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与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2-25 09:02:07

第1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aoe三个单韵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知道单韵母的四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声调的aoe。

3.认识四线格,学会在四线格里书写aoe。

二.课时安排:三课时

三.新课教学

1.出示图片,一个小女孩在唱歌,向学生提问,这个小女孩在干吗,学生回答,在唱歌,那她唱什么,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学生会说出“a”,插入顺口溜,张大嘴巴aaa

2.教师带领学生读,学生开火车读。个别发音错误,当场纠正。

3.教师在黑板上范写“a”,告诉学生:这个字母两笔写成,先画半圆,再写竖弯(边书空边记忆)。先向学生介绍,这个拼音叫四线格,a要写在四线格的中间一格。再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写一个“a”,教师巡视,看写得是否标准。

4.再给“a”的头上带上帽子,a戴上了第一顶小帽子“—”(用红笔标声调符号,让学生记形)就是第一声。读音也是平平的。领读(边读边用手势示范)。

a戴上了从下到上的小帽子“/”(用红笔标二声调号)声调就变了,从低到高,就像上山坡。(领读、指名读)插入句子:啊?这是怎么回事?

a戴上了第三顶帽子“√”(用红笔标三声调号)声调又变了。(范读第三声,打手势由中到低再到高。(领读,指名读)。

a戴上了第四顶小帽子“”(用红笔标出四声调号)声调又不同了,声音从高到低就像下山坡。(范读,齐读)

编制顺口溜“小汽车平走一声ā,小汽车上坡二声á,小汽车拐弯三声ǎ,小汽车下坡四声à”。

5.分小组读,读熟口诀,学生个别读,全班齐读。请一个读得好的学生带领其他学生一起读。

6.在投影机上出示a的四个声调,第二和第三声的对比读,第二与第四声的标调,指导学生记清楚,并且在读的过程中配合手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卡片a,齐背儿歌,张大嘴巴aaa。

2.读a的四声,齐读,个别读。

3.出示卡片a,老师打手势,学生读声调。

二教学新课。

1.出示图片。图上画的是什么?(大公鸡)大公鸡在做什么?(大公鸡在叫)。公鸡叫的声音用拼音字母来表示是o。

2.教学o音。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教学生记住一句话:拢圆嘴唇ooo,老师巡视指导读,学生个别读。再开火车读,把发音不准确的学生马上纠正。

3.学习o的四声。出示o的四个声调,让学生说一说声调符号的名称。

小汽车平走一声ō,小汽车上坡二声ó,小汽车拐弯三声ǒ,小汽车下坡四声

让学生齐读,个别读,分小组读,熟练这个口诀。

4.插入声调练习,对比朗读,ā-ō,ǒ-ó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卡片ao,齐背儿歌,张大嘴巴aaa。

2.读a,o的四声,齐读,个别读。

3.复习小汽车的儿歌。

二e的教学

1出示挂图。提问:图上是什么?它在干什么?

2教“e”的读音。提问:老师读e时口形是什么样子?(嘴巴扁扁的,微笑的样子,口形不变)教顺口溜:“嘴巴扁扁eee。”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及时纠正读音错误的学生。

3教读e的四声。

利用小汽车的`口诀,让学生熟读e的四个声调。用开火车,指明读的方式纠正个别发音错误的学生。

4教师范写e,学生先看,再要求学生在书上写一个,教师巡视,把有笔顺错误或者写不到位的学生纠正。

附:三个课时教三个字母,再利用晚自修时间让学生完成生字的书写。

教后反思:aoe的教学反思

aoe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拼音字母,尽管在幼儿园里有许多孩子都已经会读,但是第二和第三声的发音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多加了一个课时专门对二,三声的声调进行练习。再这过程中也插入了一声和四声的练习,意外地发现,学生虽然会读第二和第四声,但是并不能正确判断出哪个是第四声和第二声,我想跟我教学是没有强调学生使用手势辅助发音有一定的关系吧。

第2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页例4及有关练习。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二、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6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再估计一下,从地面到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大约是1米呢,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还是不到1米?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

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师:看来同学们如果用自己的尺子来量很麻烦。那谁有更好的办法呢?(做一把更长的尺子)大家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宝贝,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绸带的长,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2、认识米尺。

老师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课件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对不对?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标签帖正确了。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长?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 ,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设计。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

(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

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4、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 或 厘米。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曲别针长3(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操场长200( ) 一个杯子高10( )

桌子长100( )或是1( )

5、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一枝铅笔长13米。( )

六、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1、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我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

2、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在主体性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教师要求学生用小尺子量绸带的长度,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量中体会到尺子小,费时又费力,要放弃又觉得自己能行而产生心理矛盾,使认识米尺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识米的动力。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本课的教学以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认识米、感受1米长度和用米量的教学。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合作交流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遇到一人难以完成或有异议有困惑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

第3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与作用得到了新的定位,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为学生提供方便的,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篇童话,讲述一个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欢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故事。文章文质兼美、极有意境、极富童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获得真实情感体验,进而学习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课文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课文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内容,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便用教材。本篇为首次出现不注拼音的课文,看图读文,让学生尝试着自己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三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知道“香”是多义词;“又”字连用可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2.理解重点词句,知道雪化成水、水蒸发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当别人有困难时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而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通过:“雪孩子化了”和“雪孩子飞到空中,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这两句话,使学生知道雪会变成云,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这两种变化属于物理现象,对于刚刚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极有难度的。所以教师要通过演示课件“雪化成水、水蒸到空中形成云的过程”,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自然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四、教具准备

雪孩子剪影,生字卡片,雪与云相互变化的课件。

五、学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读通课文。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激趣。

1、(出示“雪孩子”图形剪影)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小礼物,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雪孩子。)

2、它可爱吗?

3、老师这里有一个关于这个可爱的雪孩子的非常感人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4、下面老师就让大家听这个故事,请同学们注意,要边听边观察幻灯片,同时思考这个故事讲了雪孩子的一件什么事?

