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9-24 11:42:15

第1篇:说课稿

一、理解教材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

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

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

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

一、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

二、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

三、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蓝猫,我先出示漂亮的蓝猫图片,然后说:小朋友,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数学课,咱们每个组的桌上都有一个袋子,这是蓝猫给大家的礼物,看一看是些什么?蓝猫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看哪个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这里用蓝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题,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小组活动,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概念,并板书名称。然后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模型,让学生认一认,并与相应的实物归为一类。

经过上面的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概念,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2、摸一摸,感知特征。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这些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

(2)在班上汇报交流。

亲自去摸一摸,可以加深学生对几种立体图形特征的体验,和同学的交流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以上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图抽象出模型图

教师以一句“蓝猫放映的时间到了”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投影屏幕上来。通过幻灯片,从一个个实物图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一般模型图。

前面的两次小组活动,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这时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图,再过渡到模型图,逐渐抽象,为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几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记忆想像。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让学生辩认,将这些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2)让学生闭上眼想一想四种图形的样子,并用手比划。

(3)两人游戏:猜一猜

一人闭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游戏中体验特征

1、推一推

2、搭一搭

3、摸一摸

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并能培养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第2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课本模块二,项目7的内容。本教材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用工标准为依据,进行编写的,更加贴近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本知识点是在学习了 划线、锉削、锯削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基本形体的典型锉配打下基础,所以锉削长方体是本模块的重要内容。此外,《 锉削长方体 》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锉削是钳工的一项基本的操作技能。本课题是在实习学生掌握锉削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锉削姿势和锉削的熟练程度,并掌握有关量具的使用和测量的技能,掌握长方体的加工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量具的使用测量方法。

2、长方体的加工方法。

能力目标;

1、巩固锉削姿势,提高锉削熟练程度;

2、掌握长方体加工方法及加工精度。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机械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是非常高的,精度的把握取决于量具的选择和使用。因此我把相关量具的测量方法及技能定为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长方体的精加工方法及测量尺寸的准确性。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采用任务驱动法,精讲多练,充分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有机贯穿在任务之中,让学生在任务的引领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教师起引导的作用。

(2)示范讲解法:

教师一边示范操作,一边讲解操作要领,实现做中教。

(3)理实一体化

理论与实践并进,改变了学生厌学的情绪,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法:

学情分析:

(1)学生是中职一年级数控专业的新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文化理论基础不佳,理解和接受新知识能力反应较慢。

(2)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学习方法。

(3)有部分同学学习兴趣 浓厚,喜欢动手和动脑思考。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的学习方法,

(1)自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针对的进行自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2)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个问题进行讨论,辨明真伪以获得知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独立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实践法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验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加自身知识和技能,实现做中学。

五、教学过程

Ⅰ、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成品样件一件、实习卡片、10寸、8寸平锉若把,高度游标卡尺、游标卡尺、角尺、刀口尺、厚薄规格各10把。

Ⅱ、组织教学:5分钟

清点人数,检查学生两穿一戴,检查出勤情况、宣布上课。

Ⅲ、入门指导:

(1)介绍相关工艺知识:

①游标卡尺的读法;

②游标卡尺测量尺寸的方法;

③细板锉的握法,清除锉齿内的锉屑方法。

(2)简明工艺分析:

①加工线的划法及注意事项;

②加工顺序:粗锉→半精锉→精锉;

③如何达到尺寸、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要求;

(3)操作要领讲解:

① 加工垂直面,必须在平面、平行面加工好以后进行;

②如何用细锉精加工达到 Ra3.2粗糙度;

③操作姿势正确,两手用力方向、大小变化正确熟练。

(4)操作难点演示:

①细锉精加工方法;

② 工件中凸产生的原因:锉削力不平平衡;

③测量工件尺寸的准确性及注意事项。

(5)长方体加工步骤:

①检查工件是否有加工余量,确认基准面和加工面。

②划线:分别以A、B、C面为基准,划出28mm、68 mm、88 mm的尺寸平行线,四周都应划出,打上样冲眼。

③加工顺序:先粗精锉A的平行面:面1;再粗精锉B的平行面:面2;最后粗精锉C的平行面:面3

粗锉加工:使用10寸锉刀进行锉削。它分两个阶段,单纯锉削阶段,锉削与测量结合运用阶段。

粗加工时:使用8寸的细齿锉刀进行,精锉时,不断地检查尺寸,形位公差,并注意表面粗糙度情况,使各项精度均符合图纸要求,即可完成。

④面2和面3的粗精加工与面1相同。

⑤全面精度复检:

