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7-10 18:24:48

第1篇:化学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红磷。……

三、创设情景说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动说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

[新课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一、空气的存在

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

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

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

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列举的实例和实验可能有:

1: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塑料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塑料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瓶口冒出,松开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

学生进行实验,对实验的现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结论。

意图及目的: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

二、【实验探究2】空气的组成

主题设置: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收集证据,设计实验: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

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

③将木条先放在一瓶氧气中燃烧,再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到一瓶空气中;

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

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

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气中的石灰水…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1、通过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有无不足?

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

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证据,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

学生自主学习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1.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

2.了解拉瓦锡得出的“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体会其实验原理

3.了解空气中还有各种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认识拉瓦锡的结论中的不足

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 学会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

三【实验探究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主题设置: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

设计方案: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

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

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并将集气瓶内水以上的部分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3.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弹簧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4.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5.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6.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集气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水进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继续上升,不能继续上升又说明了什么?

7.用燃者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

水为何进入集气瓶内,可先提一个问题:滴管怎么吸取液体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体?

学生讨论如何吸取

【学生思考】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热量,并有大量白烟,最终燃烧停止。

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

意图及目的: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

a.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人造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而且集气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c.集气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反思:做这个实验时如果进入的水达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红磷的量为什么要过量?

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

拓展与运用:按上述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还有何不足?红磷可否用蜡烛、木炭、硫等其他物质代替?

学生体会实验原理并从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学生讨论后得出:上述体积是估算的,存在较大误差。

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

拓展反馈 : 作业设计

1、思考题: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

意图及目的:作业的设计紧扣大纲,突出重、难点,并通过系统 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 面,进一步促使他们将知识转为能力。 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一 空气

一、空气的存在

二、空气的组成

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

第2篇:化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碳酸氢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较广,但是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却知道的较少,应用起来会比较困难。教材中有关碳酸氢钠的学习是在《第十一单元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中。本课题中对碳酸氢钠的讲述不是很多,书中只介绍了“碳酸氢钠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以及碳酸氢钠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学生只知道这些内容很难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好的体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价值。我认为有必要使学生拓展一下思路,而且可以使比较零散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条理性,还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因此,我设计了本节课。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酸和碱的知识,而且学生已经接触了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这些将成为学生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碳酸氢钠的组成及其性质。

2、运用所学碳酸氢钠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及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2、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轻松愉快地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

的化学世界,形成持续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到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价值。

3、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长辈的尊敬之情,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的探究。

教学难点:碳酸氢钠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应用)

四、教学用具

铁架台(带铁夹)、试管、试管夹、药匙、酒精灯、玻璃棒、玻璃片、胶头滴管、碳酸氢钠、pH试纸、标准比色卡、澄清石灰水、稀盐酸、蒸馏水、碳酸氢钠溶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

五、教法

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

六、学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实验探究

解决问题

交流讨论

归纳升华

学以致用

回归生活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放录像:孩子在***帮助下自制汽水,然后端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喝,最后自己喝。并且很高兴的说:“还挺好喝的吗!我会制汽水了,我能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做点事情了。我好高兴。”

【师】提问:看了刚才的录像,同学们想说些什么吗?

【生】(会有很多想说的)我也会制汽水;这个小男孩很棒;小男孩很懂礼貌;制汽水都需要什么;怎么那么多的气泡啊等等。

【师】进行简短的评价: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见解都很独到。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自制汽水都用到了哪些原料?(多媒体大屏幕展示“自制汽水”的图片。)

【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自制汽水所用的原料。

【师】提问:“你知道小苏打是什么吗?它的化学名称叫碳酸氢钠,这种物质可是我们的厨房里很常见的你知道吗?见过吗?妈妈用它来做什么呢?”

【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

【师】它的用途广泛着呢!请看(大屏幕展示碳酸氢钠用途的一些图片)”

【生】观看图片

【师】播放完、学生看完时提问:“同学们能根据这些图片说一说你知道了碳酸氢钠的哪些用途吗?