(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演示投影片:①兔妈妈给小白兔堆了个可爱的雪孩子。②小白兔在家睡觉。③小白兔家着火了,雪孩子飞快地跑去救火。④雪孩子变成了一朵美丽的云。)

5、谁来说说,这个故事讲了雪孩子的一件什么事?

(抽学生讲故事内容。)

6、同学们,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这节欣赏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雪孩子)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看图自读课文。

1、仔细看图,想想每幅图上画了什么?

2、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座。

3、一边读课文,一边标画课文的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

1、认字。

注意读准“让、往、烧、知”4个字的字音;“起、玩、往、觉、知、化”都可以利用熟字变化来记忆;可以进行同音字比较“化——画,到——到,只——知,还——孩” 。

2、写字。

写好“瓜、衣、来”的关键是撇与捺对称。

瓜:上撇平短,左撇竖长,“竖提”起笔对准撇中部,点较小,捺起笔低于“竖提”。

衣:点居中,不与“横”相连,第三笔从“横”中间起笔,最后“捺”低于右撇并与撇相接。

3、正音后同座互相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四、朗读指导。

1、本课因不注拼音,朗读中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正确处理轻声的读法。

如:房子上、树上、地上的“上”;休息的“息”。

2、读出雪地、云朵的美丽,小白兔的快乐与伤心,他/飞到了空中,成了一朵/白云,一朵/很美很美的/白云,后半句“很美很美”“白云”读得慢些,表达出赞美喜爱之情。

五、练习设计。

1、朗读课文。

2、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以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一)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翻到第24页,默读课文第一段:

1、想象故事发生前天气是怎么样的?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下得大,下的时间也长呢?

(从“一连、好几天”看出雪下得大。)

3、一齐来读读这段,大家重读“一连”、“好几天”这两个词语,读出雪下得很大,下得久的意思。

3、下了这么大的雪,屋外该是怎样的美景呢?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雪景图,再说一说。

(多请几个学生描述。可以各不相同。)

3、这天,天晴了,兔妈妈要出门办事去,可小白兔缠着妈妈也要跟着去,但后来小兔又不去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三段。

1、兔妈妈要出门去,小白兔为什么要跟着去?

2、一起来朗读第二段,读出小白兔非常想跟妈妈出去的意思。

3、为什么小白兔后来又不跟妈妈去了呢?(演示投影片)请大家看投影片,并联系课文说说。

4、这个雪人怎么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让本来缠着妈妈要出去的小白兔也不再出去了。我们来看看,兔妈妈跟小白兔堆的是一个怎样的雪人呢?(出示雪孩子图形剪影,贴在黑板上)

(这个雪孩子的头上戴着一顶非常漂亮的金边绿帽子。它的眼睛黑黑的,圆溜溜的。鼻子红红的,尖尖的。有一张红嘴唇的小嘴巴。脖子还围着一条粉红色的围巾。它还有一个胖乎乎的身子。)

5、那小白兔和雪孩子在一起是怎样玩的呢?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一边欣赏,一边展开想象,然后告诉老师,听了这段音乐,你好象看到了小白兔和雪孩子是怎样玩的?他们玩得怎么样?

(抽学生讲述想像小白兔和雪孩子玩耍的各种情景。)

6、从哪儿看出小白兔和雪孩子玩得很开心?(从文中找出体现“开心”的人物动作、神态及相关的`词语。)

7、理解又~又~:表示两个动作同时进行。

8、说一说:又( )又( )的词语。

9、读这一段时,你心情怎样?那大家用高兴的语气来读第三段。

(三)学习第四——七自然段。

1、小白兔和雪孩子说完话后,他感觉到有点冷也有点累了。请大家齐读课文第四、五段,看看小白兔干什么去了。

2、(演示投影片②)你们看,小白兔睡得真甜啊。可是,就在小白兔睡得正甜的时候,在他身边却发生了一件十分危险的事。这是一件什么事呢?(放课文的第六段朗读录音,演示投影片③)这件事小白兔知道吗?为什么?

3、这样一来,小白兔就有可能被大火——

这样一来,小白兔就有可能被大火——

(学生想像几种可怕的后果。)

4、雪孩子这时也发现自己的好朋友——小白兔家着火了。那雪孩子的心情怎么样呢?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非常着急。)

5、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抽学生读第七段)读出雪孩子非常着急的心情。

(四)学习第八、九、十自然段。

1、雪孩子跑到小白兔的家门前,面对滚滚的浓烟,熊熊燃烧的大火,想到自己的好朋友就在大火中,它是怎样做的呢?

(放录象:雪孩子火中救小白兔一段)

2、在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过程中,什么地方最使你感动?

3、在雪孩子救小白兔的过程中,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深受感动。多好的雪孩子啊,面对将被大火吞没的小白兔,它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烟是那么呛人,火是那么烫人,它全然不顾,在大火中寻找着小白兔,找啊找啊,终于找到了小白兔,它一把抱起小白兔向屋外冲去。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读读第八、九段吧。

4、由于雪孩子的舍身相救,小白兔得救了。然而我们可爱的雪孩子呢?(放录象:雪孩子融化的一段)

5、小白兔得救了,然而,当他醒来发现雪孩子不见了的时候,小白兔心情怎样?

(五)学习第十自然段。

1、雪孩子离开我们了吗?那它在哪儿呢?(放课文第十一段的朗读录音。演示投影片④)

(可爱的雪孩子在天上,它变成了一朵美丽的白云。)

2、兔妈妈看着那朵美丽的白云会说些什么呢?

3、小白兔又会说些什么呢?