检查尺寸,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6)有关工艺知识及注意事项:

①细锉精修法(重点演示)

锉刀的握法;

清除锉齿内的锉屑方法;

锉法,结合演示左右手握法讲解;

锉刀放置要轻,感觉贴平压力要小,速度稍慢,平行平回两次一看,不断测量,胸中有数。

②用细锉如何达到Ra3.2的粗糙度?

涂粉笔灰(演示)

清除锉刀齿内的铁屑(演示)

③ 锉削中产生平面中凸,怎样消除?

产生原因,锉削力不平衡。

消除方法:找出并使用锉刀的凸面段;

在工件表面涂示剂;

锉削时压力小,行程短。(演示)

④测量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a、检验游标卡尺;

b、卡尺的测量爪及工件被测表面擦试干净;

c、测量垂直度时锐边要倒棱,角尺、刀口尺测量时不要拖动;

d、垫好钳口衬铁,以免工件表面损伤,出现凸凹不平现象。

⑤安全文明要求:

a、工具摆放整齐,量具要轻拿轻放;

b、勿挥舞锉刀,防止脱柄伤人;

c、锉屑应用毛刷清除,勿用嘴吹;

d、工件夹牢防掉下伤人;

⑥本题的实习要求:

a、工时:6小时;

b、只使用10寸粗齿和8寸细齿平锉;

c、粗锉时可采用交叉锉,精加工时采用顺向锉。

⑦本课题讲授完毕,抽查学生听课情况,抽查题目:

a、加工工件分为几个加工步骤?

b、测量工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c、怎样消除中凸现象。

Ⅳ、巡回指导:5小时

(1)全面检查学生的工序操作情况;

(2)检查指导操作姿势(不正确的及时纠正)。

(3)根据情况,全面集中指导,部分集中指导和个别指导。

Ⅴ、结束部分:20分钟

1、验收工件;

根据评分考核标准对学生作品进行打分,并分析存在的不足。

2、总结一天的实习情况。

六、课后作业

事先准好一张图纸,在本节实训的基础上对这一图纸的加工工艺进行分析,写明加工工艺,所需要量具和加工工具, 七、说教学反思,讲完这节课后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的一些不足,并作出整改措施。

第3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

我是李继东,来自江苏如皋。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特殊的葬礼》。

这是一篇有关环保的记叙文,描写了巴西塞特凯达斯瀑布由盛及衰的过程以及人们的表现,说明破坏环境的严重危害,告诉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

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环保意识,但对当时、当地的情况还很陌生,必须借助媒体,设置情境,让学生品悟语言,诵读文字,获得思想启迪,增强环保意识。

针对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设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以及如下教学重难点——

这是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

一、设置疑问,整体感知。

课始提问“为什么说是特殊的葬礼?激发兴趣,师生对话。

二、今昔对比,品悟语言。

我抓住描写瀑布“雄伟壮观”和“生命垂危”的两个重点小节,循“初读感受对比”、“重点词语对比”、“画面对比”、“配乐朗读对比”展开教学。

三、追溯原因,震撼心灵。

适度拓展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瀑布由盛及衰的原因,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

四、角色转换,补充悼词。

让学生当一回总统,转换角色为大瀑布撰写悼词。

五、合唱歌曲,升华情感。

播放乐曲,合唱《地球是我们的妈妈》,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本课教学的整合点如下:

整合点1:“朗读”整合。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基石”。本课通过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练读等多种形式,注重交流评价,展开朗读教学。其中,播放录音是“标本”,“教师范读”是“范例”,“学生练读”是“练习”,“交流评价”是“反馈”。这一环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或者说从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始,把教师的范读,学生的练读,师生的交流评价融合在一起。通过朗读资源的整合,让学生读通文本,读熟文本,为下一步感悟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整合点2:“画面”整合。

“话”——“画”。

学生朗读文本之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联想在自己的大脑中形成各自与文本相“对应”的“画”,这画有可能不够清晰、全面、丰富,甚至不够准确。

“画”——“画”。

这时候,教师播放视屏展示大瀑布的雄姿,出示图片展现大瀑布的枯竭,通过对比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学生大脑中的“画”进行对比,产生冲突,使学生大脑中的“画”得到纠正、肯定、巩固和发展,使自己原有的“画面”变得更加立体、丰满,富有个性!

