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书笔记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2 17:19:07

第1篇:皮囊读书笔记

今早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在此之前我曾在书店数次看到这本书,有过看的念头也有过买下它的念头,耽搁了这么久无非是因为那些差评的言论。

直至上个月的26号,在图书馆看到它便收入囊中,毕竟只有看了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何种滋味。

皮囊被作为一种工具,亦或者是其他的说法,用来当做多面性的理由,若反复强调这点,更多的是乏味无趣。

尽管我们在对既定的人群时需要既定的态度去“对付”,用这个作为做某件事或者某些事的理由的话,在我看来真是极为可耻的做法。

当你不断的对自己说一定要怎么怎么做,一定不怎么怎么做,然后不断地用事实去撕裂自己所说的话,旁人亦或是你会对自己说“不要再欺骗自己了”。

说出这句话才是最大的欺骗,因为你根本就不是欺骗自己,而是心知肚明自己在做什么,就是故意的。

真是可耻。

皮囊?面具?精神?灵魂?这些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求取到意义了吗?

说着鬼话连篇,认识他人先要认识自己?鬼知道你早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人了。

真是虚伪。

书封和序言中不止一次的说到这本书的灵魂和直戳人心的地方,作者用阿婆的皮囊来作为全书的第一篇文章,可能是为了点题?

坦白说,并没有说的那么“认心”,父亲母亲的生老病死,非典型人物张美丽,隔壁邻家的天才文展,父亲、我和海的关系,这一切在我看来多少都有些装腔作势。

全书看完,非要说戳心的地方,就是最后一页作者引用的那段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话最好:

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我也不过是虚伪和无耻人中的一员,皮囊并不是推脱的借口,不是虚妄膨胀自己的借口。

就先到这里,本来是想写一篇读书笔记的,想了半天,脑子里不过三言两语,而且愤青的很。

一篇借读书笔记来发泄自己的的乱写,尔等且看且随意。

还是那句话,食得咸鱼,抵得渴。

这就够了。

第2篇:皮囊读书笔记

放下《皮囊》这本书的第三天。

我发现这类书的特点,它不似小说一般,开篇是无味冗长的人物铺垫,高潮全在后头。相反,这类书最精彩最打动人的反而是开头的那几章,《皮囊》是这样,正在读的《文化苦旅》也是这样。

李敬泽给《皮囊》写的序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说的轻巧,因为大多数人其实不明白自己的心,包括你我在内,都是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真正很少有人看得清自己。

最喜欢的两章:《母亲的房子》和《我的神明朋友》。

母亲的房子

“我”的父亲残疾,瘫痪在床,需要医药费,“我”也即将大学,家里多了一笔开销,姐姐因为窘迫的家被男友质问“你家出得起多少嫁妆?”

在这样的背景下,母亲坚持着“我要建房子”。

后来,崭新的二层楼房建成了,但是这个家也透支得差不多了。那个时候,母亲甚至偷偷买了老鼠药,被一家之主的“我”拦了下来。

那包药,第二周在父亲乱发脾气的时候就暴露了。我掏出来,大喊要不全家一起死了算了。全家人都愣住了。母亲抢过去,生气地瞪了我一下,又收进自己的兜里。

接下来的日子,这个暴露的秘密反而成了一个很好的防线。每次家里发生些互相埋怨的事情,母亲会一声不吭地往楼上自己的房间走去,大家就都安静了。我知道,那刻,大家脑海里本来占满的怒气慢慢消退,是否真的要一起死,以及为彼此考虑的各种想法开始浮现。怨气也就这么消停了。

这药反而医治了这个因残疾因贫穷而充满怒气和怨气的家庭。

过了六年,“我”大三暑假的一个晚上,母亲问我“我们再建两层好不好?这附近没有人建到四楼,我们建到了,就真的站起来了。”“我”不能说不。

房子建到第四层后的第二年,父亲突然去世。然后再过了两年,家里遭遇拆迁,母亲仍问“我们还是把房子建完整好不好?”