4、这节课学了这个故事,同学们喜欢这个可爱的雪孩子吗?你们身边有想雪孩子这样助人为乐的人吗?举例说说。

三、小结。

同学们,只要我们心地善良,从小事做起,处处为别人着想,让我们也成为一个个可爱的雪孩子。

四、作业设计:

1、把课文中的小故事讲给你的伙伴听。

2、把雪变成水,水蒸发形成云,云又变成雪的过程告诉你的好朋友。

3、续编故事:《雪孩子又回来了》。

五、板书设计:

雪孩子(剪影)——救小白兔——化成水——变成云

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静心反思,感触颇多。先说说本课成功之处吧: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想,只有学生愿意学,喜欢学,才能把语文学得更好。我在课堂上通过“板画、投影”的直观引入,加上配乐朗诵、录像和教师渲染描述等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因此,我把教与学的主要活动放在“读”上:初读入情—读中悟情—想中悟情。引导学生自读文本,让他们在朗读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理解文本,体会感情。

3、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小学生在他们幼儿时期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开始明显地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初级抽象逻辑思维的方向,一个是一般形象思维的方向。无论哪一个方向都离不开具体的物象,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开始时,我出示了“雪孩子”的图形剪影,提供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形象;播放了课文朗读录音,提供给学生听觉上的形象;演示了投影片,把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可视的故事情节。这样帮助了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的比较粗糙的、外表的、现象的层次中,向一般形象思维的精确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较高层次过渡。

4、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空间,课文开始时,我让学生想像大雪过后的美丽景色;在讲到小白兔和雪孩子玩耍时,让学生想像小白兔和雪孩子玩耍的各种情景;在小白兔家着火时,让学生想像各种可怕的后果;在故事结尾处,让学生续编故事——《雪孩子又回来了》。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使学生的想象力在自由的环境中得以增长。

5、陶冶情操。结合课文的教学,我通过剪影、音乐、朗读录音、幻灯、录像以及想像雪后的美景等,充分利用美的事物,引导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雪孩子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我问“同学们喜欢这个可爱的雪孩子吗?你们身边有想雪孩子这样助人为乐的人吗?”小结时,我号召学生“同学们,只要我们心地善良,从小事做起,处处为别人着想,让我们也成为一个个可爱的雪孩子。”使他们从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再谈谈不足之处:

1、教师的形象在很多方面影响着学生。教师的语文素养,不仅直接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还要不断加强自身普通话和粉笔字的练习。

2、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活动比较单一,学习方法简单。比如:在教学生字时,要是让学生小组抽读,纠错,或是让会认的同学谈谈记字的方法,让其他同学借鉴等。我想,学生学习效果会更好。

第4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课前准备】

白杨、戈壁滩的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白杨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⑴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⑵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⑴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⑵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爸爸仅仅是在赞扬白杨吗?他的话中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吧。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板书并理解:

高大挺秀2、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戈壁的荒凉,寸草不生,而白杨在那里是如此的挺拔,在满眼没有绿意的戈壁上,白杨越加高大挺秀了。)

3、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引读第一段。

(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4、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三、理解研读,深悟课文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并一同归纳,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2、默读:

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4、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5、换人称读:

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6、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爸爸要表达什么呢?他和白杨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服从需要、扎根边疆、无私奉献。

7、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他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像白杨一样适应那里的艰苦的生活,一定能像白杨一样很顽强地生活下去。

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纵览全文,体会中心

1、我们和爸爸一同感受了白杨的品质,那么现在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⑴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⑵爸爸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他们一样为边疆出力,一样建设边疆。

⑶爸爸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顽强,不怕困难。

⑷……

2、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句子。

五、拓展练习

1、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阅读链接《帐篷》。

3、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一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第5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及其组成的词语,并能美观地书写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纯白金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3. 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句,领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述了一位老奶奶二十年如一日,满怀信心地培育纯白色的金盏花的故事。故事的起因是园艺所重金悬赏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尽管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很想试一试;经过一年又一年,老奶奶收集种子,栽种花儿;最后经过验证,老奶奶培育出了纯白的金盏花,她又有了新的渴望培育出黑色的金盏花。故事表面在写培育纯白金盏花的故事,但作者的'真正意图,是通过这个故事塑造一个充满理想、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老园丁形象。

本课的语言描写朴实无华,浅显易懂,对老奶奶美好品质的赞美暗藏在字里行间,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奶奶语言、行动的词句,体会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她为了理想,二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追求、探索的美好情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绿手指不仅是指园丁技艺出众,更是指精神的可嘉。

第6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1.梯形的定义及其有关概念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其中长边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两底间的距离叫梯形的高.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直角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2.梯形的性质及其判定

梯形是非凡的四边形,它具有四边形所具有的一切性质,此外它的上下两底平行.

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但要判定另一组对边不平行比较困难,一般用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来判定.

3.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

性质: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腰相等,两底平行,两对角钱相等,是轴对称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底的中垂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判定: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对角钱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梯形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梯形仍是具有非凡条件的四边形,它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非凡的四边形,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但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而等腰梯形又是非凡的梯形,它的许多性质和判定方法与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些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本节的难点也是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由于等腰梯形又是非凡的梯形,它的许多性质和判定方法与矩形、菱形、正方形这些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虽然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接触过等腰梯形,在熟悉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是轻易同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混淆,再加上梯形问题往往要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来处理,经常需要添加辅助线,学生难免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往往会有对题目一讲就明白但自己不会分析解答的情况发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注重.

梯形的教学建议

1.关于梯形的引入

生活中有许多梯形的例子,小学又接触过梯形内容,学生对梯形并不生疏,梯形的.引入可从下面几个角度考虑:

①从生活实例引入,如防洪堤坝、飞机机翼,别致窗户、音箱外形等等;

②从小学学习过的旧知识复习引入;

③从发现的角度引入,比如给出一组图形,告诉学生这就是梯形,然后寻找这些图形的共同点,根据共同点对梯形进行定义以及性质、判定的研究;

④可用问题式引入,开始时设计一系列与梯形概念相关的问题由学生进行思考、研究,然后给出梯形的定义和性质.

2.关于梯形的概念

梯形的相关概念小学就已经接触过,但并不深入,在研究梯形的概念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加深对梯形相关概念的理解:

①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不是梯形?

②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边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③一组对边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④一组对边相等一组对边不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⑤对角线相等的图形是不是梯形?

⑥有两个角是直角的梯形是不是直角梯形?

⑦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不是等腰梯形?