“画”——“话”。

如何把学生大脑中得以丰富的“画”转化为发自内心的“话”?我作了这样的设计——面对雄伟壮观的“飞瀑图” 你会怎样说?面对瀑布“消亡图”你又会怎样说?这是检验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思维训练,更是对文本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说话训练。这样从“画面” 再回到“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对文本的品味欣赏!

面对瀑布瀑布今昔截然不同的两幅画面,我设计了“配乐朗读对比”这一教学环节。在给“昔日”的大瀑布配乐时,我和孩子们选用贝多芬的圆舞曲《疯狂》片段,在旋律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强,情绪越来越饱满的气势恢弘的交响乐中,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了大瀑布的雄伟壮观。而后,我和孩子们一起选择悲伤的曲调给“今日”的瀑布配乐,播放中国二胡名曲《江河水》片段,让孩子在凄惨的曲调中悲愤交加、潸然泪下,深深感受到今日瀑布的生命垂危、奄奄一息。其实,选择乐曲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配乐朗读的过程就是释放情感、升华情感的过程。在前后两段跌宕起伏的乐曲声中,孩子们的情感伴随大瀑布一起奔腾、咆哮、哀叹、伤心。音乐、画面,情景交融,这种听觉的强烈对比深深的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

整合点3:“训练”整合。

读写结合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经。而找准读写结合点则应是读写训练成功的关键。契入点巧妙,学生才会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本节课我以特殊的葬礼画面为背景,配以一曲低旋的小提琴曲《沉思》,让孩子们初步感受葬礼上那凝重的氛围。在此情境中,让学生过一回总统瘾,转换角色为瀑布撰写一篇悼词。学生在荣幸之余,感受更多的是责任,是使命,于是学生欣然提笔、一挥而就,悼词自然就真切生动,而令我们不由得拍案叫绝!

总之,本节课通过录音、画面、音乐等信息技术手段,反复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拨动学生心弦,品悟语言文字,享受审美乐趣,获得思想启迪,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4篇: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坐井观天》。“坐井观天”是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但要挖掘深含其中的寓意,对孩子们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在这一课时中,我带着学生从读中悟,悟中读,反复品读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又利用简单的小实验,让故事深含的寓意跃然纸上,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已学生字。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阅读能力。

(2)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青蛙和小鸟的对话,让学生懂得学习、做事要开阔眼界,不能自以为是。

二、说教学重难点 :

课文第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我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3)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我采用图片、多媒体课件、头饰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说学法: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目标。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手段掌握学习方法。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3、说教学手段的运用

语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语文能力,因此,我采用了现代的教学手段,采用动画演示的方法和学生亲身体验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从而达到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四、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课文的教学分为:揭示课题,导入新课——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研读对话——演读入境——抒发感情,升华情感几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看了“坐井观天”这个课题,会想到什么?学生自由猜测。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理会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在黑板上面,如“谁坐井观天?”“为什么要坐在井里?”“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等,然后在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在建议中倡导: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就抓住了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内容的心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势引入本课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采用动漫播放,让学生听完后,想读一读的站起来自由地朗读这篇课文。然后提出思考问题:他们在争论什么?指名说说,教师随机点评。并结合图文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 井底 ),小鸟落在( 井沿 )。理解“井沿”,并举实际例子,如:桌沿、床沿等帮助学生理解。

(三)研读对话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所在,学习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着重以学生的朗读体会为主,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读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辅。

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浅,阅读积累少,很难从字里揣摩出青蛙在井底目光短浅,不信小鸟说的话。我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而后再仔细品读。

1、研读第一次对话。读完后让学生自己交流读懂了什么?

(指导学生读出小鸟又累又渴的语气,还可加上适当的动作。)

2、研悟第二次对话

A、学生自读第二次对话,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空不同看法的句子。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让学生接触到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句子。)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B 、青蛙认为天有多大?理解“大话”,同时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身边的人说过大话吗?说大话对不对?(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动手体验:学生用纸卷成筒看天,再说说看到的天有多大?