【生】制汽水、做食品、药物等。

【师】用途与物质的什么关系最密切?

【生】与物质的性质关系最密切。

【师】这些用途中应用了碳酸氢钠的什么性质呢?首先让我们来探究一下碳酸氢钠的一些简单的性质。

2、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⑴探究活动一:碳酸氢钠与酸反应

【师】(大屏幕展示自制汽水和发酵粉的用料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用途中的用料有什么相似之处。这可是我们回答有位学生提出的“为什么制汽水时产生那么多的气泡”的关键哟。

【生】仔细观察后会很快回答出:都有碳酸氢钠,制汽水原料中有柠檬酸、发酵粉中有酒石酸。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是哪些物质之间发生了反应?会有什么明显现象呢?

【生】猜想: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碳酸氢钠与酒石酸反应?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师】请同学们接着猜想生成的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怎么检验呢?

【生】猜想: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检验。

【师】同学们的猜想非常合理,那我想可以这样总结一下: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下面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吧!

【生】同学们根据实验桌上的用品设计实验。

首先观察制汽水材料和发酵粉的成分(多媒体图片展示)中除了共同的物质碳酸氢钠外,还有没有同类物质。

学生观察后会很容易发现制汽水中用到了柠檬酸,发酵粉中有酒石酸。学生不难发现可能是碳酸氢钠与酸反应的缘故。然后请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用品自己设计实验,看一看碳酸氢钠能不能与酸反应?有什么现象?

学生做完实验,会看到有气泡冒出,教师及时提问:“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并且进行验证。”完成下表:

实验名称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结论

碳酸氢钠

和盐酸

碳酸氢钠

和醋酸

这时要求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NaHco3+2Hcl=2Nacl+H2o+co2↑

然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用碳酸氢钠可以制汽水;用发酵粉蒸出的馒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孔。

学生讨论后会很容易得出答案的。

解释:是因为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

接着提问:“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中含有碳酸氢钠可以达到疗效吗?”

我想学生会很容易解释了。

⑵探究活动二:烙饼时只加入碳酸氢钠会使烙出的饼松软多孔、烤蛋糕时只加入碳酸氢钠也会多孔的原因探究。

学生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可能摸不到门路,教师可以提示,想一想在上面提到的用途中有什么相同点,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尤其要注意提醒学生“加热”这个共同的条件。

探讨完后,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在学生设计完实验后要学生进行讨论。这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猜想一下碳酸氢钠受热后的产物,并在实验设计时加入验证反应后产物的探究实验设计。尤其是要探究出“多孔”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会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探讨,(对产物的猜想、如何验证等等)这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这个探究活动是书中没有出现的,学生会很感兴趣,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

确定好方案后,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指导,有问题及时指出。完成下表:

所选试剂(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学生实验后,试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且对烙饼、烤蛋糕加入碳酸氢钠松软多孔的原因进行解释。

⑶活动探究三:碳酸氢钠溶液酸碱性的探究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很想知道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你能帮助我吗?

学生根据实验桌上的药品设计实验并实际操作,得出结论。完成下表:

所选试剂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过渡: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了解了碳酸氢钠的很多知识,下面请同学们对刚才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交流讨论,并完成表格。

3、交流讨论、归纳升华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方案现象及结论

颜色溶液酸碱性

气味与酸反应

状态加热碳酸氢钠

并检验反应后

的产物

溶解性(在水中)

4、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通过学习,同学们肯定有了不少的收获,对我们生活中的碳酸氢钠是不是“刮目相看”了呢?