⑧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不是等腰梯形?

一、教学目标

1. 把握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

2. 把握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3.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4.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性质.

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小学学过的梯形是什么样的四边形.

(让学生动手画一个梯形,并找3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并指出上、下底和腰,然后由学生总结出梯形的概念).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梯形同样是一个非凡的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一样,它也有它的非凡性,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

1.梯形及梯形的有关概念

(l)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2)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

(3)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4)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高.

(5)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

(6)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

(以上这一过程借助多媒体或投影仪演示)

提醒学在注重:

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同属于非凡的四边形,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非凡条件,所以必然有不同的性质.

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而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不能相等(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相等).

③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2.等腰梯形的性质

例1 如图,在梯形 中, , ,求证: .

分析:我们学过“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假如能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问题就轻易解决了.

证实:(略)

由此得出等旧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

例2 如图,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在梯形 中, , ,求证: .

分析:要证 ,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得出 ,然后再利用 ,即可得出 .

证实过程:(略).

由此得到多腰梯形的第一条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除此之外,等腰梯形还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3.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在证实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 作 交 于 ,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 平行移动到 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作辅助线来解决梯形问题,多找几名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总结,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见图).

(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

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第7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夹竹桃》是教科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文是一篇被誉为“具有史诗性质”的散文。作者在争奇斗艳的万花丛中,选择了既非名贵、又不娇艳的夹竹桃作为吟咏对象,按总—分—总的顺序,形象细致地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以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风格将人带入美的境界。通过对夹竹桃的描写,表达了对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品格的赞美,也寄寓了作者的趣味和追求。为了坚决贯彻本校“四步三式”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更为了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同时也想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分为“读、品、悟、练”四个大步骤。让学生以“读”为基础,从而对文章进行“品、悟”品读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基调和文中景物的品质特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品读进而领悟作者所运用的写作方法等;再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对所能借鉴的写作方法进行运用练习,来促使学生掌握这种写作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来实现“以读促写”。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把基础目标确定为:

认读识记文中重点生字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体会夹竹桃的品质,明白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感; 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基本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

中,我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梳理、积累文中的重点生字词,包括文中需要认识和会写的生字及文中的好词,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上还是比较理想的,学生能够自行梳理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即使一名同学梳理的不完善,经过全班同学的互相补充,也能很好地使学生明确本课要积累的重点字词都有哪些,从整体效果上看,教学反馈还是比较理想的。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我让学生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同学倾听完全文后再对朗读过程中出现的字词读音错误现象进行纠正,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权利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倾听能力。能够很好地纠正学生基础字词上的错误现象,使其积累巩固。经过课堂上的实践,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的。

“在朗读中体会夹竹桃的品质,明白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感”和“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将“在朗读中体会夹竹桃的品质,明白作者对夹竹桃的情感”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难点来突破,因此我给学生20分钟的时间朗读课文,15分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思考,用5分钟对课文中夹竹桃的品质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解说,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能够暴露出对于课文理解上的疏漏,这时在进行相应的引导和点拨,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一方面的内容,从课堂上的反映情况来看,学生能够很好地品悟出夹竹桃“默默无闻”“常开不败”“能引起许多幻想”的品质特点,所以在“在朗读中体会夹竹桃的品质,明白作

者对夹竹桃的情感”这一目标的实现上并不困难。

而对于“抓住关键句子分析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这一目标,是全文教学内容的重点更是难点,因此,我将这一部分内容放在第二课时,用整个课时来完成。整节课以品读课文的第二、三、四、五和六自然段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和分析全文的结构特点为主,在课堂上贯彻“组织化”教学的理念,划分学习任务,一个学习小组一个任务,学生在自主学习、同桌对学之后在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发现,最后由小组长作为全组的汇报员,代表全组进行汇报。这一环节的实施上,由于学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不能很好地适应小组学习的方式,所以效果不够理想。但学生在课文写作方法的分析和品读上,经过自学、合作学之后,对课文进行了深入发掘,能够很好地找到文中的关键句子,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

对于写法练习,由于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所以没有当堂进行,而是改成了课后作业,让学生以作业的形式呈现。

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审慎思考后,我觉得,我所选择的这几个大步骤还是比较合理的,能够比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这门课,从而,循序渐进地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第8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讲故事(公益广告):《妈妈,洗脚》

有位年轻的妈妈由于特殊的原因,担负起了照顾婆婆和儿子的重任。她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干活,打理家里的一切。虽然艰辛,但她无怨无悔。她每晚都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给婆婆端洗脚水,帮婆婆洗脚,这已成为一道温馨而又特别的风景了。

有一天,这位妈妈讲了一个《丑小鸭》的故事后,就去帮婆婆洗脚了。当这位妈妈为婆婆洗完脚回到自己的房间里一看,儿子不见了。妈妈正准备去找儿子,转过身来一看,儿子正用他那双稚嫩的小手端着一盆水颤颤巍巍地向她走来,她感到非常惊讶。这时,儿子童声童气地说:“妈妈,洗脚!”看到如此孝顺、懂事的孩子,妈妈感动得泪流满面。

2、同学们,你们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话要说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孩子们,现在我们要学的课文,也是讲了两个感人的故事。请你们看老师写题目,板书:8、将心比心

2、生读题,说题意。

(那自己的心去比照别人的心。指遇事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3、自由读文,读完后说说本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概括地说出来。

4、指名学生说,教师随机板书:

阿姨 奶奶

母亲 护士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这时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出来。

(感动、震撼、温暖……)

2、假如你亲耳听到你奶奶说这件事,亲看到你母亲做这件事,你的心里也会感动、也会感到温暖的。那么文中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呢?请边默读边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3、交流、品读。

4、出示课件。

(一)导语:孩子们,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呢?谁来说说吧?

品读句子:

句1: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手。

(1)说说为什么温暖了我的心?(这位阿姨很善良。)

(2)那些字词能使你感到阿姨的善良?

(沉重、一直、才)

(3)阿姨帮助的是自己的亲友吗?如果你是那位老奶奶,你心里会怎么想?

