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5:23:46

第1篇:语文教案

一、趣读

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关键。但许多学生往往因为对文言文畏难或不感兴趣而不愿意多读,所以我首先着眼于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在“趣”字上下功夫。如在教读《童趣》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师生二人转:

读文时,我只读出句子的开头一个字或几个字,然后让学生读出这句话中余下的字。这样,师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形成以下的朗读格式:

余忆(注:教师读,下同)童稚时(注:学生读,下同),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2、文白夹杂读:

对每句话,我有选择的用白话文说出意思,然后让学生用书上的文言相接,形成以下的朗读格式:

我回忆童稚时,能够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看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因此时常有物外之趣。夏天蚊虫的鸣叫声像闷雷一样,我私下把他们比作群鹤舞于空中,心理这样想着,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我抬头观看蚊子,项为之强。有时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让它们冲烟而飞鸣,把这当作青云白鹤观,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为此我怡然称快。我常常在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下身子,让身子与花台一般高;定神细视,把丛草当作林,把虫蚁当作兽,把土砾凸者当作丘,凹者当作壑,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天,我看见二虫斗草间,看的正入迷,忽然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只见它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当时我年幼,看的正出神,不觉呀然一惊。待我神定,捉住癞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对于以上的两种方法,由于学生以前没有这样读的经历,所以感到非常有趣而且轻松愉悦,读的也就格外卖力。两三遍之后,我让学生合上书本,我提示开头的一个字或几个字,学生很快就说出了后面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两两组合,自由练读,不一会就有多半的学生会背诵了。

二、趣练

以前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都是教师逐字逐句的讲析,告诉学生那些文言词是重点,什么意思,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转变这种方式,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呢?我在教学《童趣》时,采用了以下步骤,效果极好。

1、明确目标,

让学生学有方向。在学习之前,我先告诉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⑴熟练诵读,按要求背诵,增加积累。

⑵理解文言实词,促进课文内容的理解。

⑶理解、翻译好文句。

⑷全面理解,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2、分组学习,实现兵教兵:

首先,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五个小组,每组七人,然后每组选定一个组长,负责对本组的七名同学的学习进行监督和管理。

其次,我让各组的成员之间进行合作、讨论、交流,要求每个成员都能够熟练地完成以上四个方面的学习。最后,我要求成员之间进行互查互帮,共同提高。

3、成果展示,落实学习效果:

在小组自学的基础上,我采用两个“随机”的方式让学生到黑板展示自学的成果:

⑴我随机到各组抽取学生。

⑵学生到我这儿随机抽取事先准备好的试题。

学生事先明确了学习的目标,避免了盲目,学习有了盼头。分组学习时,学生互查互帮,人人都主动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习有了劲头。成果展示时,学生人人踊跃,个个争先,偿到了学习的甜头。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讲的极少极少,但效果却极其显著,也使我受益匪浅。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的含义。四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装裱前后的字画比较导入,激发学生对字画装裱的兴趣。

二、作者介绍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三、整体阅读

(一)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说说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

学生自由谈。

(三)小说中哪些内容可以称为“绝品”?

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归纳小结:画“绝”、技“绝”、人亦“绝”。

(四)根据以上讨论,说说小说以“绝品”为题有何深意?

本文标题一语双关,既点明画品之绝,更点出人品之绝。

四、品味咀嚼

(一)一“绝”——画(唐代珍品)

提问: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此画为“绝品”?

(二)二“绝”——装裱技艺

(三)三“绝”——人

1、小说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马氏

2、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是围绕“绝品”而展开情节:“收——藏——送”,而这其中的主体即是刘三爷。

3、简单分析归纳常先生和王商人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第3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发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课前布置预习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

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有关资料

2、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政府将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3、交流预习收获

谈一谈你课下收集的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或展示以下图片。想一想这首诗都写了什么?你对哪一小节感受最深?就读给同伴听,说一说你的感受。

二、合作交流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2、划出让你感情澎湃的句子,并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体验

1、读出激动无比的情感,齐读第一小节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

想想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

放电影“虎门硝烟”的片段,了解面对侵略者的无耻行径,有骨气的中国人的奋力抗争

看着那冉冉升起的旗帜,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读。

(1)仿照第二小节写几句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最后一分钟

是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___,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自豪·喜悦)