尽管家里的亲戚反对,母亲的想法还是在石木的堆砌下落成了。

我也不明白,人真的争这么一口气有这么重要吗?与其拿着这笔钱建房子,为什么不规划得再长远一些,为今后的生活多做打算?

房子虽然修建得气派,但是生活却更加拮据了。

我开始恨书中这位母亲的任性,恨一家之主的“我”的无限包容,恨这些追求“爱慕虚荣”所做的无用功!

“老家的房子最重要是门口那块奠基的石头,你介意这房子的建造者打的是你父亲的名字吗?”

原来母亲并非任性,老家的房子,是当年父亲对母亲的许诺,尽管父亲病倒了,母亲也继承了父亲的意志,维护着父亲的体面。母亲承受了许多非议,拖着沉重的皮囊讨生活,内心却是热烈而平静。

我突然也明白了阿太的那句话:“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母亲看得很透,她依照着自己的心过活,换做是我,别人的议论早已压过内心的声音。

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终究被拆了,即使我有一段时间里买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

我的神明朋友

父亲的葬礼结束后,母亲梦到了父亲,她意外的笃定,“你父亲需要帮忙。”

为了让父亲的灵能够上天堂,母亲为父亲求得“清罪”的办法——给一个神灵打下手,做义工。

母亲也整整一个月都来镇海宫探视父亲。

或许因为自己成长的环境与作者相同,很是理解母亲这种迷信的行为。总是要有所寄托的,即使神人两隔,母亲还是期盼着以某种方式暗示自己,父亲他可以过得很好。

两篇文章,任性,迷信是母亲的皮囊,对父亲的爱是皮囊下跳动着的热忱的心。

昨晚坐着从云霄回家的班车,看着车窗外一幕幕熟悉起来的景色,越长大,越是对脚下的土地有一种惦念。厦门很好,但它不是我的家。这本书让我有一种回家的冲动,像作者蔡崇达那样,总是想找着借口回家。

诸如蔡崇达笔下的阿小,文展,厚朴,我们该用什么姿态去拥抱自己的人生,我仍然坚信着以前看到的一句话“你现在做的事是你当前必须做的事。”所以,不管我现在是否看清了自己,不管我现在是否规划了今后,我总是要先脑袋混混沌沌地过完今天,但不管如何,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能体验阿小、文展、厚朴的生活,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蔡崇达。

以上,自己非常不成熟的见解吧。如果有读过这本书的小伙伴,我们也可以交流交流呀!

我发现,“微信读书”这个app真的巨好用!快来跟我一起读书吧!!!

第3篇:皮囊读书笔记

借用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三天读完此书,相似出生境地一步步并入城市生活的我好像过电影般硬生生的回到童年待过的乡村,学校,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快速的在脑海中闪过,这期间也有对过往的种种质疑,追忆,探究和假设。

反复又把我带到那个从小酷爱读书,急于借此了解世界,和自己内心对话的影子前,似乎过去的这些年都白过了,如同作者一样,到现在都没明白我究竟要怎样的生活,怎样回答我直面的人生,总感觉被现实的世界拖着在蹒跚躅行,突然明白为什么有时候会莫名的焦虑和愤怒疑惑无奈!不得不说,文中对于人物内心的独白雕琢的务实而细腻,是我喜欢的风格,潜意识中享受于此的同时也在将其归于自己语言的储备库中,想想哪天自己也能以这样的笔触描述活生生的自己及逝去的日子,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第4篇:皮囊读书笔记

沉!这本书勾勒的父亲真实又沉重,包括其他人物。前面九章包括两个“阿小”扣除一个“神明”共九个人物的故事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父亲的形象是“懦弱又可爱,兢兢业业一辈子”;母亲的形象有时刚强,有时“慷慨”有时又无比“脆弱”;爱情的得而复失、生活的起起落落直到最后的死亡,“美丽”的形象是呐喊又无助;两个“阿小”的对比,角色的互换性十足,两个人物妥协于生活的方式,一个是得到“香港”,一个是得到“香港的幻想”,“阿小”的形象是“香港”;“文展”心门的敞开与闭合,不合时宜的负重前行,文展的形象是“唇”或者蠢;“厚朴”的五音不全,玩性十足,闯爷一枚,把有形无形的“hope”贯彻始终,厚朴的形象是“青春无敌也有敌”。其余两位,阿太和“圣诞节”朋友就按下不表吧。

