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重点更是难点。
讲完这节课,我的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学情和教材,编写的学案指导自学的方法具体,尤其是四个问题的设置将自学活动引向深入,课堂自学效果较好。其次,对混合运算中题目的分析应多引导学生尝试分析,这一点教师分析偏多,应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只有分析好了,才能做对题。再次,课堂检测过程中,学生板演出错后,应该让学生说出错的原因,多数明白,还要着重强调易错点。我不应该带着学生更正,自己指出出错点,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果能让学生讲解自己的做题顺序步骤,这样“兵教兵”,效果就更好了。最后,由于对课堂教学环节把握不到位,应该在练习结束后适当课堂小结,对照教学目标,让学生自己心里有底儿,反思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以及哪些目标没有达到,以便课下有针对性地练习。
再就是我觉得不能以教师的眼光去看学生,要和他们站在同一高度上去看待问题,发现学生出错的真正原因,共同去解决出现的`问题。我们做教师的往往认为一道题很简单,学生为什么不会,不理解,殊不知是在用十几年的经验去和刚开始学习的儿童去比较。
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事情,需要一如既往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上进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新形势。
第2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计算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他们更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兴致。在以学生熟悉的购买商品的.具体情境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学会计算方法。学生都能正确表述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突破了重点。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个别学生虽然能够列出算式,但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不会计算;在练习与作业中错误惊人地多,像混合运算的格式不正确、计算不准确,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列成综合算式对于运算顺序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今后在计算训练和习惯培养上都应下功夫。
第3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定好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后,激趣目标利用例题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得出加法运算律在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简化计算。
通过分组互动学习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并且加强学生彼此间的合作,增强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自行编题打破了一味由老师出题的模式,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灵活性。在课堂的组织上,精心安排:从“我为小组添彩”-“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各个环节组织有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为例题的讲解打下很好的底子,使学生能迅速而准确的分析问题的实质。
我想我们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减法转化为加法的运算含义,在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适当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来简化运算.真正做到“一找二凑三结合”。让计算变得轻松。讲课前教师还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第4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有上节课的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相对比较简单点,接受能力也更强一些。整堂课我还是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学例题时,以情境图导入,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哪些数学信息,再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了两个实际问题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后,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列式时的'想法,交流两道算式都要先算什么,然后进行计算,从而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在自主练习中,我感到混合运算的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确实有利于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同时也发现,对于有的孩子来说,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难点,再用综合算式的方法来解决,更是难上加难,需要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孩子自身能力的提高才能予以解决
第5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 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 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三.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习。
第6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人教版新课标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向来被老师们认为没有什么难点,但是学生很难掌握好,计算的正确率极低的一个数学难题。在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带分数的计算已经从新教材中剔除出去,相对而言被减数是1的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难度大一些,学生也比较生疏,在这被减数是“1“往往内隐在数量关系之中,这种实际问题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在新课之前我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单位 “1”突破隐含条件“1”这个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对课本上的例题呈现稍作处理,就为学生的创设提供了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易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生列式解决第 1和第2个问题时,既对上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巩固,也为进一步学习新知作好了准备;在解决第3个问题时,学生有了第1个问题基础,很容易得到1/4+1/3=7/12,1-7/12=5/12。“谁能列出综合算式?”“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在动态的问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梯度上升,在此老师所作出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调整,就是为了不断地靠近学生,让学生从容去认知、从容去研究、从容去建构。
“计算不等于死算,计算追求巧算”,是课堂极力宣扬的主张,在通常情况下,分数加减混合计算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也就是分两次通分进行计算。如果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有时可以使得计算比较简便,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虽然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但是通过这样的举例说明学生很快就能掌握了,效果也不错。另外在计算过程中,着力渗透一边计算一边约分化简的思想,让学生在追求巧算思想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去思考。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第7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这节课,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好理解,易接受。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对我说,好简单。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清楚的知道,学生是彻底的明白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技巧,并为后面的简便运算打下了基础。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的,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的课,看似老师说的少,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很不错。