C、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理解“无边无际”,并说话。

D、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通过比赛朗读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并提示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E、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F、分角色朗读。

3、研悟第三次对话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A、分角色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小鸟和青蛙都笑了,为什么?有什么不同吗?并用“一……就……”说话。

B、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对话。(朗读时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的态度。)

C、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四)演读入境

语文教学,不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篇课文重点部分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分角色朗读练习的好段落,指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最后指名学生戴头饰表演朗读。

(五)抒发感情、升华情感

理解寓意是本文的难点所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揭示寓意,突破难点。

,《坐井观天》说课稿(示范)标签: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大全, 《坐井观天》说课稿(示范),

拓展延伸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又一重要内容,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学了寓言后,你明白了什么,想说什么,选择喜欢的方式交流。

(说明青蛙见识少、目光狭小,而小鸟则见多识广。得出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的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2、假如青蛙听了小鸟的劝说,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些什么?说些什么?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3.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天----井口那么大

(目光狭小)

第5篇: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造型表现手工课《剪剪乐》。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的设置为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我会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发现剪纸艺术的特点,剪纸艺术历史悠久,虽然在城市已不多见,但在一些农村人们还会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剪纸题材广泛,学生的剪纸作品要求要简化、夸张,着意童趣的表现,构成形式有均衡式或对称式。

教学目标:

1、掌握剪纸中对称式和均衡式的剪法,培养动手能力。

2、了解剪纸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对称剪法。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好纹样的连接与完整性。

二、说教法:

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重在寻找挖掘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范例教学法——演示法——引导发现法,三部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三、说学法:

1、运用课件展示剪纸作品共学生欣赏借鉴的方法。

2、教师演示,特别是对称式剪法中纸的折法的演示法。

3、学生动手尝试练习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开始上课时,教师课件出示剪纸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然后同坐讨论:你看到了什么,它和我们的绘画有什么不同?再叫学生回答,学生没说到的,老师再补充,在讨论和对话中使学生熟悉剪纸艺术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剪纸的创作欲望,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接着拿出一幅瑞昌艺术剪纸作品讲解这幅作品是我们本土的剪纸大师的杰作,增强学生的自豪感,鼓励学生也创作出好的剪纸作品来,同时板书课题《剪剪乐》。

2、讲授并演示剪纸的步骤:学生在第一环节中产生对剪纸艺术的极大兴趣,处于最佳学习状态,然后在黑板上出示6件范例作品,分别讲解我是如何剪出这6件作品的。之后我开始示范剪纸:首先示范左右对称图案的剪法,这是本课的重点,首先我拿出一张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纸,演示对折过程,强调对折时两遍一定要对齐,这样剪出的两边的图案才会对称;接着在对折后的纸上画出一种图案的一半,并且可以把要剪掉的部分简单的画上阴影,这样就不容易剪错了;最后把它剪下来,在剪时提醒学生注意对折的那条对折线不能完全剪掉了,否则彩纸就会断掉,这也是一个难点。最后示范对角折剪的方法,拿出一张正方形的彩纸示范对角折剪的方法,在折的时候提示对角后还可以再多次对折并且对折次数越多剪出的对称图案就越多,剪的时候同样要注意不能把对折线完全剪断了;最后介绍不对称图案的剪法,在彩纸背面画出图案,先剪外面大的轮廓再剪中间细小的部分。演示讲解完毕之后让学生先在旧报纸上试着剪一剪。

3、布置课堂作业,学生设计制作:在民族音乐声中播放课件中剪纸作品循环展示欣赏,学生边欣赏边开始创作,这样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创作灵感。告诉学生有很多形式可供选择,如方形、圆形、对称的、不对称的,纹样也可以是各样的,如人物、动物、植物、生活用品、各种随意的花样都可以,这样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不要只局限在某一种图案上。

4、展评学生作品,请部分有优秀作品的学生到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阐述作品的表现意图,再请下面的同学说说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喜欢那个。最后老师点评选出一个最佳创意剪纸,一个最佳手工剪纸,一个最佳清洁明星。