再次播放开始的录像,边播放边说:母爱是船,载着我们从懵懂走向成熟,父爱是海,给了我们一个幸福的港湾。希望同学们利用所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为父母奉献你们的一份孝心。

第3篇:化学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烃的衍生物》第一节《醇、酚》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并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理念,贯彻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设计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从知识结构上看,可分为四部分,即苯酚的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它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从教材整体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学化学里面,教材只重点介绍两种物质—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简单的芳香烃;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烃衍生物,又是酚类物质的代表。可见,《苯酚》在高中有机化学里面也处于较重要的地位。从教材结构上看,本节内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学生在学习乙醇的过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团对有机物主要性质的决定性作用,对乙醇中官能团羟基的性质也已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这一基础上紧接着安排苯酚知识的学习有其独特的作用,既能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知识,又能为后面烃的衍生物的学习提供方法,作好铺垫。而苯酚的结构与乙醇结构中都含羟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质有相似之处,但事实上苯酚与乙醇性质又存在不同。苯酚安排在此节既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又有对比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对比学习,使学生对酚羟基和醇羟基的性质将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理解官能团的性质与所处的化学环境有一定的相互影响,从而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认知特征并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认识酚类物质,能够识别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了解其主要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比较、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结构决定性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教育;

c、培养学生关注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生活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苯酚的结构特点和化学性质。

难点:官能团-OH和苯环的相互影响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前,学生已学完了烃、卤代烃和烃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内容,对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特别是有机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定的认识,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及操作能力。

苯酚结构与乙醇结构的相同点(都有羟基)为学生对苯酚性质的探究提供了基础;苯酚结构中与乙醇的不同点(羟基与苯环相连)又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空间。因此,我将本节的内容设计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探究实验—理论推导—反思应用等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实物感知、演示实验和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 “动脑想”、 “动手做”、 “动口说”的机会,体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

2.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

3.教学辅助手段

利用实物感知、教学模具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4.学法指导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对比、迁移、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情景一】新课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学来引入新课,先展示一段新闻:塑料奶瓶含有双酚A奶瓶会诱发儿童性早熟,引出双酚A的结构式(2,2-二(4-羟基苯基)丙烷,)进一步构建酚类物质的定义。由此引入本节所要学习的内容。接着借助对比醇的定义判断是醇还是酚,让学生学会区分醇和酚,加深理解。

【情景二】探究苯酚的物理性质

展示苯酚软膏以及苯酚软膏的说明书,让学生阅读苯酚软膏说明书。提问: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质?再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引导学生初识苯酚,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颜色、状态,指导学生动手做探究实验一,根据苯酚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主动地获取苯酚物理性质的知识,传统的教学一般是把物质的物理性质直接传递给学生,显然,这些知识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比教师将知识简单地传递更易接受和掌握。

【探究实验一】物理性质(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肤上如何处理?)

学生实验:

(1)组织学生观察苯酚的色、态,并小心的闻它的气味。

(2)溶解性实验(溶剂分别为冷水、热水和乙醇)

重点归纳出苯酚的色、态、味和溶解性。

【情景三】探究苯酚的化学性质

回顾情景二,提出问题1: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提到了“放置时间过长色泽变红”, 色泽变红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们通过分析色泽变红可能是苯酚与空气中某些成分反应了,首先,我引导学生们分析空气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与苯酚发生反应的物质是水和氧气,设问:苯酚是与水反应而色泽变红吗?根据刚才的探究实验一,学生很容易判断出苯酚变红不是与水反应造成的,既然不是与水反应造成,那就是与氧气反应造成的,说明了苯酚很容易被氧气氧化。

提出问题2:在苯酚药膏说明书中提到了“不能与碱性药物并用”,说明苯酚可能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二】苯酚的酸性

(1)验证苯酚是否具有酸性?

提供试剂:石蕊试液、pH试纸、苯酚饱和溶液(约为1mol/L)。

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苯酚溶液的pH大约在5-6,且浑浊的苯酚溶液滴加NaOH溶液后变澄清,说明苯酚显酸性。但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并不显红色,学生产生了疑问,苯酚既然是酸,为何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呢?引导学生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因此,苯酚又名石炭酸,那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教师演示实验:向苯酚浊液滴加NaOH溶液至澄清,再向溶液滴加HCl至溶液出现浑浊,说明苯酚的酸性比盐酸的弱。接着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向CO2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会变红,说明苯酚的酸性弱于H2CO3。哪些酸可将苯酚钠转化为苯酚?这样自然地过渡到CO2与苯酚钠的反应,此时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Na2CO3还是NaHCO3?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确定苯酚钠与CO2的反应产物是苯酚和NaHCO3。

思考与交流:乙醇和苯酚都含有-OH,乙醇不显酸性而苯酚显酸性,这说明了什么?

