不是“可怜”?

诸葛亮对于我来说永远是一个光芒,无法走近。

第13篇:诸葛亮演讲稿

"不归之河,永恒的爱之人"。中国历史上有无数仁人志士,我只佩服一个人。——铭文

城外,古道边,黑夜笼罩着城市,寒风凛冽,无情如刀,旌旗依旧飘扬。它默默地诉说着这沧桑中的乱世.

简陋的草堂,破旧的窗户透出淡淡的烛光,你穿着素色的睡袍,在烛光下看书,夜很黑,风很冷,你习惯了。我知道你在等待,等待你的知己。所以,你等刘备,这个想信天下大义的主公。关注草堂的诚意打动了你,你终于步出草堂,帮刘备写乱世传奇.

在王波城,面对从曹操南下的虎狼之师,你没有逃避,也没有退缩,而是果断果断地挥舞着羽扇,挥舞着熊熊烈火,让曹操的十万精锐士兵瞬间消失。你期待世界尽快安定下来,人民不再流离失所。

在西城,你有很大的智慧和勇气。面对兵临城下的十五万司马大军,你从容不迫,改变过去的谨慎作风,音乐如流水。一个“空城计”把司马懿吓跑了。这时候你期待的.是重新夺回战略地位。

在白蒂,你独自一人在高塔上,凝视着冰冷的月光,深深叹息。没有认识你的师傅,以后的路就走了。你期待的是汉朝的繁荣。

你的聪明使敌人害怕,你的勇气使勇者钦佩。但是,金子是不够的,没有人是完美的,你不是“神”,你也是人。马谡纸上谈兵,却委以重任,落得个“街亭”“泪点”;魏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你却认为这个人“头长反骨”。但是,这些“通行证”也让你更稳重,更坚韧。

“如果你不冷漠,你就不会有光明的未来。”你一生对光明前途漠不关心,追随刘备二十多年,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只为当年的承诺。

为了完成大业,孟获在南定获奖后,你写下《出师表》来表达心意。你带着蜀军出发,你的忠诚和不后悔的决心,却东奔西跑,没能到达洛阳。《出师表》记得你生活的期望.

你离开了,带着未完成心愿的遗憾,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试图帮助汉朝,阻止战乱与战斗的乱世。

你太累了,于是舒上面的灯灭了…

这个人是谁?诸葛孔明,卧龙也。

这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

第14篇:诸葛亮演讲稿

刘备死后,诸葛亮回到成都,扶刘禅即位,从此朝中大大小小的事,都由他来管。诸葛亮兢兢业业,一心想使蜀汉兴盛起来,可偏偏在这时候,南中有几个人闹起来。诸葛亮与各大臣商量。有一位大臣建议:"丞相应该派各大将领出征,带上十万兵马,必定平扫南中!"

诸葛亮摇了摇头:"南中闹得最凶的,便是孟获了,孟获在当地是酋长,又英勇善战,深得老百姓的爱戴,我定要亲自出征!"

那人却很奇怪:"让各大将领带兵去攻克南中,不必让丞相亲自出马,岂不更好?"

诸葛亮摇了摇扇子,又摇了摇头,意味深长地说:"你不懂。"

诸葛亮有一个深交多年的好朋友叫马谡,他送诸葛亮出城,已送呀,就是几十里!

分别时,诸葛亮握着马谡的手,深情地说:"你我已经交往不知道多少年日了,今日我们在此分别,你有什么好主意就请告诉我吧!"

马谡也握着诸葛亮的手:"南中仗着离都城远,地势有险,早就不服管了,若我们用武力使他们屈服的话,来日他们必定还要再反!若是我们想要他们完全诚服于我们,必须使他们的思想上诚服于我们。"

诸葛亮听了,连连点头:"我一定会照办的!"

诸葛亮坐在营帐中,与各位将领商讨明日的攻城之事。

"丞相,明日请让属下带领大军,去攻打城门!属下一定带着孟获的首级来见丞相!"一位将军启奏。

诸葛亮摇了摇头,说:"不用了,我会亲自带大军出征!"

"怎么,丞相不相信属下的能力?我愿立下军令状,若带不回孟获的`首级,当场自刎!"