5、进行小结。告诉学生以上学习的是简单的剪纸,图片中的作品是民间剪纸大师十年二十年才练出的绝活。剪纸来自民间,我们要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多看、多想、多动手,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意识。

6、课后拓展。好的作品建议学生课后把它贴在自己房间或者教室里,供人欣赏,作品多的同学还可以把它们组合成图画,这样即美化了校园生活又给学生带来了无比的成就感,激发了他们学美术的热情。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欣赏示范、动手探究,引导学生动手创作,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眼、耳、口、脑、手的训练,即满足了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又达到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情感交流能力的提高,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第6篇:说课稿

各位同行: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音版 第九册第八 课,题目是《秦之声》。 我准备从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 、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设计理念应该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表现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开发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通过聆听和感受民族音乐或戏曲文化,并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想象和创造力。

二 、 学情分析: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里和年龄特点,要通过一节课,就让学生熟练掌握戏曲唱段,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再加之现在的孩子平时对戏曲很少接触,这就为本节课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 、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地方选学教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希望可以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孩子们能初步感受秦腔的艺术特点。

四、 根据本课的教材和学情我制订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对秦腔部分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本土戏曲的喜爱;

2、采用聆听感受法、反复练习法等学唱戏曲片段;

3、学唱《祖籍陕西韩城县》

五、 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重点应是:学唱秦腔《祖籍陕西韩城县》难点是:准确的演唱旋律,填唱戏词

六 、 为克服重难点我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有:反复聆听法、讲解法、分组练习法、教唱法。

七 、 本课的教具是多媒体。

下面是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2。利用教法克服难点3。准确完整的演唱戏曲4。拓展延伸5小结。共五个环节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环节:音乐导入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戏曲课堂氛围、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我采取了用多媒体来播放板胡演奏的经典曲牌,并设置恩问题:你知道这段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然后揭示板胡,简介板胡的音色及在秦腔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板胡曲牌的体验使学生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获得喜悦,对音乐产生兴趣,因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了课堂。

第二环节:利用教法克服重点和难点。本环节也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

结合学生的自然特点,并在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和谐关系。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板胡引出了秦腔。我通过对秦腔角色的分类让学生初步的了解了秦腔角色的分类,并通过不同角色的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然后主要针对本节课要教授的生角的具体分类:娃娃生、小生、须生、老生。学生了解了这些后,我出示了一段《祖籍陕西韩城县》的视频,并请学生注意观察剧中人物属于秦腔的那个行当?学生由于有了前边的学习经验,就很容易说出该人物所属的行当为小生。然后请学生们翻书看《祖籍陕西韩城县》的戏词,请学生们自由发问。学生提了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我就给学生讲解《三滴血》的戏曲梗概。了解了故事内容,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第三环节:准确完整的演唱戏曲

我再次进行范唱,并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谱子有何特点?同学们看出它的每句都是弱起。然后引出了秦腔的板和眼。第一拍为板,第二拍为眼。起落特点是:起于眼(弱拍),落于板(强拍) 。我们把它称之为二六板。从表现情绪上,二六板均有欢音、苦音之分。然后就是戏曲的分句学唱。我采用了传统的教唱法与分组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基本能跟着伴奏演唱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表演。并分组表演、评价。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我们陕西的地方戏很多,好听的也很多。我通过提问:你还知道陕西的哪些地方戏曲?有的学生说到了眉户、阿宫腔等。此时我还给学生补充了好几个剧种,并轻声哼唱了几句。这样更直观形象,使学生加深对戏曲的认识。

第五环节:小结

本课的我是以表扬和鼓励为主,随时引导学生,以提高学生的乐感和审美能力。我评价他们参与戏曲的演唱,并积极自信的参与音乐表现。课堂小结时我还安排了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感想如:你觉得秦腔是否像你以前认为的那么难?此时的学生对戏曲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秦腔的兴趣。

