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800字

句文网    发表于:2021-08-29 13:12:55

看见读后感800字(一)

在新华书店挣扎了好久,到底要买那本书呢,是买泰戈尔的诗集,还是买《看见》,一个29块,一个39块。幸好,最后还是选择了买《看见》。不知道为什么买,因为封面吗,封面上是作者柴静和一群老人坐着,她微笑着,姣好的面容,清爽的短发,眉目里透露出淡淡的睿智,穿着休闲的短袖和牛仔裤,吸引我的是那满是笑意的眼,温柔亲切看着在她前面的小孩,这是怎么样一个温暖的人,我不知道,我想知道关于这个记者的事情,抱着这个念头我买下了这本书。

应该是因为自己也有采访的经历的吧,也想知道别人的,我想。

我不是学新闻的,可是因为某些原因,我觉得我和新闻是有联系的,但是并不了解新闻。

“十年前,当陈虻问我如果做新闻关心什么时,我说关心新闻的人---这一句话,把我推到今天。”这是序言的第一段,看到这里,我居然莫名的感动了。关心新闻的什么呢,人啊,是啊,是人啊。我想起我在写新闻稿的时候,不是人而是事件,我恍然大悟。而柴静的回答让我也看了这是一个有感性的记者,有感情,是人。而人又是怎么样一个难以猜透的物体啊,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那些没有历史典籍的部族,虽有语言,能使用工具劳动,都只能算野蛮动物,其邦族称号在汉字中都从犬旁。人,是一种我们都会接触的东西。

看过《活着》,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在这本书里,我又看到了关于活着的另一种解释”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理挣脱,这才是活着。“我们看到的世界也许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要探索其中的秘密只有探其究竟,也要从一步步的感受中体会感悟。

不要因为走的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我们是不是会因为外界的因素改变我们自己,我们适应这个环境,我们理解这个前进,但是有时我们会忘记最初的梦想。一个经历了多少的智者才会说出的话呢。

看见读后感800字(二)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开篇大事件就是非典,是我小时候经历过的,稍有印象的大新闻。柴静是初当记者,热血沸腾。她闯进了很多医院,有些地方不让摄像,她就只身一个人闯进去,当时也顾不了想那么多。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都会有人去世,可能昨天还见过面,甚至刚刚还鼓励他要坚强抗争病魔,今天他可能已经不在人世。柴静每天出入于医院中,有时甚至只有简单的消毒措施,随时可能感染非典病毒。她恐惧吗?不,这不是恐惧,有个更强烈的情感控制着她。她本以为极度悲伤绝望时候的表现是嚎啕大哭,看到非典病人都坦然接受事实,没有抗拒也没有哭,活着就是活着,心脏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柴静最让我敬佩的地方就是,不走寻常路。她做的新闻大多报导了社会最底层人的生活。也朋友劝她说不要做这些边缘题目,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经历。看到这句话就哭了,当我们抱怨生活不够好的时候,有千千万万的人生活比我们更糟糕。我们既然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就很大程度上免于受辱。她去采访三陪女的时候,在一个极度污秽不堪的地方找到了阿文,没有人关注她的死活。没有人关注一个吸毒三陪女的改变,没有人关注她是否在某个地方遭受虐待,没有人关注她的…死活。我从之前没有关注过的这些人,漠视他们的死亡。看过这篇文章后,我开始同情这些底层的人物,却不知,与柴静犯了一样的错误,感情用事。

什么是正义?作为一名记者,柴静本能的想去伸张正义。但是正义又是什么?如果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岔路就永远到不了最终的胜利。事出有因,人人都为了生存想出自己的道理,所谓的正义招摇一时,但是背后却是无底的黑洞。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作为记者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正义中,即便是所谓的”恶人“,也有自己的无奈与辛酸之处,他们不需要同情,事实即为正义。真相,即为正义!

最后几篇故事又从理性回归到了情感,开始还奇怪为什么这样安排书的结构,后来慢慢才懂了,这是柴静自己的蜕变历程:感性--理性--人性。民国法学家吴经熊曾经说,在每一个罪犯判死刑的时候,都会为他祈祷。何帆是一名刑事法官,年少时候认为这是”伪善“,直到真正成为了一名裁决人生死的法官时候,他把书边的评论默默划去,写上了”人性“。采访卢安克时候,柴静对自己的反思又是一次对心灵的涤荡。无能也是一种力量,不以改变为目的而努力,顺其自然,接受生活带来的一切,受过的苦都将照亮未来的路。

这本书中,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和政治的雄心,柴静选择了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是帮助她一步步蜕变成长的事件。恰好的相遇,如水一般,相融在一起,浑然难分。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