(4)朗读:请读出暖暖的感觉。

导语:阿姨为什么这样做?

句2:阿姨轻轻地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她遇到这种时候,也有人为她开门。”

(1)你能像阿姨一样轻轻地说嘛?学生读。

4、小结:阿姨看到了老奶奶,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做出了善良的举动,令人感动,这就是将心比心。

5、引读:

是呀,学会了将心比心,人与人之间就多了一份爱心,读最后一段;

学会了将心比心,我们的天空更蓝,读最后一段;

学会了将心比心,我们的阳光更灿烂,读最后一段。

(二)研读第二件事。

1、 第二件事哪些地方更让你怦然心动?

2、 交流、品读。

3、出示课件:

句1.“一天,……我不禁收住了涌到嘴边的话。”

(1)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2)如果你遇到了这种被扎了两针还没扎进血管的情况,你会怎么样?

(因疼痛而痛苦、埋怨或责备)

(3)如果对那位护士进行责怪,甚至辱骂,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导语:可是,母亲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让她成功了,是哪句话?

句2、“不要紧,再来一次。”

(1)你认为这句话简单吗?为什么让你感到不简单?

(如果这位护士第三次失败,母亲又一次受皮肉之苦。)

(2)引读这句话:

当年轻的护士扎了两针还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得鼓起青包时,她同样鼓励着……

当母亲看到护士额头上密密的汗珠时,这时她已经觉察到这是一个新手,但仍然鼓励着……

导语:(1)当你看到此情此景,你想对这位母亲说些什么?

(2)母亲为什么这样做呢?

句3、“母亲用另一只手拉着我,……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1)说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4、小结:

母亲遇到护士扎针失败,就想到了“我”,,做出了宽容和鼓励的举止,令人心动,这就叫——(让学生回答)。

5、引读:

是呀,有了将心比心,我们的生活就多一份关怀,读最后一段。

有了将心比心,我们的心胸犹如大海无边无垠,读最后一段。

有了将心比心,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得更甜蜜,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1、导语:文中的阿姨与母亲的.行为,让我们想起了一句什么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导语: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肯定也有过这种将心比心的举动的,想想看,谁来说说。

3、师引例。

大前年,我们那条街来了一位新邻居,她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奶奶。虽说这位来奶奶儿孙满堂,但真正关心她的人甚少,她靠捡破烂维持生计。我觉得她可怜,就把自己家种的菜送去,有时也把给我妈吃的食品分点去,有时在本村吃酒席时,还把该自己吃的那份好吃食物省点给她吃——我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我也有个老妈妈。我也希望我娘家的人,能像我一样,不但不嫌弃老人,而且还给我老妈送去一份爱心。

有一年,我同样是教四年级,遇到一个特可怜的学生。他一岁多妈妈就离开了人世,爸爸因赌博负债累累而逃之夭夭,可怜的孩子就跟着一个将近七十岁的爷爷相依为命。可想而知,这个学生的日子过得多么贫苦。由于生活困窘,再加上无父母教育,他从小养成了那别人东西的恶习。我刚叫他的时候,告状的人,连续不断。可我不但不讨厌他,也从没说过他一句“贼”或“小偷”之类的话,而是默默地关照他。下雨天,看到他没雨鞋穿,我就买给他;看到他身上长疮,我就买药膏,亲手帮他搽。菜啦、水果啦、鸡蛋啦等等,我什么东西都给他吃。这样一来,到了五年级,他就改掉了这个恶习。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想到:如果我的孩子像他这么小,也像他一样,每天看到伙伴们吃这吃那,而他自己一天到晚,吃的除了饭,还是饭,也肯定很想吃,搞得不好,也会趁人不注意去拿别人的东西吃。

这样的例子,老师我有很多,现在我把时间让给同学们。

3、 学生举例。

4、 出示课件“心”图。

导语:如果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那颗滚烫的心,学了全文后,为了勉励自己,你认为应该在你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什么词?

五、课外延伸:

1、出示课件:写一写:

不久的将来,这位小护士成了医院里工作最出色的护士,成了病患者最受欢迎的护士。一天,一家电视台要对她进行专门的采访,请你替她设计一份讲稿,说说她的心里话。

2、指名都设计稿

六、总结:

1、出示课件:

如果每一个人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可以增加很多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很多悲剧和恨事。

——台湾作家罗兰

2、学生齐读。

3、结束语:

总之,如果人人都能将心比心,我们的心灵会更美好,人生将更丰富,世界将更加美丽!

板书设计:

8、将心比心

阿姨 奶奶 将心比心 感动 温暖

母亲 护士 将心比心 宽容 鼓励

人 人 将心比心 世界 美好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

课文《将心比心》中有两个情节特别感人。其一,一位阿姨为一个老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老人感谢她时,她却说:“我的妈妈和您的年龄差不多,我希望遇到这种情况,也有人为她开门。”其二,作者的母亲打点滴时,遇实习护士,两针都未扎入血管,母亲仍平静和蔼地鼓励实习护士“没关系,再来一次。”这份宽容和鼓励缘自一位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她希望读医科大学的女儿将来也能遭此礼遇。

在本节课中,我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如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时,我让学生细读触发点——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找得很准,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扩散深入开来:数数妈妈说的话,几个字,简简单单。请你深入到这个故事中,再去读一读、品一品,你还会觉得简单吗?“不要紧,再来一次”对这位刚参加实习的护士来说这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吗?普普通通的一位母亲,她为什么能有如此不简单的举动,说出如此不简单的话呢?请联系下文再去体会。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到:透过母亲“平静的眼神”和“轻轻的话语”,可见母亲把那位护士当作了自己的孩子,在鼓励她,支持她,同时也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将来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有层次的导学中,学生深层次地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第9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③体会本文朴实的语言风格。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体会文章情思绵绵的意蕴。

三、教学课时3课时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营造氛围。

播放《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散文集《背影》,都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名篇。写于1925年10月,是作者追忆8年前的事。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死了,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也被解聘了。父亲没有积蓄,还欠了五百元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便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家奔丧。回扬州后,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本文所写的就是惜别的感人场面。

三、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划线的字的读音。

差使()交卸()奔丧()狼藉()赋闲()簌簌()妥帖()颓唐()琐屑()蹒跚()踌躇()惦记()举箸()迂腐()

2、下列字词的意思你掌握了吗?