蔡走出一扇门又走进另一扇门,门里面“拓”出的风景真实的同时又极其凄凉。有对家的记忆,有对儿时的回忆,有对中学和大学的追忆,最后是对自己对命运的不断追问。这些追问有的答了,有的又没答,确实帮助读者发现了自己的内心,内心已经存在的东西。

第5篇:皮囊读书笔记

生活需要一些无聊琐事来填充时间上的每一个间隙,像是树干里的一圈圈完整的年轮,新的记忆被包裹进来,旧的珍藏便更加充实。

尽管我知道人是否觉得无聊,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当我开始意识到人是一种特别容易迷茫的动物时,时间已经不由分说地将我送入了新年的门槛。

电影、音乐和文字是我生活中三样最乐于投入时间的爱好,在无聊的时候去看一部电影,去听半小时的歌单,或者去写上几笔小心思。我乐衷于去做这样的事,这能让我不再担心突如其来的无聊与孤寂。

说来惭愧,去年一年正儿八经看完的纸质书几根手指头就能数的过来,这是需要做检讨的。

之所以开始写读后感,是想要给自己安一扇除了电影之外的窗,窗口不需要太大,视野也不需要太辽阔。我只期望于这扇窗能够让我生活的节奏偶尔地慢下来,回过头去观察一些事,一些在我平凡的生活里极少发生的,又或者是发生过但被我粗心地忽略的事。

我曾无比期待书里的角色,它们的人生结局并不一定是圆满的,但它们经历的过程却很充实。我也知道我们其实有机会成为那样的人,只是需要轮到我们做出选择时,又不约而同地打起了退堂鼓。但我并不后悔以前所做的所有选择,每个人承担风险的能力不同,对于生活的追求方向也不尽相同。

我所期望的,是平安喜乐,很多理想更适合在面对流星雨和生日蛋糕时配合气氛许愿。谁都明白人生最大的艰难,不在于肉体的受苦,而在于精神上的修行。

这种信仰在我阅读完蔡崇达先生的《皮囊》后便更加笃定了。

人的故事一旦被写进书里,那种关乎生命热忱的仪式感便开始消磨了。除非是生平事迹,否则看到印刷出来的那字里行间的自己准会觉得疲惫和仿徨。那种被笔墨规则固定在纸张上的人生,是不会再有更多奇迹可以期待了。但仿徨之后更多的便是心安,多幸运啊,跌跌撞撞的人生终于可以安稳下来,无论好事还是坏事,统统包裹起来书写成文,捎带着一些情绪,轻轻地拂过读者的心头。

若能博君一笑,便是分享中的一大乐事,若是把读者感动得哭了,那也是书中角色人生的友谊延续。

《皮囊》里讲述了作者身边很多人的故事,像块石头一样坚硬的阿太,为了父亲为了这个家坚持要修建房子的母亲,与残疾的身躯不断作斗争的父亲,还有张美丽、两个阿小、文展、厚朴,那些神明,那个深邃广阔的大海…

原以为看一遍书,就能感同身受地过一遍书中人物的人生。现在看来,有太多的苦涩只有当事人才深有体会,而有太多的喜悦只凭我们的一丝遐想,就能醉倒在那金黄色的阳光与麦浪中。

书里的天空底下,都是生命的热忱气。珍惜我爱与爱我之人,关心我想与想我之人,便是一种大大的理想与追求。

第6篇:皮囊读书笔记

选择《皮囊》这本书,大概是因为作者蔡崇达。一次偶然的机会,曾听过他的讲座,讲座的具体内容已记不清,但对于那一系列头衔却记忆深刻。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现任《中国新闻周刊》主编。一个80后,从记者一步步做到主编,年少有为,蔡崇达本身就是一个奋斗励志的榜样。出于一种崇拜的心理,我开始阅读《皮囊》。

