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2-27 08:27:15

第1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一、《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整体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课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富有启发性。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岁时的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困难。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我在案例设计时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

3、阅读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在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和中心后,对文章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索。

这一设计的优点:学生的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角度的阅读探索。这样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缺点是学生的体验不给深刻,生活阅历少,解释不到位。还的老师的引导。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

这一过程的设计突出的特点是: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环节设计渗透情感,积极实践“大语文”观。开头的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生的朗读,与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加强学生的感悟。

2.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问题的设计紧凑,扣住主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中,要适时点拨。在第二课时探究人物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紧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渗透。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缺点:

1。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2.对人物的性格和心里的把握不准确。

3。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改进建议:

1。多给学生指导如何复述,抓住记叙的要素,抓住关键的词语,关键的句子。

2.让学生多读课文,创设情境多角度理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角色朗读。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

3。必需多鼓励。

4。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的运用都很恰当。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探究对人物的刻画,感悟故事内涵。并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全班交流的方式,对人物进行深入的揣摩。再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不足的是学习语文没有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没有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改进的建议:运用语言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提高。

通过这次培训,我懂得了反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思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后思进”只有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发展,才能成为一名新时期的合格的教师。

第2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朗读能力培养不够。七年级学生,需要加强朗读能力,第一单元重点也是提高朗读能力,本节课第一课时内容有些多,忽视了这一能力。我觉得除了学生自己读外,品析重点段落时可以抽学生朗读,尤其是心理活动、动作的词句朗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对于阅读教学想达到的能力仍然有些偏多,第一课时教学有些杂乱。因此我觉得教学重点,对于学生获得的战胜困难的方法、态度目标虽然完成了,但没有“重锤猛敲”,给学生的影响可能就要打折扣。我觉得如果能舍弃多角度阅读,换为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战胜困难的,效果要比现在好。

第3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个有利的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课堂我长篇大论的授课方式,换成学生当主角,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问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之中;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思考创设某种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改变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弛,于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10分钟,用5分钟让学生写自己遇到的一个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的片段,在用5分钟学生读习作和点评,真没想到初一学生会有如此精彩的故事,而他们对困难的认识也告诉我他们的确是需要挫折教育的一代。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加起来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发言和练笔,但我想,学生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交流中所获得的东西远比从我的长篇大论中学到的多。

第4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我个人非常喜欢《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软弱而胆小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他自认为无法穿越的狭窄拐点,是父亲的智慧,引领他坚强而勇敢地顺利拐弯,从此他的性格,步入豁然开朗的广阔——这个叫莫顿·亨特的八岁小男孩,一直体弱有病,所以妈妈一直暗示他不要冒险,有一天他在小伙伴们的激将下,爬上了一座通向悬崖的岩石架,他趴在高高的石架上认为自己“绝对没法爬下去”,坚信自己“会滑倒摔死”,就在黑暗的绝望里,父亲用平静的语气指导他“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感谢教材的编写者,充满智慧的',把这篇文章放在初中第一册的第一课,我想其初衷,就是为了让刚刚步入成长阶段的孩子们,学习怎样以“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式,化解人生中的困难,走向生命的开朗与开阔。

感谢课文中的“父亲”,他以一个父亲的智慧,给予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财富——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让自己胆怯的儿子,从此勇敢。

其实我们也不必谴责课文中的母亲——她从母爱的本意与本能出发,一再告诫孩子“不要冒险”,虽然她的告诫对孩子充满了消极性的无良暗示,但天下又有哪一个母亲,不是小心翼翼的呵护孩子,生怕本来就多病的孩子再有闪失呢?

因为喜欢,所以教课文的时候,就格外上心了些。也生发出了课堂生成中的亮点与暗点。

亮点一:

引导孩子朗读第11段——“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

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我”的语言?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来读?

结果,孩子读的非常的精彩。他们用颤音,来表达出主人公内心的恐惧。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真正用朗读,来揣摩人物的心理。

亮点二:

引导孩子朗读第16段“父亲”刚刚出场时的一段话:

“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父亲的口气,是低沉的,还是响亮的?是着急的还是缓慢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都不是。父亲的语气,应该是平静的。特别是“晚饭做好了”这一句看似与孩子眼下困难无关的话,更彰显出父亲其实是想用平静的语气,来平静孩子恐惧的心理。

就在这样的朗读中,学生们逐步感受到了对父亲的崇拜和热爱。

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我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爱自己的父亲。惟有如此,父亲的伟岸,才能够助推他们少年历程中的成长。

最得意的,是亮点三——

我在第18段,灵机一动抛出了一个问题——“父亲有足够宽阔的肩膀,他完全可以让处于危险中的孩子跳到自己的怀里,自己用双臂接住儿子,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让孩子自己一步一步的艰难爬下来呢?”