分析:通过相同浓度的乙醇和苯酚的pH和结构简式对比分析,对比苯酚和甲苯的性质,得出结论苯环对有-OH活化作用,使苯酚具有弱酸性。

【探究实验三】苯酚的取代反应

联系前面已学的知识:苯与液溴的反应,推测:将浓溴水加入苯酚中会发生什么反应呢?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三,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应,那么,是几元取代呢?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与浓硝酸反应的产物,类比类推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三元取代。接着,我请学生回忆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现象,并与该反应对比,哪个取代反应更容易?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苯酚更易取代,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这个事实,我从苯和苯酚的结构上对比说明,由于-OH对苯环的影响,使得苯酚中苯环上-OH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环的性质与苯的性质有了差异,加深对官能团对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影响的理解。

【探究实验四】探究苯酚的显色反应

请学生演示FeCl3与苯酚的显色反应,此反应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也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这也是区别于醇的另一种性质。

性质小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用途

【情景四】苯酚的用途

苯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制造酚醛树脂、染料、医药、农药等,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但其对人类的环境也带来一定的危害,如有毒“香味”的玩具、以及轮船的苯酚泄漏事件,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情景五】学以致用,整合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带着刚才的思考、讨论的结果再次梳理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最后通过酚类废水处理的流程来运用本节课的知识。

布置作业:

1.教材P55课后习题1、2 、 3 、 4

2.家庭小实验:遇到FeCl3会变色,请查阅资料,制取蓝黑墨水。

四、说板书

第三章 第一节 醇 酚 第二课时 苯酚

(一)、物理性质

1、无色、特殊气味的针状晶体;2、常温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二)、化学性质

1、易被氧化:

2、弱酸性:

3、取代反应:

4、显色反应:遇FeCl3溶液显紫色(检验苯酚)

(三)、结构决定性质

(四)、用途

第4篇:化学说课稿

尊敬的林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是一节课前说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特色五个部分进行说课。首先是第一部分

一、教材分析

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第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辨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置了三维的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1.初步了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实验和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

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思维特征: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观察现象、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法与学法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说学法

直观生动实验是学生最喜欢、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本节课学生以分组实验和探究式学习为主要方法。

这是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学器材。

第5篇:化学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能力目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速度的引入;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图表、v-t图、及思考与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加速度是力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桥梁,也是高中一年级物理课中比较难懂的概念,它比速度的概念还抽象。对加速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物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速度的大小与加速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节的难点。

三、几点想法

1.关于概念的建立过程

在建立加速度概念过程时,基于加速度太抽象,让学生首先感受。让他们感受的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从而自然地引入描述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快慢的必要性。

要得出加速度概念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分析所需的一系列速度值从何而来?提供现有数据给学生,还是学生自己做实验获得?我兼顾了两者。本节课的关键是对加速度的理解,开始不宜通过实验来自己获取数据,否则会喧宾夺主。在提供数据时考虑到学生对数据的可信度,提供了身边的学生感觉到的百米起跑和电动车起步,去消了学生的对数据的质疑。而在最后又通过纸带让学生自己来获取和处理数据,以期他们对加速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2.问题的设置

思考与讨论1:

主要是引导学生建立和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关于表格我没有自己填入,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对多数据的对比和处理列表和做图的习惯。在练习3中让学生自己列表和填表,进一步渗透这种思想。

练习1: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加速度的理解,以区别加速度与速度和速度变化量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思考与讨论2:

引导学生体会图象在反映加速度的优点,加深对v-t图象的理解,如何从图象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教材和高考对这一点有很好的体现。