在书的封面,有这么一句话,“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书中的故事,关于亲情,关于故乡。那些问题,关于人生,关于活着。其实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所以在差异中又存在着共鸣。

书中写的最好的,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第一篇《皮囊》。故事的主人公是作者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一辈子活得坦然而硬气。家里人祭祀杀鸡时,有只鸡撒着血在祠堂里乱跳,阿太将鸡抓起,扔在地上摔死,说:“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很狠,切菜像切排骨那样用力,甚至有次在切菜时切断了手指,她也只是很淡然地“哎呀”一声,而全家都因此慌乱开来。

阿太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她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不是什么文化人,只是个神婆,然而这话却说的很有哲理,大概也是《皮囊》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让灵魂有地方可以安放。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活在皮囊之下,皮囊包裹着人心。它可以是温暖的,逸乐的,也可以是疼痛的,脆弱的,亦或是可耻的。我们活在这世上,周围充斥着喧嚣和永不满足的欲望,我们一刻不停地往前走,却从不曾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很庆幸,借着读《皮囊》这本书的时间,我认真回顾了自己之前二十几年的生活,并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确规划。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第7篇:皮囊读书笔记

当我看到他描写父亲时,从他父亲离开,回来。留下。生病,锻炼到绝望再到离开,我瞬间泪崩了,一个真正写过文字和感受过亲情的人都知道,他是在深抠自己心上的文字,不经过深挖和对过往深刻的回忆和眷恋很难写出这么深刻动人心扉的文字。

他父亲瘫痪时,他为了能攒钱带父亲去美国看病,不停的工作,几乎很少回家,直到父亲不幸意外过世,他看到自己那张已经被父亲摸的发白的照片,他后悔了,父亲其实想要的其实是希望他能多回来陪伴他。

那一刻意识到了这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多少孩子打着为了父母能有一个幸福安康的万年,在外奔波忙碌常年不回家,其实父母要的不多,只想孩子能一年内多回家几趟陪陪父母。

而不是等父母有一天离开了再去懊悔,为什么没有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

第8篇:皮囊读书笔记

说实在话,我很喜欢这本书,这算是我比较沉浸其中的一本书吧,目前除了茶花女之外。这本书是在车上听完的,觉得黑狗达能把一些些小事情传达的很现实,然后我总能体会出一些些感悟。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黑狗达在书中论述的两件事:

一、黑狗达是农村长大的,他书中写过有这么一个隔壁屋的大他几岁的男孩,起初认识是因为黑狗达有一段时间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我猜他是因为对人生有点迷茫,不知道方向嘛,所以就遐想,啥也提不起兴趣),他妈妈就叫隔壁屋的小孩过来开导一下他,我觉得可能是因为隔壁屋的小孩子比较活泼嘛。隔壁屋的小孩对于黑狗达来说,算是一个对自己很有规划,看的很远的小孩,所以黑狗达当时算是很崇拜他,也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也没有那么迷茫。那个小孩家里穷,读专科不用那么多钱,所以就准备高考的分数刚好卡在专科线,最后小男孩如愿以偿了,而后一年黑狗达选择上大学,最后的最后,黑狗达发展的很好,也成了小有名气的作家,而那个小男孩却回到村里过上普通的生活。最令人扎心的是,每次黑狗达回家,在路上遇见他,跟他打招呼,他却装作没听见就走开了,呵呵,我觉得他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觉得以前自己比黑狗达厉害,有理想,有抱负,最终黑狗达却比自己优秀,这就是比较所带来的失望,我有时候就在想,人为什么要相互比较,做好自己,朝着自己的方向,坚持努力下去不就很好吗?毕竟每个人的路都不一样啊!