奔丧狼藉赋闲颓唐蹒跚琐屑

祸不单行惨淡变卖典质踌躇

四、听读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

1、这是一篇散文,它以背影为线索,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2、本文几次写到“背影”?各在什么地方?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四次背影。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这次写得最具体、最感人。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3、文章写了作者的几次流泪?为什么流泪?(①第二段,是因为悲伤:祖母死了;父亲失业了。②第六段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流下了感动之泪。③第六段,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流下了依恋之泪。④第七段,读父亲来信时,流下怀念之泪。)

4、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思念父亲,最难忘怀的是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追忆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之情。其中:2、3段,交代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4、5段,叙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为写背影作铺垫。6段,描写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父子情深。

◎第三部分(7)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喟然长叹,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五、归纳小结,完成板书(展示)。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六、初步感受父子之情。

(一)初步感受一:父疼子

1、在送行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体现:细心关照,周到入微)

2、其中哪一件事最让你感动?为什么?(望父买橘见背影)

3、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父亲的语言: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④进去吧,里面没人.

体现:怜惜体贴,依依不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表现出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深挚的关爱,怜惜体贴儿子,依依不舍,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4、朗读,分析“望父买橘”。

①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②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③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动作描写,“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二)初步感受二:子爱父

5、作者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又说“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里“聪明”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话是针对什么而言的?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这里的“聪明”都是糊涂的意思。这是针对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我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父亲嘱咐茶房好好照顾我,我心里暗笑他“迂”,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完全能料理自己,父亲大可不必过分小心。表现我对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的深情而自责。)

6、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三次流泪,两次自责:A.望父买橘,艰难背影——感动之泪;B.父子离别,惜别背影——惆怅之泪;C.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思念之泪;D.太聪明了,聪明过分——后悔自责。

儿子对父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子从不理解到理解、体谅、感动、思念。儿子真切地理解了父爱,真诚地感激父爱!}

七、精读品析“买橘子”这一段。感受父子之情。

听读课文录音,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一段动词运用准确精当,请找出来体会其内涵。

2、哪些语句描写了父亲的外貌?(“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他肥胖的身子??”)

3、哪个词表现了父亲身材的特点?(肥胖)

4、哪个词表现了父亲步履的特点?(蹒跚)

5、“蹒跚”什么意思?请你学一学“蹒跚”的样子。(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6、哪些语句具体地写出父亲“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7、这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8、“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两个“怕”,各怕什么?(怕父

亲见了伤心;怕别人见了难为情。)

9、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真的“很轻松”吗?(其实不仅不轻松,还很吃力。只是因为爱儿子,吃苦也心甘情愿,所以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表示“看似??,其实不是”。也许是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了父亲深挚的爱。)

10、父亲送儿子上车,前后只说了四句话,请把这四句话找出来。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不是缺乏感情,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往往有不平静的心情。温馨提示:送你一句名言:真理是朴素的。写作,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感情;选材,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11、归纳:写父亲的背影的目的是什么?归纳段意。(写父亲的背影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买桔送别。)

12、写父亲的4次背影中,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写得最详细,为什么?{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叶圣陶语),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得最详细。}

八、诵读“买橘子”这一段。深入感受父子之情。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九、扩展迁移。

◎导入:有一句话,值得你铭记一生: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播放歌曲《儿行千里》)

1、有人认为,父亲年纪大了,身体“肥胖”而又步履“蹒跚”,买橘子让儿子自己去不是更好吗?但他却非自己去不可,这不是一种溺爱吗?对此你怎样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理解父亲的爱;为了爱,自己甘愿吃苦,这正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爱得深切,爱得无私。)

2、有人说:“一个20岁的大男孩面临离别,是不是会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请与大家讨论。(须结合文中交待的特定的背景来理解。当时祖母去世了,父亲也失业了,这双重的打击使全家光景暗淡,大家的心情都很不好受。所以,“我”的言行可以理解。)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10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水中吸管的弯折现象,初步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观察、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弯折现象,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

3、使学生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对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滴管

学生:每组实验桌上准备凸透镜、凹透镜、近视眼镜、老花眼镜、烧杯(盛水)、塑料片、蜡烛、火柴、纸屏、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水吗?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玩玩水,好吗?

2、引导学生做活动:

活动(一):把吸管放入水杯中,观察现象。

活动(二):(教师用滴管在每组塑料片上滴一滴水)把塑料片放在书本上透过水滴看字。

活动(三):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字。

3、汇报现象、交流。

4、小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5、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像刚才的水滴一样把物体放大吗?(引导出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像放大镜一样透明的镜子。(板书课题:研究透镜)

二、研究透镜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那么,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观察桌面上的几种镜片。

?、学生通过看、摸等方法进行感知交流。

?、小结:像放大镜那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像老花镜那样,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

2、探究透镜的作用:

⑴、提问:大家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⑵、学生猜想、讨论、汇报。

⑶、分组实验验证,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二):尝试用透镜聚光。(安全提醒: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实验(三):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⑷、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⑸、小结并板书:

有放大作用

凸透镜可以聚光

使物体在纸屏上成倒立的像

有缩小作用

凹透镜 使光发散

不能成像

3、介绍望远镜

三、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第11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通过学习研究新进展与有效教学实践的在线学习,我认识并学到了:1、专家知识在数量和组织方式、知识形态、提取速度等方面,具有自身的优越的特点,综合考虑了学生对学习心理,从心理学上,更准确的把握了学生的学习心理。2、迁移研究的新进展及迁移与学生学习的关系,让学生能更好、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教学。3、通过对学生对事物的了解和兴趣,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学生的努力,及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他们接受新知识、新事物。