但是暗点,也在此时产生——

有的学生回答说“父亲不能让孩子跳下来”,理由是“太高了,20多米”。

这个时候,我糊涂地用了“假设离地面并不高,那么父亲为什么不接住孩子”,太牵强了。

其实,应该接着引导——真的是20多米吗?

这样,可以领着学生细读课文第8段,让学生在争议中弄明白课文的内容——“我”只是停留在“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的狭小岩石架”上。

可惜,我当时不够机智,没有以这个步骤来提升学生“细读课文”“读细课文”的意识——课文中的“我”到底离地面几米并不重要,但是培养学生具有“深读课文”的意识,却是我工作的重点。

第5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优点:

1、教学设计比较完美;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悟;

3、以生为本顺学而教;

4、重视细节在文中的作用。

不足:

1、教学的重点没有很好地得到凸现;

2、朗读训练不够到位;

3、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

4、课堂细节注意不够。

第6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在师生基于课文的互动方面,显得轻松、自然,同时重点突出、富有成效。在很多互动问答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就会有清晰地了解,同时,关于文章的主人公、时间、地点、事件的发展过程等信息也自然而然地明确了。

这种方式可能也是语文教师们驾轻就熟的讲课习惯,操作起来也并不难。但是,这样一来,教师的话又难免多了起来,教师还是不免要重复学生的话、重复自己的话,多说很多话。

这种情况与我这学期想要做的事情是背道而驰的。我想要像余映潮老师那样去讲课。教师课堂语言简洁,不重复学生,也不自我重复,不满堂问,一节课的问题超过十个就重上。用大块儿的学生活动时间、用有变化的学生活动形式,大大提升课堂上学生的训练机会。这样的课堂,教师讲得少,但是学生活动充分,是更有意义的做法。

我仍旧是改不掉语文教师惯常会犯的毛病——磨叨起来没个完,好像是得了“说话狂热症”一样。做这样的语文教师,是不行的,表面热闹,慢慢地会越来越肤浅。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让自己学会安静,为学生创造更多课堂训练的机会。一个语文教师喋喋不休的课堂,怎么能够走得更远呢?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种人生智慧。我既然决定学习余映潮先生,我既然已经走出了第一步,那么我必需要一步一步地行走下去才可以啊!下一步就是把语文课上得朴素、有效、丰富而美!

第7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1、以人为本,培养综合素质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们对中国的教育前景充满信心,确实一改过去传统教育中的奇怪现象:把学生变成一个“容器”,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满堂灌”,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没精打采,像一群残兵败将松松垮垮地坐在那儿,时间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发展自己的机会没有了,只为了一个分,而是去得太多太多的东西。如今的课堂,生机勃勃,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形成能力,特别是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真正将语文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都能很自然地拉进文章和自己的距离,深刻体会写作此文的用心了。让所读的书真正活起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会激发自己的灵感和想象力。这是在新课程实施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体现了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先进教育理念。

2、实现从知识向能力提高的大突破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些特别的方法,并且能及时用这些方法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最令人高兴的是每一个学生从做人的角度得到一些基本的素养、德育的熏陶,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上获得一些新的突破。获得教书育人的双丰收!

第8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语文课文,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课文思想;训练默读技巧,学会通过事情或现象得到生活启示。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练习默读,快读浏览课文勾画字句)

2.复述课文,详细叙述故事情节:入险——遇险——脱险。

3.小组合作:“我”入险前,遇险时,脱险后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练习默读,跳读课文勾画句子)

4.“我”成长了很多,“我”在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人生经验?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点明中心,并教导答题方法,提示议论的语句往往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句)

险与夷(不失自信,往往就会化险为夷)

短与长(你走的一小步,悄悄是你人生中跨出的一大步)

思与行(只想着困难,不付诸行动,反而会陷入困境)