练习2:由思考与讨论2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描述。使学生对加速度有感性的认识,同时对加速度的矢量性做一个强调。第一问的设置暗示学生不要把物理学成数学。物理中图象的信息量要远大于数学中图象的信息量。

练习3在以上表述过。

3.暂时淡化三个问题

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与速度方向的关系,由什么来决定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平均加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关系。第三,曲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的快慢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妥之处恳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第6篇:化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习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

第7篇:化学说课稿

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在初中化学中的已学知识点。比如它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途。

2、在巩固旧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甲烷的分子结构,着重介绍它的正四面体型结构。

3、在学生初步了解甲烷的正四面体型结构基础上,联系它的结构和得失电子情况讲述它主要的化学性质(氧化反应,取代反应,受热反应)等。

4、着重强调甲烷的取代反应

5、注重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采取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甲烷的分子结构和由分子结构决定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甲烷的化学性质、甲烷的分子结构和正四面体结构、甲烷的取代反应以及反应的本质

教法分析:讲演结合、自学引导、对比教学 、学生互动。

学生现状分析:大纲中只要求学生了解甲烷的结构式。但结构式只表示出了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结构方式,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学生将会产生甲烷分子是平面型分子的错误认识---而对分子的立体结构的认识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有机分子结构的了解,并最终影响他们对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了解和学习。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三维空间中对有机物分子有个真正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其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分析:

1、由于学生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知识的局限性,因此教材在介绍甲烷分子的结构时,从甲烷分子的组成引入。首先通过学生对物质组成知识的回忆,再结合碳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共价键的知识,逐步给出甲烷分子的结构式,然后再利用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介绍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使学生在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学生互动):请学生总结甲烷的分子结构的特点。并能预示由甲烷的分子结构特点所决定的甲烷的化学性质。

第8篇:化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同时也为下节课学习化学反应的限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说学情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诸如温度、压强、催化剂、表面积及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积累了一定的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养成了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会化学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基本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采用播放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的实例(爆炸、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牛奶变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

首先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在相同条件下,钠和镁同时与水反应,谁反应的更快?学生会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回答出钠的反应会快些。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因为钠的化学性质比镁的活泼,这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部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会继续提出问题: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部因素有哪些?这时我会向同学们演示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1】在两支放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10 mL 1 mol/L盐酸和10 mL 0.1 mol/L盐酸;然后给加10 mL 0.1mol/L盐酸的试管加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总结出: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很大影响,且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实验2】在两支放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5 mL 5%的H2O2溶液和三滴洗涤剂,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少量MnO2粉末。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总结出:催化剂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一般催化剂能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会及时做出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一般有温度、浓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物质状态等。(对于气体来说,增大压强的目的是增加它的浓度,故压强也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大因素)。在新课讲授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练习题:

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

A.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这个环节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练习,进一步达到学习目的,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解题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这样设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最后布置作业:查阅资料搜集生活中我们应用到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实例。

七、说板书设计

第9篇:化学说课稿

我说课的课题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一单元课题二。

本节说课共分八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化学 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会做实验,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应用化学原理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本节内容主要是实现《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它是学习化学的初始阶段,也是学好化学的基本功训练阶段。在学生刚刚学习了化学的发展史,了解了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后,安排本节课,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亲自探究,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体会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整个化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学生存在着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但存在着局限性。本节课的两个探究实验都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炼出来的,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寻求新知的,再加上八年级学生乐于探索,大胆实践的优点,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

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成功的关键;

2、能遵守实验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亲身操作、体会操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四部分: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

教学重点: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等基本操作的训练,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操作的规范性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第五部分:教学模式

本节采用的教学模式是:问题情境—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

之所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并完成课程目标。

第六部分:教学手段

本节运用投影仪和下列实验仪器及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

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直观、形象、简单、易于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

第七部分:教学流程

分六个环节。

环节1:前测补救

①什么是化学?

②什么是化学变化?