第7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灰椋鸟》是鄂教版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时创作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在文中生动具体地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点明植树造林的意义。该文的作者徐秀娟是盐城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她为了寻找一只失散的丹顶鹤,不幸陷入沼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艺术家为她谱写的歌曲。 《灰椋鸟》一文主要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壮观景象以及归林后喧闹热烈的场面。作者欲扬先抑,先写了灰椋鸟的“不好看”,接着,层层铺排,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温馨和归林后的热烈、喧闹,让我们跟着走近灰椋鸟,发现了这不起眼的小鸟的好看之处,让我们相信,世上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发现,也足以让我们动心——如果我们有体贴的爱心,就能进入万物的内心;如果我们能心如镜子般明澈,就能照见生命平等的真理。天地万物,相互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是大美。学习本组课文,要使学生懂得;是大自然创造了一切,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去创设一种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美好环境,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文章第二部分是重点,作者将灰椋鸟归林的活动与自己内心涌动的感情同时描写,交融渗透,合为一体。

教学目标:

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学设计中力图以“美”为关键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不断推进,透过作者细腻而生动的描述,在语词的深处,挖掘文本鲜活的内涵,使之成为学生内心呼之欲出的情思与感动。

根据文章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以下三个:

1、学会6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读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想象句子所描绘的场面,体会作者的感情。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大自然的热爱,理解植树造林的意义。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是: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是从描写灰椋鸟归林情景的句子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二、说学情

本班学生学习习惯还有待改进,表现最为明显的是不太会用心倾听别人发言,经常出现重复别人发言和走神的情况,小动作多。其次是缺少知识序列性,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困生占班级比例大。经过一年的熏陶,现在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但阅读需要积淀,现阶段他们的感悟能力还较差,对于文字的敏感度还不够强,能够达到灵活运用程度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三、说教法

针对本教材特点,我采用读中理解、品析感悟、想像拓展等教学方法,通过词语理解、句式的推敲训练,情感的体会等品赏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自读感悟,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学法:

领悟式指导法。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自读感悟,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通过顿悟,给学生点燃思维、灵感的火花,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去发现学法,总结学法。

迁移式指导法、教师“举一”,培养学生“反三”的能力。

点拨式指导法。以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为前提,在教学中抓住契机,用画龙点睛,留有余味的方法点拨学生学习。动用这种方式的关键是设计、选择点拨,点在学法指导的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另外还要选择点拨的最佳时机。点在新旧知识接时,点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对比式指导法,就是通过对比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

五、说教学流程

六、说板书

一、板书课题:

1、刚才课前同学们听到的是一首老歌,歌名叫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那个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涉水渡河时不幸陷入沼泽地的女孩儿叫 一起读 徐秀

娟一生热爱鸟,为鸟献出了自己年仅23岁的生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她生前写过的关于鸟的文章。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拿出手来,端端正正写课题。(文章的作者有特别感人的事迹,学生对这篇文章也会更加感兴趣一些。事实也如此,当学生听说就是那个为了鹤献出年轻生命的女孩写的文章时,朗读的时候非常投入。)

2、出示图片,这就是灰椋鸟。它正栖息在树的枝头,让我们一起仔细地看一看,它的嘴——

生:尖尖的

师:它的背——

生:灰灰的

师:远远望去——

生:黑乎乎的。

3、初次见面,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初读课文,检查字音

1、师:有什么好看的呢?这种再普通不过的鸟,在徐秀娟的笔下却那么富有生气。她是带着怎样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来描摹她心中的灰椋鸟呢?自由放声朗读,手中拿支笔把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关键的地方做做记号。

2、检查字音 生字 多音字 难读字

翘首 应和 能把它所在的句子读给我们听听吗?我翘首期盼“六一”儿童节快点到来,因为那天我要为同学表演单口相声。

一样吗?内心地急切和期盼的心情时就可以用翘首这个词。

一、复习导入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灰椋鸟》,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灰椋鸟最初给作者的感觉呢?课件出示灰椋鸟的样子,(师生接读)灰椋鸟( )的嘴,( )的背,远远看去( ),有什么好看的呢?

师:原先在作者眼中这样有什么好看的呢,这样灰灰的,这样其貌不扬的灰椋鸟,到最后为什么说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为什么有如此变化呢? ..

师:我们还是跟随着作者选择好观察的位置,等候灰椋鸟归来,走进它们的世界吧!我和同伴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我们看到了什么呢?

生: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三、品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鸟还是那些鸟,怎么会从“有什么好看”变得“好看”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刺槐林,靠近灰椋鸟,到作者的文字里去发现。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全文,看看课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的情境。

请同学们自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4、5自然段,初步感受一下灰椋鸟归林时的场面。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当时的场面,你会想到哪个词?教师板书,或学生板书。教师相机板书

师:同学们的感受还真不少呢?请大家看看黑板上的板书,哪些词语可以归为一类,为什么?