5.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孩子畅所欲言)实现远大理想,从小事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人做事要有自信心。作者有一件小事引发感悟,生活中就需要善于感悟,感悟能使人聪明、强大。

6.写一段自己的生活经历,揭示你从中获得的启示。(200字左右)

在反思中我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值得深思:城市学校的学生眼界开阔、预习充分,农村学校的孩子动笔少,不预习。结果我这堂课学生回答问题多引用学习工具上面的话,思路受限;农村学生却很能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引导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活跃,但笔记与练习却跟不上。

第9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前段时间,我执教了一堂公开课,是七年级上册的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合作研究,自主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一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我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导语的设计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问题的设计和方法的指导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我让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来回答,提起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3、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继之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

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让学生写下来。

课后同科老师进行了研讨交流,对我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可行的意见。综合老师们的意见,我也发现本节课的缺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总之,今后我要努力向优秀的老师学习,多读教学研究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授课的水平,做一名让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第10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中的自读课文,而在这之前,却是精读课文。这就要思考这篇课文在内容上的取舍问题了。

精读课文的话,老师可入手的点很多,在课时上也可以安排为两个课时。作为自读课文,就更侧重于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新课程标准提倡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基于此,再加上本单元的相关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对课文的认识。

2.勾画出描写“我”心理的句子,说说作者从中所得的“经验”。(重点)

3.多角度阅读课文,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难点)

第一个学习目标的设定,是得益于余映潮老师的教案。为了让学生认识课文,理解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说说自己对课文的认识。学生可以从文章体裁、故事内容、情节顺序、文章结构、人物特点、文章技法、给人启迪等等多个角度选取一个,表达自己的见解。

这一篇是我们学习默读课文中的第八篇课文了,刚好可以借鉴余老师的这个方法检测学生前段时间默读的情况。

第二个学习目标,勾画描写“我”心理的句子,从“我”的心理历程过渡到自己所得的“经验”,也就是从文章内容到主题。

第三个学习目标,更多的是用新的角度读课文。随着阅读的深入,让学生能从一篇课文中有不同的阅读体验,获得新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一来,自读课文中学生的自主性就处处体现出来了,更侧重于学生的阅读体验,而文中传递出来的“经历”和“经验”也没有因自读缺失,老师起到了很好的统筹作用。

自读课文并不是老师放手不管,任由学生漫无目的地读,而是更需要老师有放眼全局的大手笔。

第11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在此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分析人物形象的环节:让学生找出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然后根据课文中的记叙和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主要分析“我”,“杰利”,“父亲”的形象。

“我”的形象分析中,我的问题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交流讨论后,突出强调了“我”的形象是有变化的。经历了这件事,“我”变了。由胆小变得勇敢。并且提醒学生,文章中的人物正如生活中的人物一样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性格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尤其是经历了一些对他来说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之后。

在问“杰利”能不能算是“我”最好的朋友这个问题后,正如预料的一样,学生之间发生了争论。一番讨论回答之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杰利不够朋友。理由如下:1.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他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2.从后文天色越来越暗,父亲和杰利一起来找我,父亲说,“晚饭做好了”来看,极有可能是晚饭做好后,父亲等不到儿子回来吃饭,到杰利家找我,才知道我可能还在悬崖上,而并非杰利去找的父亲。虽然如此,我还是对学生说:如果换成是你,你又会怎样?学生于是有的表示要像父亲一样帮助我,有的表示要找人来救我,有的说要打110。我和他们讨论了每一种方法的可能性。并且最后说:要注意,杰利毕竟也只是一个八岁左右的孩子,我们对待一个小朋友也该多一些宽容吧?

关于“父亲”是不是一个好父亲的问题,当然学生都认为是的。他们提供的理由是:他镇定冷静,首先安慰我,然后耐心地帮助我,指导我一步步地脱离险境。这里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我让他们去想像一下:如果是他们的父母找到了儿子,发现他们在悬崖上,他们的父母第一句话会是什么?想象的结果中有一种是:叫你不听话,现在害怕了吧?活该!我们笑过之后,我说:其实,这样的父母也是有的。但并不是说这样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一个人一个性格嘛!打是亲,骂是爱啊!当然文中的父亲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的亲人朋友同学遇到困难,我们也应该首先安慰他。然后再想办法帮助他。