这两个问题设计的理由是:它可以检查学生对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同时,通过学生的分析回答,教师指出: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个你非常熟悉的化学变化,它是什么呢?大家听我讲一个故事:从前某国有一位使者出使到另一国,面见国王,国王有意刁难使者,于是出了这样一题:“我给你一块硬币,去给我买东西,并使买回的东西必须能充满整个皇宫。”同学们,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想一想买什么东西才能满足国王的要求,好使这位使者免遭杀身之祸呢?学生讨论,但提出的方案都一一被否决,最后教师点题:这位聪明的使者想了一下后,马上到集市买回了一根蜡烛和一盒火柴,并在皇宫点燃了蜡烛。小小的烛光充满了整个皇宫,解决了皇帝的刁钻难题。亲爱的同学们,烛光给皇宫带来了光明也给使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光明”——探索蜡烛燃烧。

这样,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了新课,并使学生兴趣高涨,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

环节2、创设情境,提出猜想

同学们的桌上有你熟悉的蜡烛,你注意观察过它吗?

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探究一:蜡烛的外观,包括颜色、状态、形状、硬度、气味、溶解性、密度等;

探究二:蜡烛的燃烧过程中,火焰各层的颜色是否相同,各层温度高低如何进行实验验证?

探究三:蜡烛燃烧的生成物是什么?如何验证?

探究四:蜡烛熄灭前和熄灭后形成烟的颜色如何?熄灭后的烟能否被点燃呢?

利用投影,出示问题,并持续实验过程始终,保证实验圆满完成。

问题提出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猜测。这个问题情境的设置,因为它的熟悉,能够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并使学生感觉到化学的生活化。

环节3、验证猜测,学生实验

第一步:知识准备,教师提出本节课用到的知识。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第二步: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过程。

在课前,学生有过预习,但鉴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缺乏系统性,再让学生阅读教材,明确过程,使学生实验时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

第三步:设计实验报告。

由于学生第一次设计实验报告,教师指出设计重点。并提示可参照教材提示,也可增加或更改某些实验观察的内容。

第四步:设计方案,学生实验。

教师明确要求:提示学生观察时注意运用除味觉外的所有器官,尽可能从多角度对实验进行观察,注意观察的顺序和角度,做好记录。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实验,重点完成探究二和三的实验方案的确定。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活动,使学生感觉到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从而体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理念。

环节4、交流与合作

组织学生将自己填写的表格与同学进行交流,比较谁观察到的现象多,谁的描述更细致、更准确?并与同学交流进行观察和描述的体验。

此环节的设计,体现并促进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环节5、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结论,验证猜测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描述,鼓励学生补充不足。

通过实验与分析,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解决投影中提出的问题。肯定优秀的设计方案。并通过探究三得出蜡烛的燃烧过程属于化学变化,同时伴随着物理变化,以巩固上节课对物质变化的.学习,体现知识的联系。

环节6、知识回顾,总结提高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自己的收获,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评价,鼓励优点,指出不足。

通过观察和学生总结,使学生感悟到学习化学时需要掌握以下要点:

① ①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以及如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②关注物质的变化及变化时伴随的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

③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现象,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及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避免有些学生只是出于好奇心,课堂看热闹,无收获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体会探究这一重要的学习手段。

第八部分:板书设计

我采用的是要点式板书,它简明扼要,突出体现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第10篇:化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行们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一爱护水资源。现在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处理。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内容属于新课标中的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部分,它主要介绍了水资源概况和水资源保护两部分内容。

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及淡水分布不均上说明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的短缺。

水资源保护则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方面谈的。本部分内容既侧重要珍惜水、爱护水、增强节水意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又渗透了学科知识,如污水处理等。为以后学习水的净化、水的组成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说对水再熟悉不过了,知道生活中及农业生产中水的用途,但对于工业生产及实验室中谁的用途还了解不多,他们对水资源的认识不那么全面,对水资源的缺乏和水的污染缺乏感性认识,同时对水资源总量丰富和可用淡水资源的缺乏这一辩证关系会存在一定的困惑。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我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初步认识保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知道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图片、表格等活动,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初步学习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和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2)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知道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爱护水资源的重大意义及措施。