通过参加培训,以网络为载体,打破地域局限,与全国的同行、专家、教授进行研讨和交流,深深的.意识到,我的有些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有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像大城市具有良好的教育资源,他们可以用VDR或者带学生出游,感受大自然和数学的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些事情,更贴切生活的教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平移与旋转的学习。

首先是介绍了图形的运动,通过介绍图形的运动,来引出运动的几个方面,一个是图形没有发生改变;一个是图形发生了改变。从而进一步引出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能逐步的打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新的知识。

我想这就是一个新思维,新教学方法,从心理上,抓住学生的兴趣,逐步引导,来达到一种传输知识和开发兴趣的过程。

第12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词句知识和表示古代官职任免调动的词语;

2.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概括张衡各方面成就;

3.学习张衡从容淡静、勤勉谦虚等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代官职任免调动的词语,学习张衡优秀品质,初步尝试人物传记写法。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自主、合作、探究法、提问点拨法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一些文言常识积累不足,人物传记接触不多,必修四第三单元开始涉及,学生阅读鉴赏人物传记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得到提高。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掌握重点字词

1.请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读准字音和断句。

2.检查重点字词的解释、特殊句式的判断。课件出示。

三、文本分析,自主感悟

(一)

1.在读这篇文章之前,你听说过张衡吗?那你所了解的,是关于张衡的什么?

2.这篇文章,除了向我们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还介绍了张衡哪些方面的成就,作者叙述的重点是在哪方面?

3.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梳理文章脉络。

(二)张衡分别取得了哪些具体的成就呢?结合课文思考,概括回答。

四、问题探究

张衡成为众多领域中的佼佼者,你认为是什么促使他成功的?小组合作探讨,结合课文思考回答。

五、拓展训练:

1.化用或借用文中的字词写一副对联赠给千年奇才张衡。

2.选取自己喜爱的人物写一篇传记。注意要符合传记写作特点,选取典型事例,详略得当,写出人物特点,不少于300字。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文言文教学,容易陷入枯燥中。文言知识的又是把握是克服文言文学习困难的基石,基础一定要夯实。在通过写对联,写传记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加深对文章理解外,最终的落脚点还应该回归到基础知识上,督促学生落实基础是关键。

2.学生写的对联和人物传记环节提前布置后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修改,体现课堂效果。学生写的对联可以提前打在ppt上,给同学直观的感受,看清读懂。

李晓评课:

徐伟娟老师选的课是史传类文言文《张衡传》,文言文一直以来是高中教学的难点,如何平衡字词基础知识和文章赏析也令许多语文老师不好掌握。这节课上,徐老师分配得比较合适均衡。总体来说,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结构紧凑,重点突出。这节课兼顾了文言特殊字词句现象和文章赏析,方式恰当。本节是第二课时,字词处理采用教师出示,学生回答的检测方式,简洁有效。文章分析只抓张衡的才能和人品两方面,抓典型事例——候风地动仪来带动对张衡非凡才能的突破;人品方面带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非常合适。

二、预习充分,展示到位。拓展环节让学生借文中的词语用对联来概括张衡的'成就,或是对某个自己崇拜的人写一篇短的传记,学生的表现令人吃惊。有个学生念了两副对联,工整精美,别的学生给了她真诚的掌声。有个学生念了一篇短传记,也获得了大家的掌声,足见徐老师课前的工作扎实充分。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幻灯片上出示的知识点顺序还应注意,不是课本上的顺序;幻灯片的制作方面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文章分析时的问题设置可以更集中和有针对性;学生展示环节课前工作可以再充分一些,比如把筛选出的对联打在幻灯上或者让学生课前板书在黑板上,因为课堂发言对联这种形式容易听不清楚。

总之,徐伟娟老师准备认真,展示到位,是一节实用的值得借鉴的课。

第13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机、朵”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4、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起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感情读文。

2、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荷叶是小水珠的摇篮,是小蜻蜓的停机坪,是小青蛙的歌台,是小鱼儿的凉伞?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揭题

1、激趣引入(黑板上出示荷叶图):

孩子们,你看黑板上画的是什么?

(荷叶)

2、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荷叶圆圆》。

(出示课题,指导读题,要求读好、读出感情)

3、复习生字: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不少生字宝宝,下面我要和大家一起玩玩生字游戏,看谁把生字宝宝的名字记得最牢,做好准备了吗?

⑴ 听字谜猜生字:

一天一天又一天,天天太阳都出山(晶);一人来到小亭边(停)。

⑵ 看口型,说生字。

(荷、珠、蹲、嘻)

⑶ 读生字,组词语。

(摇篮、坪、透、翅膀)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谈话:

看黑板,荷叶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是怎么写的。

(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2、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圆圆的”、“绿绿的”)看见这么多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你一定非常喜欢,表示喜欢时的表情是怎样的?孩子们,那我们就带着微笑的表情来读出喜欢的心情吧。

3、齐读。

三、学习第二~五自然段

1、引述:

圆圆的、绿绿的荷叶多美呀,小伙伴们都来了……

2、听故事,边听边想:

故事讲了荷叶和哪些小伙伴之间的事?

出示课件:

生听后讨论,师结合学生回答贴图。

3、细品第二自然段:

⑴ 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小水珠吧(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小声自读。

⑵ 讨论:

小水珠把荷叶当作什么?它是怎么说的?

结合回答认识引号。

小摇篮是用来做什么的?

指导朗读“摇篮”。

为什么把荷叶说成小水珠的摇篮?

⑶ 描述:

一阵风儿吹来,荷叶微微摆动,小水珠躺在这“摇篮”里,轻轻地晃动着身子,可舒服了!(板书:躺)这么舒服的摇篮,让我们和小水珠一块再去感受一下吧!

齐读第二句。

⑷ 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读:“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的眼睛。”你也眨一眨眼睛好不好,谁来试一试?

5、学习第3~5自然段:

⑴ 除了小水珠,其它的小伙伴也有话要说,你最喜欢谁?读读你最喜欢的自然段

⑵ 思考:

这几个小伙伴分别把大荷叶当作了什么?