二、村里有一个小男孩a,爸妈因为去香港做包工头搞建筑赚了一点钱,a是家中的幼子,爸妈不想让他那么辛苦,故只带了a的哥哥去香港帮忙干活,后来家庭逐渐富裕起来,也准备将a接到香港读书,a也因此备受村里小孩的羡慕。

首先,a总是有白的不能再白的白衬衫,书中还说了这么一个例子足以说明村里小孩的羡慕啊!有些小孩子专门爬上a家里附近的电线杆,目的就是要看一下他的白衬衫,结果从电线杆摔了下来,好在以前的路都是泥路,不像是现在的水泥路呢。

其次,a虽然备受羡慕,但是却不受村里小孩子的喜欢,a家里的长辈邀请黑狗达去玩,因为黑狗达的成绩在村里特别好,a也喜欢黑狗达,我觉得起初a可能以为黑狗达成绩好才配和他玩。慢慢的,黑狗达发现a总是想快点港化,总是想着香港人怎么样,怎么做,他也是要怎么做,怎么学习香港人,太过于要向香港靠近,其实反而对自己不好,忘记了自己所处的位置,虽然a很快就要去香港了。后来,黑狗达怕自己再跟他来往,自己的内心也会变得如此急躁,果断尽量不和他来往,认真读书才是他一个农村小孩应该做的。可是就有这么一个小孩b屁颠屁颠的跟着a,真把自己当香港人,书也不好好念,天天学a,学习讲话,腔调等等,最后学坏了,不得不退学,后来,a被接去香港了,b也就一下子被打回了原型,最后长大也成了渔夫,即使他拒绝这一职业,可是此时的他也没得选择了。

最后,说说a吧,他去了香港不会说粤语,在学校也没啥朋友,最主要的是父亲因为做生意失败破了产,也因此住了院,家里卖了房子给父亲治病,a的哥哥却卷钱跑了,家里从此一蹶不振。而此刻的黑狗达却已经是有所名气的作家了,读到这里,我其实挺感慨的,当初大家的起点可能真的有所不同,但给自己一点时间,认清楚自己的处境,好好读书,几年之后,时间真的能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

还有这本书的书名是皮囊,能让我想起来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很多人会以为这句话出自这本书,其实这句话是王小波说的,记得哦!他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的作者。

第9篇:皮囊读书笔记

最开始觉得这是一本很温柔的书,毕竟最开始的几章写的真的很美好。

独特的阿太,坚韧的母亲,懂事的儿子。

阿太那么大的年纪心态还特别好,一句: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立马就粉上了她。

后来描述作者的朋友们,越看越难受,这些朋友们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最开始的信誓旦旦,满怀希望。可是后来,因为一句: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之后变得谨小慎微,不愿多言,甚至不愿出门,心里落差到有的自杀。

或许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心态造成的,作者的人生态度是随遇而安,而他的朋友们基本都是把人生计划的过于周密。

我很害怕这样的文字,毕竟现实的生活,我们大多数是按计划来过的,不谈计划,似乎你就是个不求上进的人。飘在外面,我们却无能随遇而安。

挺喜欢马赛尔·普鲁斯特的那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我的内心是:咖啡店老板对他用尺子一量,一米七不到,便很认真地打了个。他拉着我就跑,边跑边笑:端庄个毛啊。

卸下所有的伪装,告诉自己,不要端庄,做好自己已经够了,何必还要装作他人喜欢的样子。

第10篇:皮囊读书笔记

好的文字往往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买这本书已经一年多了。说来惭愧,拿起这本书却是一个月前的事。买这本书的初心是很好的。因为生长在农村,也没多大的阅读兴趣,逐渐长大,深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痛楚,所以,下定决心让弟弟多读课外书,丰富知识,拓宽视野,这本书也因此到了我们手中。

因为读书分享会,我也决定好好看下《皮囊》这本书,看到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一句至理名言:”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而让我从《皮囊》一书中所体会到的是:透过皮囊看到自己的灵魂才是真正的目的。

打开《皮囊》读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坦荡荡的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文章很真,很真。

99岁的阿太在作者年少时眼中是个很牛的人,总觉得阿太像怪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外婆50多岁突然撒手时,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都怕她想不开。但是阿太在那场葬礼上,一声都没有哭,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斜着眼,像对其他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一家人慌乱,阿太却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阿太曾经还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等阿太出院,我问阿太故事的真假。”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后来,阿太去世了,在一个很平常的早上。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吗?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以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裹,来去多方便。”那一刻我懂得了阿太曾说过的一句话,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读了这本书我得到了它给我带来的力量,让我更加幸福乐观的面对生活,让我深深的记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第11篇:皮囊读书笔记