总之,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去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第12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的初步打算,就是要像文中的父亲那样,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学会欣赏文章,打消学生对鉴赏文章的恐惧感。为此,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导语的设计引人入胜。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加之我生动的语言,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通过问题的设计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1、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2、然后,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回归文本,从文章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一段一段按顺序找能概括其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果有的段落没有词语,就从所做的事中或者这个人的语言、动作等概括起特点。

3、接着,我要求学生再仔细研读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和环境描写的语句,引导学生探究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4、最后是写法探究。首先是写作顺序。把记叙的几种顺序告诉学生,让学生分析本文的记叙顺序是顺叙。其次点拨学生说出以小见大的写法。

5、作业练笔。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一篇随笔。让学生写自己的经历,以小见大,有感而发易写出真情实感。从批阅情况看,学生写的不错。

这节课也有几点不足:

在反思中,我发现了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的哲理领会不够深入。不能从它的深度和广度上去认识,这大概学生的年龄小有关系。所以谈得很肤浅。

第13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本学期公开课,我上的课题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个反思

一、反思教学设计思路

我采用一首通俗易懂的现代诗歌导入本文,诗歌的内容同课文相关,诗歌内涵同课文主旨相符,让学生先齐读,顺其自然的导入了课文,且为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做好了铺垫。

明确目标后,用五分钟的时间检测学生生字词的自学情况。然后是整体感知课文环节:让学生先速读课文、划出“六要素”,再抢答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抓住记叙文“六记素”的方式来整体把握课文,继而引出怎么概括文章这个问题,讨论后学生整理出概括记叙文的方法。

接下来是本课的重点:感悟文本,探究主旨环节。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自悟,然后让学生自由的表达阅读感悟或个人观点;最后,让全班齐读重点段,通过推敲重点段中的重点语句,来探究主旨,主旨仍先让学生发言师再总结。

这节课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写一篇名为“那件事告诉了我”的作文,这个题目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刻领悟文章的主旨,又可以让学生学习模仿本文的写作方法,起到既让学生深刻感悟生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又学习了典型写作手法的“一箭双雕”之效果。

从教学效果来看,设计思路清晰,由简至繁,由表及里,既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有很强的教师主导操作性。

二、反思教学重点目标的确立及实现。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语文教育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要求教师应根据文本的特点确定以人的生存发展为出发点的教学重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特点是文字浅显,哲理性强,这决定了它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对学生人生态度的影响、思想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学习并内化对待困难、克服困难的经验,而不仅是某一具体知识和能力。

所以我这节课设计的重点是情感、文化目标: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这节课通过学生自读,分角色读,重点齐读等铺垫后,学生已经能够把握学习的重点,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三、反思教学策略

我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课堂上合作学习的能力,也为此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和考核方法。所以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策略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充足的交流讨论的时间,给学生充足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给不爱发言的同学机会,让他们做为小组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在这堂公开课上,学生发挥了正常的合作学习水平,集体的智慧得到展现,个人积极性得以调动,同时又兼顾了个体差异(点名或小组选“沉默”类型的同学做代表汇报答案)。我认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很有实效”这一点可算做我这堂课的亮点。

四、总结教训

从总目标上看,我基本完成了课程设计的三维目标:

1、学会一套方法:快速阅读课文后按要求概括文章;

2、感悟生活道理:面对困难要学会分而化之;

3、学会写作的一种构思:先记叙,再议论抒情、升华。但本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反思出来以做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一是对文章内容的探讨不够全面,比如文中父亲救我下悬崖的方式同一般父亲的不同,这个话题就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观点,总结经验。

二、是收尾匆忙,没有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使课后的模仿习作效果受到影响。

三、是设计比较“保守”,创新不足,这点是我以后上课追求的主要方向。

最后,感谢科组老师,尤其是初一备课组老师的指导。

第14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上这一课时,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让学生写下来。

课后我也发现本节课的缺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总之,今后我要多读教学研究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授课的水平,做一名让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第15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学会多角度复述课文。

2.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3.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多角度的复述课文。

2.理解故事表达的哲理。

难点

1.以“父亲”的视角复述课文。

2.领会文章中的哲理。

【预习任务】

1.查词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三遍。

2.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此项作业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往往能获得一些收获。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在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件事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二、【多角度复述】