渗透学习方法,品读第4自然段

师:群鸟归林,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走进那片树林,走进灰椋鸟的世界,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的第4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学习方法)

读:默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

画:画出你喜欢的描写鸟的词语或句子。

思: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词语或句子的理由。

预设一:投入

我喜欢“投入”这个词,因为从“投入”可以看出灰椋鸟非常喜欢这片刺槐林,就像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一样,灰椋鸟就是这片刺槐林的孩子。

1、(多媒体: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单株的刺槐,一张是成片的刺槐。) 师:看,这就是刺槐树,每年五月就是槐花飘香的季节。这一棵棵刺槐树,组成了一片刺槐林。在灰椋鸟眼里,刺槐林就像母亲温暖的怀抱,就像它们温馨的家园。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个别读。

2、师:请同学们用手势做一个“盘旋”的动作,然后想一想,灰椋鸟为什么要在枝头“盘旋”?

生:也许是先归来的鸟儿在等待后归的鸟儿。

生:也许是贪恋落日的余晖,还想再美美地欣赏一会儿。

生:他们就像一群贪玩的孩子,在回家之前,不忘抓紧时间再玩一玩。

3、师:这哪里是鸟啊,简直就是一群活泼泼的孩子!

预设二 排空而至

生:“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这句话写出了灰椋鸟数量众多,气势磅礴。

1、师:课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灰椋鸟“排空而至”的情景。

生: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2、师:看看文中的这幅插图,有没有把“大部队”排空而至的情景很好地表现出来。那么闭上眼睛想想,“排空而至”是种怎样的景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认为基本表现出来了,但是插图上的灰椋鸟应该画得再多一些,因为“整群整群”说明数量非常多。

师:课文也对“排空而至”作了解释,读读,看看能不能找出来?还有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灰椋鸟数量很多。

生:数百米长、浩浩荡荡、巨大、一批一批??“大部队” 这儿的“没有”可以省去吗?(体会“快”)

学校从东到西 百米长,

师:数量众多,规模浩大,黑压压地布满天空,这就是——

生:排空而至

3、师:这里的“排”和哪些词语中的“排”意思一致?

生:排山倒海、浊浪排空

师:还有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表来”中的“排”,意思都相同,现在你知道“排”是什么意思了吗?

生:推开。

生:意思是灰椋鸟一大群一大群,像把天空都推开了一样。

生:意思是灰椋鸟很多很多,呼啦啦一起涌进刺槐林,像要把天都撑破了,场面非常壮观,气势非常宏大。

师:你们看,这就是排空而至。(结合黑板上学生板书的词语总结归纳)灰

第8篇: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孩子们都喜欢玩游戏,音乐游戏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情节,而且充满了趣味性,并且给了孩子音乐的享受。《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喜欢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与同伴交流情感,彼此建立起信任、了解和友谊。

这个音乐游戏的由来是这样的:我班幼儿很喜欢听故事,经常要老师讲故事给他们听。有一次在讲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后,他们对故事中出现的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尤其喜欢,第二天就有好多小朋友还缠着我说:“老师,你再讲一遍《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于是,我就又讲了一边。过后的几天里只要是课间一有空,孩子们就要听这个故事,我就在想他们这么喜欢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不如把这两个人物形象放进游戏中,他们肯定会很喜欢。因此就有了音乐游戏《高个子和矮个子》,在这个音乐游戏中,我让幼儿先是观察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身高,得出高个子和矮个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逐步出现游戏规则,使幼儿自始至终保持活泼、愉快的积极情绪,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乐。

2、说目标

(1)能感知明显的高音和低音,初步培养幼儿听觉能力与动作反应能力。

音乐心理学告诉我们:多种感知通道参与,特别是大肌肉运动的参与,能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感知兴趣和感知音乐的效果。

(2)在玩的过程中遵守游戏规则。

(3)进行创编游戏:增强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与能力。

皮亚杰指出:在幼儿时期要发展智慧,关键是让幼儿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从娱乐中学、从玩耍中学。