韩寒在书的首页这样推荐,可是读完这本书这两种感受好像也都没有,一直在想《皮囊》的读书笔记也不知道该怎么写。小J和我说她看完这本书,觉得最不喜欢的就是作者,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完倒是没有不喜欢作者感觉,可是却也有那么一点点压抑。

这本书并不厚,文笔流畅,比较好读。最让人喜欢的应该还是本书前半部分描述的作者的阿太、父亲、母亲的部分。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我期许自己要活得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世界。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

后半部分写朋友,阿小、文展、厚朴,虽然每个故事故事都发生在作者生活中的不同阶段,但是每个故事又基本一致。他们都在作者成长的对立面,在作者成功扎根北京后,以一个看似成功者的角度,用只参与了朋友的那部分来审视他们的整个青春,这可能也是小J不喜欢的地方,也是我觉得整本书让我觉得压抑的地方。

“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和它相处的方式。每片海,沉浮着不同的精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为节制或者自我用逻辑框住,甚至掩耳盗铃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无论如何,它终究永远在那躁动起伏。”

“我们一定要找到和每片海相处的距离,找到欣赏它们的最好方式。”

这是我这本书最喜欢的一段话。

第12篇:皮囊读书笔记

读书可以为生命添一盏明灯,在触动心灵的感悟中,照亮一具具皮囊。——题记

我不经意间得到的蔡崇达的《皮囊》,给我的是一种想一睹为快的感觉,所以仅用了两天时间就看完了。看完之后胸口却是郁积着一股气,无处发泄,莫名难受。

我想,大概是因为作者那温情又残酷、深情又理智的讲述。

在书中,作者用一种冷静、细致、客观的笔触,将"太过在乎,太过珍贵,而被自己刻在骨头里的故事",通过文字,一点点重新挖掘出来,呈现出当时的样子。还原了年轻一代张扬理想却在骨感现实的磋磨下踽踽独行的困境。所以,整体来讲,读《皮囊》一书,没有那么轻松,会让人觉得心情异常沉重,禁不住地从心底流出眼泪、涌出叹息。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鲜活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美艳或是普通、是俊美还是丑陋,它都包裏着灵魂和一颗心。一个好的灵魂不仅能支撑出一个好的皮囊,还会使其变的更靓丽、更耀眼,而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部照亮,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相知。所以,拥有一个健康的灵魂和一颗美善的心不仅能照亮自己,更能点燃、照亮每一个与之相遇的人。

人类本是群体动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融联合。芸芸众生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因人各有异而构成了这个丰富的世界。众多的“我”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而,这些独立的个体在本质上有着一致的地方,那就是每个人与他人之间通过"心"来看见彼此,照亮彼此,从而认识世界。我们每个人在交往中相互参与,我们见证他人的生命过程,他人也会参与我们的生命历程,构成了我们的经历和阅历,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要想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周围的他人。我们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我们要去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你在别人眼中是何种人了。

我读这些故事,就感觉我在读作者生命中最珍贵、最真实、最痛苦的经历,感同身受,不能自已。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着我们人生的既定轨迹,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徘徊、不断深化。然而,有时我们会忽略它们,或者逃避它们。因为人类本身有着追逐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毕竟喜剧和悲剧,我们永远忠于喜剧。然而重视自身所经历过的悲剧或者不愿意回想的故事,何尝不是为了未来的喜剧而努力?