A齐读第4小节,读后评价紫荆”指什么?“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花指什么?(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这里的“紫荆”指香港;暗示着回归后的香港会更加的繁荣、富强)

B第四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美好的祝愿)

C把你的美好祝愿融入此小节中,感情朗读。

四、巩固延伸

1、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

我想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诵读诗歌,浓浓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溢于言表。请再一次回忆这些激情澎湃的诗句

此刻,是午夜,又是……

所有的眼泪都是________的日出

所有的礼炮都是________。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________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然后去奔跑,去________

去迎接那新鲜的

________的、芳香的

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________……

板书设计:

最后一分钟

激动自豪喜悦

教学反思: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

第4篇: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1、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1、学会“篱、疏、蝶、吴、莲、徐、剥、锄、蓬、赖、媚、檐”十二个生字。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谁来说说,你最快乐的事情?今天,我们来看看,古时候小朋友在作什么?他们快乐吗?二、新课第一课时宿新市徐公店《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幽深。这句的意思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头花落未成阴”。未,没有。阴,树阴。这句的意思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急走,奔跑。这两句的意思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1.简介作者,请学生根据已知进行介绍。反复读题,理解题意。

2.铺垫性练习,为学习诗句打下基础。(1)照样子填近义词。例:了(停)宿()篱()未()追()寻()(2)交流所填的结果。

3.出示游戏题,自学理解诗的内容。(1)围绕“诗人杨万里在新市徐公店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讨论。(2)宣布游戏规则:讨论分两组进行,自愿组合。一组经过讨论后使诗的内容“胖”(扩句)起来;一组讨论后使诗的内容“瘦”(缩句)下去。(3)开始计时,10分钟后,小组分别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可以补充。(“瘦”的结果:篱疏径深,花落未阴。儿童追蝶,入花无寻。“胖”的结果:农家菜园边有一道稀稀疏疏的竹篱笆,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很远的地方。路边树上的花朵已经凋谢,但是树叶长得还不茂密。只见小路上奔跑着一个小男孩,咦!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在追逐黄色的蝴蝶。呀!蝴蝶不见了,原来它飞入了黄色的菜花丛中。)(4)交换各自的学习体会,并将不同的理解摘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4.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

5.拓展性练习,运用上述的方法学习新诗。出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第二课时清平乐村居《清平乐》宋辛弃疾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大儿锄豆溪东”。这句的意思是: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子。“中儿正织鸡笼”。这句的意思是: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无聊,无所事事。这句的意思是:最可喜的是小儿子感到无聊,趴在小溪岸边剥着莲蓬。1、我们继续来读《清平乐村居》。2这是怎样的村居呢?你能看到怎样的图画呢?自读两遍。3你看到什么样的图画?一条小溪两岸上长满了青草。一对老夫妇坐在屋檐上,十分亲热,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解释相媚好。4板书“茅”。5如果你是一个被贬的官员,你看到一个茅屋,你能觉得()。

6这温馨怎么来的?7和睦的家庭怎么读出来的。

8他看到老夫妇俩在聊天的那一幕,齐读。板书:相媚好。

9这里的媚是媚好的意思,谁来组词〉这些都是描写什么的?。翁媪。

10读,就是老头子老太婆?

11老婆子老头子喝酒聊天,絮絮叨叨,为什么在辛弃疾眼里就那么美好呢?12他肯定很羡慕这对老人,他们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齐读,想象辛弃疾略带一点醉意,沿着小溪前行,看到一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看到这样的情景,他怎能不感到媚好呢?再读。

13这里的醉仅仅是喝醉了吗?

14是谁在陶醉?

15我们在读的时候,谁在陶醉。自由练读。指读。齐读。

16你觉得这是什么样的村居?

17刚才我们从文中看到了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通过我们读书,体味,却发现村居是和谐的。下阕你能不能发现看似有矛盾的地方吗?自读。指读。

18古诗中,一般都不能重复,但是课文里却有三次用了溪。板书:溪上、溪东、溪头。

19为什么小儿子无赖,却是最喜欢呢?作者用了三个溪字是不是重复呢?