第8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课开始,给学生呈现情境: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1/4,杜娟花的面积占1/3,其余的是草坪。求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然后帮助学生分析题意,理解题中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明确将整个花园面积看作单位“1”。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学生小组讨论后列出数量关系式,列出综合算式。
延伸式题解决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指出:“通常情况下,学生可能按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逐步通分,逐步计算。如果有学生能够很快找出三个分数的公分母,也可以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但一般不作具体的解释。”因为新编教材没有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教学要求,在这里有这样的建议也就在所难免了。问题是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学生如能运用一次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除了减少不必要的过程,对提高正确率相对也有保证。基于这一点,我在一次通分的方法上作了延伸,教给了学生一般的解决方法。如练一练计算5/9+2/3-2/5,先要求学生观察三个分数的分母,发现9是3的倍数,那么这三个分母的公分母就是9和5的最小公倍数;再如练习十五第1题的计算均可让学生采用一次通分的方法,3/4-5/8+5/6的公公母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4/5-(1/6+3/10)的公分母就是10和6的最小公倍数等。这样的安排既不违背教学要求,也让学生在计算方法的选择上留下一定的思考余地,也有利于学生去创造、去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品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乐趣。
第9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有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这节课主要讲授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及向学生介绍了计算器的使用。运算顺序“先乘除后加减”学生早已熟练掌握,让学生学会分析题目中所包含的运算及用计算器对比较复杂的式子进行运算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只有把握住了重难点,才能在运算顺序的“指挥”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上课一开始我通过对加、减、乘、除法的法则进行巩固复习,克服学生对运算法则掌握不熟的困难,并利用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巩固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法则,并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用计算器对例题进行验算,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实惠和便捷。一节课下来,感触颇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中做得比较成功的地方:
1、在导入时,先对加减乘除的各运算法则进行巩固复习,结合了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的同时,为新课的教学提供了基础保证。
2、在讲解例题时,让学生先动手试做,关注到了学困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将笔算与计算器计算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会动手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计算器对于复杂式子运算带来的便捷,感受了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实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生分组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二、本节课仍存在着许多不足:
1、分组学习中,各组的讨论积极性不高,特别是第四组和第六组的同学,各做各的,基本没有充分的讨论。对各组里的学困生的学习指导不到位是讨论不积极的关键。
2、对学生的激励不足,比如第四组的罗发兰同学到黑板做题时直接写出了结果,未能给予学生更好的鼓励,而是直接指出其不足,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3、在教学之初复习运算法则时,没能列举出典型例题,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使得学生对法则的掌握还是不到位,导致后面学生在做题时出错。
4、讲解计算器的按键时,缺少举例,一笔带过,使得部分学生还不会使用计算器计算,特别是计算中按键的顺序。
5、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未能更好地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使得教学内容未能得以全面完成。也使得教学时间过紧,对于部分学生做的题中的'问题讲解不全面,比如第一组的肖启艳同学在做题时,将乘法分配律中的“+”写成“times;”,未能及时给予纠正。
6、学生分组出题、做题时,对于做得又快又准的小组激励不足。
三、今后的教学方向:
针对本节课中的成功和失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学习教学理论知识,并不断应用于本班教学实践,根据小组教学的要求,逐步探索出适宜本班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做到教学以学生为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备课时,结合学生实际,选择适量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鼓励,维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事情,需要一如既往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上进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写好教学反思,将自己的教学融入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中去,逐步完善自己的课堂,使自己能跟上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新形势。
第10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水果之乡侯寨的教学情境中,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法来解答。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教学一开始,作为老师我没有做更多的讲解,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计算。没想到学生反馈上来的运算方法这么多。有的学生按照整数加减运算的顺序计算,两个两个数通分相加减。有的`学生把能口算的过程省略,避免了运算过程的繁琐。有的学生把三个数先一起进行通分,然后再进行计算。有的学生在先通分再计算,有的学生则用上节课找到的规律进行口算得出结果。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比较、交流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同时交流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我觉得计算题教学不仅仅是讲授方法,学生练习的模式。计算题的教学因突出学生的独立探索,操作发现,总结规律等各种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计算题的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典型题的练习发现其中最优秀,最合理的方法,从而掌握计算的正确方法,理解算理,但是并不要求学生熟记法则。
第11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我精心的设计教学,从过程到语言,从教法到学法,我力求让每个环节和细节都更完善,更科学!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两道复习题,一道小数加减法口算,一道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目的一是复习一下关于小数加减的知识,让孩子们对小数加减的方法掌握的更熟练,二是复习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特别强调验算,以提高孩子的准确计算能力,给孩子养成细心检查的好习惯,这个环节我觉得设计比较好,效果不错,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
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环城自行车越野赛》导入新课,语言上我力求更准确、更简练,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摒弃了以前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华丽而设计语言的错误做法,使自己的语言更有实用性。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自行车比赛吗?这几天郑州正在举行自行车环城越野赛,想不想知道关于比赛的情况?”引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趁机出示了自行车越野赛资料一览表,接着问:“从表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节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本来应该引导一下:“老师很想知道,运动员还剩多少里程没有走完?你会解决吗?”可是一慌张,我却说:“比赛已经进行了多少里程?该怎么解决?”接下来,当我把算式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算式是一步的,虽然经过引导目标也达成了,但无疑增加了难度,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很遗憾!由此我想到,上课前的精心备课和预设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思维必须是清晰的,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而这个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我会努力备课,不断调整,力求使自己的课日趋完善,不断走向成熟。虽然有失误,但我觉得语言的组织上,进步还是挺大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既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不够,因为时间紧了点,但课前还是有设计的,争取在第二课时补回来。