人只有真正的认识自己了,オ明白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最恐惧的是什么,オ明白自己与众不同却又是芸芸众生的一员。

很庆幸读到这本书。对过去的回忆,能让我珍惜现在,对失去的回忆,能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生活中总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而美好的东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与其想太多有的没的,不如珍惜拥有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读书可以为生命添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路,带我们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获得心灵的欢愉。

第13篇:皮囊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在我旅行的途中开始看的。这本书早已有所耳闻,但选择这本书的原因除了它的名气以外,还是因为莫名的缘分。书架上的书没有几个适合在旅途中阅读的,但是这个是个例外。

书名,皮囊。正如,努力在寻找旅行的意义的你我。

从前很讨厌这种矫情的文字,毫无意义,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类文字书籍深深地吸引着我。大概是从偶然决定看了和菜头的文章开始,我突然开始觉得应该细细的品一品生活中细节,那些文字钉子搬扣入内心,表达出了我体会到却又迅速遗忘的感触,才发现,这种感触,才构成了生活。

读罢这本书,摧毁了我现在的生活。

我也开始琢磨皮囊以外的意义。我也开始面对慢慢老去的父母,慢慢老去的周围诚惶诚恐。刚刚大学毕业的我,即将和这个真是的世界迎面相撞,不奢求软着陆,但我同样不知道怎样才能增加一些缓冲。不喜欢现在的工作生活该怎么办?就像书中的那些人,在同样的年纪,不知所措,只能向自己所属答案。

书读完了,旅程也结束了。现实生活又迎面而来。旅游只能暂时掩盖生活的难,最后还是要边工作边思考。自己想要的,先得改变自己,甚至是自己厌恶的那样,最后才有资格活出真正的自己。

我们都在慢慢的改变,变得和从前面目全非,却在别人问起来变化这么大的时候,笑着否认。

第14篇:皮囊读书笔记

生活远不止眼睛所及看到的这一副样子……

我们的皮囊裹夹着我们的灵魂,灵魂背着这副皮囊在行走,

这是一本适合在深夜一个人独自阅读的好书,而我利用一个零散时间堆砌而成的时间内阅读完,无疑有太多浮躁,故而我想这是一些需要重读一遍的好故事

那个最终湮没在别人甚至自己父母口水中的张美丽;那个家境遭遇变故的香港阿小以及总在模仿渴望中的渔村阿小;所谓‘别人家孩子’的楷模人物天才文展;还有肆意张扬要过不一样生活的厚朴……

曾经表面的繁华与光鲜往往最后只是换来一片唏嘘,然而却是我们普通人所希望皮囊能够一直呈现的美丽样子,而一时的失意与悲愤却让我们去经历风吹雨打,打造的坚毅的皮囊往往更适宜我们灵魂的安放……

或许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并不重要,痛苦或美满,而灵魂的厚重与清澈才能给予我们最大的安心。太在意去膨胀这副臭皮囊生活往往越走越远,而灵魂的酣畅淋漓与满足往往才更容易遇见最真实的生活。

因为,或许,是我们强加赋予了生活太多的意义,而生活原本的样子就是平淡,一如朝阳的东升西落,一如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15篇:皮囊读书笔记

我所说的浑厚有个最简单的解释,从一个小镇的生活再到一个县城一个地级市一个大城市,这条链条下来,每一个层次的生活都不一样,你经过对比对以往得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对现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而比起一生下来就在城市的孩子们,我们有太多他们觉得奇特和不可思议的故事了。之前小时候就这么想过,小学在乡镇中学读,中学在县城读,大学在省会读,研究生来到了一线城市。想来,这便就是人生的轨迹吧,一步一步,慢慢晋升。内心的一点小目标终于得到满足。其实,活着,有些目标是挺好的。

在我看来北京不是城市,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村”,我现在住的地方是王府井旁边的小胡同,从大路走过来还是可以吓唬人的流光溢彩,突然一拐就是吊嗓子的老大爷,开做茶馆的四合院,蹲着吃东西的大妈,在路边摆棋的老人,我会觉得这样的地方有惊喜,因为你不知道你拐得下一个弯会有什么——因为层次太多东西太杂。

其实,作者说的这样的感觉我很有感触,因为作为一个北方人,这样的经历还是很熟悉的,小时候的记忆仍然还是存在的吧。上海作为一个金融中心,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并不如北京那样具有历史厚重感,城市规划好的,各种便利性,大大小小的商铺和娱乐设施是吸引我们的地方。不过确实有机会想去北京去一下的。喜欢那里的生活气息吧。

再走几步看看

当你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再等等,让时间给予最合适的选择。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