难点:1、辩证的认识世界水资源的丰富和可利用淡水资源的缺乏。

2、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要从我做起,持之以恒的观念,并付之于行动。

三、教法分析

1、情境教学法:本部分内容偏向化学与社会发展,所以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展示与本内容有关的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教学法:一图中和数据为导向,指导学生,观察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四、学法分析

1、自主学习:对于课本上有的或者是学生自己能轻松查阅到的,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师友互助等方式自主学习。

2、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对于家庭节水方法和防止水污染方法,可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分析归纳。

在上课前一天,我给学生布置作业。

(1)调查家中每月的用水量、水费。

(2)家中的哪些活动用到水,结合生活经验你能想出哪些节约用水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

(展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的照片——蔚蓝色的美丽星球。以及波澜壮阔的大海和美丽、清澈的潺潺小溪,让学生感受到水给我们带来的身心和精神享受,再出示两张水污染的图片,立刻又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震撼和视觉冲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爱护水资源

接下来播放南水北调的视频和图片,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南水北调呢?顺理成章进入第一次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来了解第一个大问题人类所拥有的水资源)

1、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指向性不是十分明确,于是我把本部分内容设置成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来自主学习。问题如下:

(1)为什么说地球水资源既丰富又短缺呢?

(2)我国水资源状况怎样?

(3)我国人均水量及存在的问题?

几分钟后,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第一次展示。展示后,多数学生已了解,但他们的认识还不深入,于是我在播放一些统计数据和一些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最终真正认识到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可供使用的淡水面临严峻形势,明白水危机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产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接下来,我展示一幅漫画——捕鱼者的困惑(一位白发老翁坐在江边钓鱼,结果令他惊讶的是钓上来的都是鱼骨)

引出问题:通过此幅漫画你联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经过短暂的交流后,归纳总结得出人类的活动正在使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后使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结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第二个大问题——爱护水资源

那么我们如何来爱护水资源呢?学生进行第二次讨论,基于前面的认识,学生很快会得出结论,既要节约用水又要防止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部分,课前准备的作业派上了用场,此时学生进行第二次展示,分组汇报课前准备的内容:

A学生调查家中每月的用水及水费

B家中哪些活动用水,哪些措施可以减少用水量

学生会说出很多,每组由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记录再用PPT展示总结节约用水常用的方法。

生活中:1、使用节水型器具

2、以淋浴代替盆浴

3、一水多用如(洗菜)淘米水浇花,洗衣水拖地

4、及时修理坏了的水龙头,防止自来水人为流失

5、集多衣物一起用洗衣机洗,少量则用手洗

6、洗漱时用器皿盛水,不使用长流水等

7、用水桶盛水洗车,不用高压水枪冲洗等等

以上主要是对节约用水的定性认识,再补充一个定量计算活动:算一算,如果一只坏了的水龙头每秒钟漏一滴水,假设平均每20滴水为1ml,试计算这只坏了的水龙头,一昼夜漏水的体积。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使学生认识到节水需从我做起,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

上述只是家庭生活中节水的方法。而工农业生产中节水方法,学生可能不太熟悉,这时候,可以通过展示图来使学生认识农业和工业上的节水方法。

农业上,以喷灌,滴灌代替大水漫灌。

工业上,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讲解,如果全国工业用水均重复利用率从20%提高到40%,每天可节水1.3×107t。

出示“国家节水标志”图,引导学生先思考,概括出“国家节水标志”图的含义,让学生初步体验到节约用水的重大意义。

(2)防止水污染

水体污染部分,教材资源较多,此时安排学生进行第二次自主学习,并与小组成员交流。找一找:水体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接下来补充图片,认识水体污染的危害。

为了加强学生对防治水体污染措施的认识,我补充一个小组活动:假如我是环保局局长,我会去如何防治水体污染?每组进行第三次展示。畅谈防治水污染的措施。

最后在节水警示语和倡议中结束本节课。

从现在起如果我们每个人不注意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已的眼泪。为了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请珍惜每一滴水。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