(一)快速浏览,提炼要素。

1.对初中生默读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5分钟看完。请你注意计时,结果你用时____________分,速度为每分钟___________字。

2.默读不能只顾速度,还要注意抓主要内容。本文为记叙文,默读时要注意记叙文的基本要素。请在默读过程中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费城一座山的悬崖处;

人物:“我”、父亲、杰利、内德等五个小伙伴;

起因:孩子们想玩新花样一起去爬悬崖,而我一直有病。

过程:“我”在悬崖上十分恐惧,父亲赶来教给“我”下来的方法。

结果:“我”终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

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时间”不能总结为“五十七年前,七月的一天”。从注释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距今已不是五十七年了。而且在哪一年发生,对这个故事的情节影响不大,所以这个要素可以省略。而“一个闷热的日子”却是个重要要素,因为它烘托了人物烦躁的心情,为下文孩子们爬悬崖的情节作铺垫,因为夏日闷热带来了烦躁,为了排解烦躁,才会想找些新花样来玩,所以大家才去爬悬崖,而且悬崖上又比较凉快。

“地点”不能总结为“费城一座陡峭的悬崖”。因为文中写到,这座悬崖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也就六、七层楼高,孩子们都能顺利攀爬,只是因为“我”体弱胆小才不能爬完。只有“我”认为它是险峰,所以它不应该被认为是陡峭的悬崖。可是却可以总结为“垂直的悬崖”,因为文中第7节有这样客观的描写。

(二)分组复述,理解文意。

1.全班分为四组,第一组以“我”的视角复述;第二组以杰利的视角复述;第三、四组以父亲的视角复述。全班带着任务再次浏览课文,先复述给同学听,再推选一位同学复述给全班同学听,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复述得好。在开始准备复述之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复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

1)在复述过程中覆盖到记叙六要素;

2)用原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复述;

3)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

4)注意不同视角复述的差别。

2.分组汇报:

第一组从“我”的视角复述,理解文章哲理。

1)学生按照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的前三条复述,教师按照前三条的要求点评。

2)讨论:“我”从这件事中得到的经验是什么?

【明确】

文章第18小节写道“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这是爸爸对我的鼓励。第22小节“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从“我”的实际行动的角度写“我”如何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办法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第23小节写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也照应了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其含义是分解困难,克服一个个小困难,最终就能取得成功。(教师指导学生在文本中筛选信息并出示板书)

第二组从杰利的视角复述,揣摩杰利的性格。

1)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

①是杰利去找父亲的还是父亲去找杰利的?

【明确】

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最好设计为是杰利去找父亲的,因为文章第13节写道“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杰利和“我”是好朋友,他了解“我”的身体情况,正因为他很担心“我”,才会到“我”家去看看“我”回家了没有。杰利不会丢下“我”不管的,因为他本性善良,是不会让“我”父亲四处乱找的。这样的设计能更好地表现杰利的同情心。

②学生复述可以在杰利回家后的内心矛盾上加以展开,如担心“我”是否已经回家了。还可以描写一下父亲得知孩子情况后的表情变化和行为表现。如先紧张后平静,因为开始父亲得知这样一个消息时有些担心,但很快地变得从容而镇定了。联系下文情节还可以补充父亲在杰利来时正在准备晚饭,在忙乱之中父亲还不忘带上手电筒等。

2)讨论:杰利和文中别的小伙伴有什么不同?

【明确】

杰利虽然一开始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后来他又和父亲一起来找“我”,说明他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知错能改的孩子。但不能用有正义感、有责任心这些词来形容杰利。因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孩子是不会丢下自己的朋友不管的,要注意从文本出发,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总结:杰利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知错能改的孩子。

第三、四组从“父亲”的角度复述,理解“父亲”的性格,评价“父亲”的教育方法。

1)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把“父亲”角度的复述当作全知全能视角复述,一开始就把“我”改为亨特,然后其它内容都和原文一样。这个错误的产生是因为学生不清楚全知全能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之间的区别。全知全能视角是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而用“父亲”的视角叙述是第三人称视角,他了解的内容要从杰利到他家时开始,前面发生的事情要由杰利转述。可以对父亲的心理活动加以想象,补充。