第12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作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相对比较简单点,接受能力也更强一些。整堂课我还是采取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学为主。教学例 题时,首 先 我 出示 挂图 以 情 景 导 入 ,让 学 生 说 说 场景图 中 有 那 些 商 品 ,哪些商品的标价是知道的,再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图中营业员所说的话,思考从这句话中能知道什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这样连着解决两个实际问题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学生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后,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和列式时的想法,交流两道算式都要先算什么,然后进行计算,从而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算除法,之后通过“想想做做”上的题目进行巩固。“试一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列式计算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明确运算的顺序。对于运算顺序的总结方法可以同上一教时,尽量让学生来表达。练习中也尽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说运算的顺序。
不足点:
本节课内容看似简单,但却是最容易出错的题,而我却过高估计了学生的做题能力,特别是在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显得不够熟练,还停留在分步解答的基础上,而我 由 于 时 间 的' 伧 促 ,对“想 想做 做”第 六 题 解答 实 际 问 题 的 题 目只是稍微讲了一下,许多同学都未进行深入思考,一些中下的同学对我的讲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程度,作业中都出现了不少问题。在比较每组算式中哪题的得数较大一些时,从学生的反应及回答看,他们对这种类型的题目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而我的讲解又过于啰嗦,导致学生更是云里雾里。
所以在这两种类型的题目的讲解中,一方面我要精简我的语言,让学生一听就能明白,另一方面在以后的复习中我要对学生加强这方面题目的练习。
第13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 .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同学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为了协助同学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注意充沛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强直观认识,借助直观图的演示或学具操作,建立表象,理解算理;另一方面要为同学创设参与、探索、概括计算法则的空间,让同学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的过程,鼓励同学有条理地表达自身的考虑过程,揭示算理,概括法则,培养数感。
2 .加强对比,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本单元中教材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推导,从整数和小数加、减法的意义,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直至加、减法运算定律和性质的推广,无一不体现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充沛利用这种内在联系,注意对比和沟通,利用同学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感悟新旧知识之间的一起点,让同学通过自身的探索学习新知,这样不只省时、突出重点,还培养了同学学习过程中的迁移、类推能力。重视口算,强化关键,培养能力。本单元中,分数加、减法中的分子、分母一般都不大,很多计算题可以直接口算出来,因此在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提倡能口算的尽量口算,以便提高同学的.计算熟练程度和口算能力。
除重视口算训练外,还应注意练习的针对性,抓住分数加、减法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练习。当同学计算熟练后,要注意指导同学的计算法则,适当省略式题计算的考虑步骤,简缩思维过程,培养求简思维。同时根据计算式题的具体特点,鼓励同学选择灵活的算法或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同学的计算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 .认真审题,自觉检查,培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点关注同学审题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同学整体感知算式的特点,确定题目的运算顺序。教学中还应重视教给同学险验的方法,培养同学良好的检验习惯。
第14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原计划观看环法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但是由于近两天学校电压不稳,电脑无法运用临时调整教学过程,由老师出示课间变成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根据学生所出的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开动脑筋,让这些一步算式合作变成加减混合试题,然后再让学生去解决。题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具体解决的过程中运算顺序自然运用得当,学习效果更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本节课学习了混合运算,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第15篇: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计算方法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那么我就重要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本课是从学生熟悉的乘坐公共汽车的生活情境引入的。教学时,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中的“动作过程”,提出问题,并联系过程列式计算。这类加减混合式题是在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运算顺序与连加、连减的顺序相同,所以教学时让学生进行类推,先填好分步计算的第一个竖式,并计算出得数,再填写第二步计算的竖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自己想简便写法的竖式。把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老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使学生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情境图理解加减混合的含义和计算顺序。所以在例题和“做一做”的练习中注重让学生说图意,根据图意列式计算,以更好地理解计算顺序。
值得欣慰的是,学生对于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还是掌握较好的,计算速度也较快。这部分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怎样写就比较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较方便。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在进行巩固练习时,我采用一贯的方法,让全班学生每人出一道题,内容可以是连加的、也可以是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然后全班一起计算,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进位、退位的计算。这样感觉学生计算自己出的题兴趣很高,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能力。
在本节课中发现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在自己出题时考虑不是很周全,有的题最后的结果可能超出了100,这样就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加了难度。另外还有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进位和退位容易出现错误,审题不是很清。需老师在以后的练习中注意这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错误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