(板书:停机坪 歌台 凉伞)

讨论:

都说的是荷叶,为什么小伙伴说的却不一样呢?为什么说荷叶是他们的停机坪/歌台/凉伞?

品读三个小伙伴说的话。

⑶ 小朋友,刚才读了“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我把“躺”字把它贴在这。我这还有“立、蹲、游来游去”谁来贴一贴?

同时指导理解立、蹲。

⑷ 引导孩子们配上动作:

小蜻蜓展开透明的翅膀,多美啊!你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胳臂。

⑸ 小青蛙呱呱地放声歌唱,谁愿意来表演一下?

(过渡:小青蛙把荷叶当作它的歌台,我问也罢今天的课堂当作展示台表演一下好不好?课中休息:唱古诗《小池》)

⑹ 下面看小鱼怎么游的,能不能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谁来读一读。谁还能用“一朵朵很美很美的`”说句话?

交流,朗读。

指导写“朵”字,示范写,生写。

⑺ 现在我们来个最难的,我想请所有的同学们参照老师黑板上的板书

把课文中写“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都背诵出来,能做到吗?如果你觉得有困难,也可以拿起书和大家一起读。

四、 拓展

1、出示图片,欣赏夏日荷塘美景,思考:

你能用背诵过的古诗中的名句来说说你看到的图画吗?

2、学生讨论,交流。

五、 总结谈话

1、 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荷叶圆圆的、绿绿的,真漂亮,有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这些好朋友,荷叶真快乐啊!今天回家后将这篇课文编成一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或者画成画送给小伙伴,好吗?

⑴ 把学生从课前的状态迅速带入情境中,将入境和复习生字结合起来。

⑵ 通过表情朗读带动感情朗读,让孩子受到更直观的引导。

⑶ 课件展示优美的画面,将孩子们带入情境,降低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难度。

⑷ 提示孩子们可以通过生活经验以及动作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⑸ 让学生有选择性地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通过讨论使得学生的认识不断得到完善,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读一读,写一写】

1、分层次对不同的孩子提出要求。

2、学会积累,并强调知识的运用。

【板书设计】

14 荷叶圆圆

小水珠 小蜻蜓

躺 立

摇篮 停机坪

小青蛙 小鱼儿

蹲 游来游去

歌台 凉伞

【课后反思】

注重了课堂气氛的营造后,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迅速被提起。学习课文时,通过第二自然段的细品,把学法抛给学生,让孩子发现学习。引号的认识是一个较好的知识点,有利于分角色朗读。课中休息巧妙穿插唱古诗、表演古诗,孩子们的参与积极性比较高,效果较好。

第14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海底村庄》教学设计与反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海底村庄的奇妙之处,让学生体会到海底物产丰富,但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边读边想像,画出文中描述的海底村庄,体会文章是怎样有顺序地介绍海底村庄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了解海底村庄的奇妙之处,体会作者对海底村庄的喜爱之情。

难点:学习第二自然段,找出重点句,体会村庄的奇妙之处;学习第六自然段,通过对海水综合加工厂的了解,让学生体会到海底物产丰富,人们要合理开发与利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播放录象)

2、刚才我们去了什么地方?都看到了什么?

3、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在未来的海底,不仅有美丽的动植物,还有人类生活呢!那就是奇妙的海底村庄。(板书课题)

4、你们想去海底村庄参观吗?下面,我们就跟随作者去海底村庄看一看吧!

二、细读品味,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都来到了那些地方?

生:汇报。(村庄、海底牧场、海底植物园、海水加工厂)(板书课题)

点明旅游路线,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五册《海底村庄》教学设计与反思》。

2、作者在游览了海底村庄后,不禁发出了怎样的赞叹?(海底村庄真了不起)

2、第二自然段:

(1)、抓住村子的特点汇报房屋的特点,并分析房屋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体会海底房屋的设计奇妙。

(2)、有感情朗读。

3、第四自然段:

(1)、读书,汇报体会。

(2)、抓住懒洋洋、蠕动体会海参的动作。有感情朗读。

(3)、抓住威武、全身披甲体会大龙虾的威武。

(4)、再读本自然段。

4、第五自然段:

(1)、读书,汇报。

(2)、抓住颜色深褐色、绿色的、红色的体会颜色的美。抓住漂动在碧波里体会动作美。抓住美味可口、营养丰富体会出味道美。

(3)、有感情朗读。

5、第六自然段:

(1)、让学生汇报读懂的地方。

(2)、让学生扮演海水、三个车间的工人,理解如何加工海水的.。

三、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参观了海底村庄。感到海底村庄真是很了不起。

实际上,这是一篇科幻文章,是作者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憧憬,我们也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教学反思

《海底村庄》一课文字简洁,内容较浅显,字里行间表达出未来科技的奇妙。因而,本课采用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切实体验海底村庄的美丽和奇妙,领悟到科技的神奇:活跃学生思维,激发想象的能力,使学生大胆憧憬未来美妙的生活。

在学习课文时,针对每段的不同特点,找到不同的切入点。第二自然段,着重让学生体会海底房屋的奇妙,抓住形状与陆地房屋的不同,让学生感到这样的房屋的确体现了我们人类的智慧,人们真了不起。第四自然段通过做动作、抓重点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海底动物的可爱和特点,体会海底资源丰富,很了不起。第五自然段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海底植物颜色美、动作美、味道美的特点,体会动物们是那样可爱,很了不起。第六自然段通过情境模仿工人来体会人们很了不起,用智慧合理利用海底资源,让海底资源为我们人类服务。这四部分内容都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句,来让学生谈体会。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学习第六自然段时,要分清过滤和提炼的含义。过滤是把没有用的东西去掉,提炼是把有用的东西提取出来,合理利用。在第五自然段时,让学生自己多说说感到哪里感受到了海底植物的美就更好了。另外,教师语言还略显多,应让学生多读书,多汇报,培养学生的分析课文的能力。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