3、说准备

为了引起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对游戏的积极性以及帮助他们对游戏内容的理解,加强游戏的趣味性,我适当地使用了能活动的教具,本次活动我作了以下准备:

(1)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图片各一张。

(2)用纸做高高的帽子和平顶的帽子,每样都是人数的一半,达到幼儿人手一份。

(3)乐器:沙球和木鱼各一个。

(4)大小标记各一个。

4、说重点和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让幼儿会听音乐进行高个子和矮个子走路。通过观察比较、参与体验、分组游戏、师生交流等,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自始至终能保持愉快的情绪。

活动的难点是遵守游戏规则,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高个子走路,什么时候矮个子走路,并进行创编游戏,这时我就利用上数学活动时学过的大小标记,引导幼儿大胆尝试,从而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二、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这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活动中,我主要以示范讲解法、游戏法,让幼儿学会并掌握正确的玩游戏方法;在游戏过程中用引导法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从而获得游戏带来的快乐。我还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实践体验、大胆探索等学法,在玩中学,学中玩。让教法与学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目标能得以落实。

三、说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并进行创编高个子和矮个子

出示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提问:

(1)这是谁呀?(白雪公主和小矮人)(2)你们看看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一样高吗?(不一样)谁高?谁矮呢?(白雪公主高,小矮人矮)师:我们把比较高的呢叫高个子,比较矮的叫矮个子。

(3)接着问:谁来学一学高个子、矮个子呢?提醒幼儿学高个子时应尽量地踮起脚尖、双手往上伸;学矮个子时尽可能地往下蹲。最后集体模仿高个子、矮个子。

这一开始部分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启发想象来进行创编模仿高个子和矮个子,为后面要进行的游戏做好铺垫。

2、学做游戏《高个子和矮个子》

(1)刚才我们学做了高个子和矮个子,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高个子和矮个子》的游戏,师出示两顶帽子,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这两顶帽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一顶高高的,一顶平平的)(2)猜猜看,这两顶帽子给谁戴的呢?

(幼儿自由猜测)师:高帽子给高个子戴,平平的帽子给矮个子戴。

(3)介绍游戏规则:高个子和矮个子不是一起走路的,要听钢琴的“命令”——高个子听到高音走路(教师可在钢琴的高音区奏和弦),这时矮个子不能走;当矮个子听到低音时才能走路(教师可在钢琴的低音区奏和弦),这时高个子不能走。请幼儿仔细听两段音高完全不同的和弦,清楚高音时高个子走,低音时矮个子走。(教师可弹奏两遍音乐)(4)请两名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表演:分别戴上高帽子和平顶帽子,扮演高个子和矮个子听音乐走路,让全体幼儿进一步熟悉明白游戏的玩法。

(5)全体幼儿分两组游戏:一半戴上高帽子做高个子,另一半戴上平顶帽子做矮个子。再次强调游戏规则:应按规定的音乐做高个子,矮个子听音乐走路。

(6)交换角色,再次游戏。

(7)小弟弟戴上高帽子做高个子,小妹妹戴上平顶帽子做矮个子,进行听音乐走路游戏。

(8)交换角色,再玩一遍游戏。

3、运用乐器游戏

(1)出示沙球和木鱼:

刚才我们的高个子和矮个子听着钢琴的命令进行游戏,接下来我们要听沙球和木鱼的'命令来做游戏。介绍游戏规则:沙球声——高个子走路,木鱼声——矮个子走路。幼儿分两组进行游戏。

(2)交换角色再玩一次。

4、引导幼儿创编游戏

(1)小朋友刚才的游戏真好玩,看有两个标记朋友也想来和我们一起玩。(出示大小标记)你们高兴吗?让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示(个别幼儿上来示范表演,全体幼儿做一遍动作)。

(2)大标记做高个子,小标记做矮个子,等一会听到高音时大标记走路;听到低音时小标记走路。(先请两个幼儿上来进行表演)(3)全体幼儿分两组进行游戏:一半做大标记听高音走路,这时做小标记的不能走路;另一半做小标记的听到低音走路,做大标记的就不能走路。

(4)交换角色再玩一次游戏。

5、结束部分

我们班还有好多小朋友呢,他们可都喜欢你们今天做的这个游戏,我们邀请他们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吧!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