②第四组可在此基础上加工,对父亲得知孩子被困的消息后的心理进行描写。父亲的心情既慌张、生气又有点儿高兴。父亲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有点忙乱、焦虑,后来逐渐想到自己的孩子那么体弱也敢爬悬崖比以前有进步,又慢慢想到这也是个锻炼孩子能力和胆量的机会,于是有点高兴。

2)讨论: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

【明确】父亲处理事情镇静而富于智慧。他能给予“我”最贴心的安慰。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还用手电筒帮“我”照路。他能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他没有直接到悬崖上去把孩子抱下来,而是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他为我分解了困难,设定了一个“我”力所能及的目标——石架下面的岩石,“我”小心翼翼的试探着去做,而且踩到了它,这让“我”顿时有了信心。父亲又“乘胜追击”,为“我”设立了另一个“落脚点”,让“我”信心大增,就这样,在父亲的帮助下,最终“我”爬行了悬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父亲抓住了这个时机教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父亲教子有方:①抓住时机,展开教育

②给予安慰,给“我”信心

③让“我”独立解决问题,教“我”方法

三、【应用拓展】

交流课前布置的作业——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

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一类:个别同学的家长说,那我早就吓死了,我还能知道怎么办呀?

第二类:大部分同学的父母会让孩子自己下来,因为他们平时是很强调孩子的独立意识的,希望孩子能得到锻炼。

第三类:叫110。

分析讨论:第一类家长的表现显然有些无能,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

第二类家长的表现比第一类好,能让孩子独立锻炼。不足就是没有指出孩子用什么方法锻炼,如果能适当地做些方法指导,孩子就会知道该怎么做,特别是考虑到孩子的身体条件和当时的环境,家长及时有效的指导,能够改变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进而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叫110,似乎是一种保险的方法,但其实是费时,费力,如果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决的事,那才能叫110救援。解决问题应注意轻重缓急,按照事情的严重程度的不同去区别对待。先让孩子自己解决,如果孩子解决不了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告诉他解决的办法,如果还不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解决。家长、孩子都解决不了再向110求助。既然这件事家长和孩子自己能解决就没有必要求助110了。

四、【课堂小结】

相信同学们都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了文中父亲的处理方法,做好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呢?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和父母交流一下。在自己独立面对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学习文章中作者领悟到的方法,把大困难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逐步克服,就能取得成功。

五、【课后作业】

你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教学反思】

这个教案是在我第四次上这篇课文时写下的,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是先复述课文,总结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后说说自己遇到困难后处理的方法,有什么经验教训。由于复述的角度单一,我又没有做有效的指导,学生对复述课文这个教学环节不感兴趣。所以第二、三次上这篇课文时我放弃了复述这个环节,直接让学生读课文,总结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后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最后说说自己遇到困难后处理的方法,有什么经验教训。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但是复述这种能力学生就没有得到锻炼。最近一次备课时,我仔细研读了教材,课后练习里有明确的复述要求。相关研究也指出,复述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重新组织语言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复述,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和研究复述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复述的方法,提高复述的能力。这种因为学生不感兴趣就有意避开的教学方法是不恰当的。那么,怎样让学生对复述有兴趣呢?我想出了上面的这种多角度复述的方法,并且在复述过程中穿插对课文重点研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完成了教学重难点。

在进行以复述为中心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加强复述方法指导

在第一组复述课文用的是详细复述,看似要求最低,难度最小,但实质上这个教学环节非常重要,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得并不出色,记叙的六要素,学生一般都能在复述中涵盖,但是还不够流畅,由于是第一个汇报发言,多少还有点儿紧张。在复述指导是可以预先引导学生找出故事发展的线索:冒险——遇险——脱险;找出时间转换的词语,分析每一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编写简单的复述提纲。这样第一组的复述就会更流畅一些,为下面变换人称复述打好基础。

二、灵活运用多种复述方式

第二组从杰利的视角复述,第三、四组从父亲的视角复述都属于变换人称复述,如果第三组已经能够出色的完成从父亲的视角复述的任务,那么还可以考虑让第四小组尝试创造性表演复述,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三、关于复述学习方法的总结

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复述这一教学方式,而且复述的是一篇记叙文或者说是一个故事。在学习结束后可以和学生一起来总结一下复述记叙文的方法。如:熟读课文找出记叙六要素;编写复述提纲,找出记叙的线索;分析每一部分之间的关系;根据课文内容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说而不是背诵原文。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