诸葛亮又摇了摇头:"我不是不相信你,我都说过多少遍了,我们此行的目的不是孟获的首级,是南中百姓的"心"!你杀了孟获又有什么用!他们只是怕我们,不是服我们!这样又有什么意义!如果是这样,则不如不打!"

"丞相果然不是凡人,属下懂了!"

"明日之战,只许活捉孟获,不许上他一根汗毛!"诸葛亮命令道。"大军好好休息,明日之战,必活捉孟获!"

还好诸葛亮有一肚子的计谋!第2天,他命令全军:"待战时,我们兵分两路,一路跟孟获他们直接交战,少伤人为好。另一路,则埋伏在半路,待一路大军与孟获他们交战一会,便假装打不过,退下,到半路时,两大军合体,必能活捉孟获!"

"丞相英明!"众将喊道。

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孟获年少轻狂,看着诸葛亮的大军假装退去,在军营中哈哈大笑:"我看他们的军队也没什么厉害,众将别怕!冲啊!"

结果,孟获被活捉了去。

"报!丞相,孟获已擒来。"

"让他过来!"诸葛亮欣喜若狂。

孟获来到营帐,怒视着诸葛亮。

"来人!快来给将军松绑!"诸葛亮命令道。

"你已被我军拿下,只要你降与我蜀汉,我不会拿你怎么样!"诸葛亮劝道。

"哼!我输给你是一时大意,这怎么能叫人心服!"

诸葛亮摇摇扇子,说:"这你不服没事,我们有能力抓住你,便有能力叫你心服!备马,我带将军参观参观。"

诸葛亮陪孟获在军营里四处参观了几圈,问孟获:"蜀汉的军营怎么样?"

"我还以为你们有多厉害,今天承蒙丞相关照,让我见识见识了蜀军的军营,我看也不过如此!打败你们也没有那么难!"孟获轻蔑地说。

"好,我就放了你,你去重整军队,再向我军挑战!"诸葛亮挥挥手:"放了他!谁也不许阻拦!"

孟获回到自己的营帐,命令众将:"将所有士兵集中在一起,我一定要打败蜀军!"

孟获本是有勇无谋的人,这次还是乖乖被活捉了去!

诸葛亮坐在椅子上:"怎么样,还服不服?"

"哼!你让我再回去准备一下,我一定能胜你!"孟获还是不服气,于是诸葛亮又放了他。

就这样一捉一放,一捉一放,整整捉了七次!第七次,诸葛亮问:"还服不服气?不服气你再打?"

孟获却握着他的手:"丞相七擒七纵,对我也是仁至义尽,孟获怎能不服?"

诸葛亮大喜:"将军果然是明白人!"

孟获回去以后,去了各部落,劝他们都降于蜀汉,南中就这样被平定下来了,诸葛亮也顺利得到了他们的"人心".

第15篇:诸葛亮演讲稿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他是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和外交家。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能言善辩的性格被罗贯中描写的淋漓尽致。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计,调遣关羽和张飞火烧新野,正因他的足智多谋,使这一仗大获全胜。使曹操的兵马一下子从十万大军变成了几千人。这足矣表现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了。

从“诸葛亮草船借箭”中,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本领令我赞叹不已。同时,让我对诸葛亮产生了几分敬意。在这个故事中我也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他好像已经知道了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对曹操的举动了如指掌。

有一次,诸葛亮去找孙权,请他和刘备联盟,孙权的手下听说诸葛亮来了,想杀杀他的威风,于是一个接一个的向诸葛亮发出挑衅,可都被诸葛亮驳得垂头丧气。后来,在殿堂后,诸葛亮看孙权不好说服,便用了激将法,把孙权说服了。就这样,诸葛亮舌战群儒,胜利而归。难道这还不能说明诸葛亮的能言善辩吗?

诸葛亮的机智真是:“鬼神不测之机,圣人难比之智”啊!

不过,诸葛亮这一生都好似是别人的工具,为别人出谋划策,为别人安邦定国,一直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却没能建立一个自己的军队,自己的国家,这是他毕生的遗憾。

后来,刘备建立了蜀国,诸葛亮更加爱民爱兵,为蜀国创造了许多的光辉历史。回想起他的经历—取荆州,排八阵,收二川,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真是惊心动魄。举世无双啊!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古有诸葛亮为榜样,现有周恩来为楷模,我们有为何不像他学习哪?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