20我还有一个不明白,如果你到农村去旅游,你看到有人在锄豆子,有人在织鸡笼,你会感到有诗意吗?

21你觉得他的心情如何?

22我们从平淡琐碎的细节可以看出,是怀着平民的心态的去看,是因为心中有诗意,才能看到诗意,是对农民生活有美好的情感。指名朗读。感觉的缺了点什么呢?配什么样的音乐?开心的,优雅的,有乡村气息的,悠闲自在的。最美的音乐还是在我们的心中。这节课我们听懂了清平乐,听懂了辛弃疾的声音,这声音从以前多年前传来:茅檐低小——齐读。

23这个声音是清平的,作为爱国词人,他发出的更多的是慷慨激昂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我们以后再去听。板书设计:清平乐村居茅——醉?相媚——翁媪?溪上、溪东、溪头最喜——无赖?教学后记:这两首诗词除个别语句外,大部分诗句并不难懂,因此完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读书、交流讨论。

2、天窗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2、正确读写本课生字及10个词语,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并会用“像……似的”造句。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能说说自己透过玻璃窗观察景物的所见所想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2.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拓展目标: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天窗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天窗》。二、初步阅读。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2、请同学们理解词语“慰藉”、“一瞥”、“神奇”、“威力”。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想一想,每节各讲什么?可以合并成几段?2、讨论交流(第一段1-3节,天窗的来历;第二段4-7节,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第三段8-9节,天窗是神奇的。)四、讲读课文第一段。1、谁来读一读第1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城里的房子和乡下的房子有什么不同?(乡下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板窗)2、乡下人为什么要开天窗?请同学们找一找句子来读一读。师小结:乡下人为了使关上木板窗的屋子里有光线,所以开了天窗,来,我们齐读课文第一段。3、漆黑的屋子有了天窗,有了亮光,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通过学习第二大段,解决“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理解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运用比喻句的好处。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第一大段,知道了乡下人为了采光而在屋面开了一个小方洞,装块玻璃,成了天窗。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出示板书:孩子们唯一的慰藉。2、“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3、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第二段。二、学习第二段。1、自由读第二段。(1)找一找“唯一的慰藉”在第二段中出现了几次?(二次)(2)那么,我们可以把第二段分几层?(分两层)2、学习第一层4、5小节。(1)(出示学法1)初读,想一想4、5小节主要讲什么?小结:我们通过初读,知道了夏天阵雨来时,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慰藉。(2)再读课文,了蟹在夏天阵雨天时,为什么天窗会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1自由读课文,找找划划文中语句,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2理解词语“顶,偏就不,关”这些词语体现孩子心情不愉快。(3)(出示学法2)精读,了解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慰藉”?(4)夏天阵雨来时,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子里了。(出示比喻句)○1这是句什么句子?(比喻句)○2读一读。○3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屋子比作地洞)○4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屋子的静和黑)(5)请同学在这两节中找找,有没有这样的好句子?出示句子:“透过……闪电一瞥。”(6)(出示学法3)细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请同学们听着音乐,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这风、这雨、这雪、这雷、这闪电是怎样扫荡这世界的?学生交流。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板书:无穷无尽(7)总结:我们学习了第4、5节,运用了初读、精读、细读“三读”课文的方法,知道夏天下雨时,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的原因,体会了文中比喻句的精妙之处,展开了想象,深刻理解了天窗是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慰藉。3、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自己来学第二层6、7节。(1)初读。课文讲什么?(2)精读。四人讨论:“为什么是唯一慰藉?”(3)细读比喻句。(4)现在孩子们在屋中除看见的事物外,又想到了什么?(5)有感情地读6、7小节。三、总结全文: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的仅有的光明,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这些都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另外,我们这堂课还学习运用了初读了解内容、精读解决问题、细读体会语言的“三读”读书方法。

第三课时

课时要求:进一步理解天窗对孩子来说是神奇的。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下雨天,孩子们从窗外看到了什么?是怎样想的?二、学习第三段1、自由读第三段,你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2、我们先来理解(出示句子)“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会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物”这句句子。(1)句中的两个“它”指什么?(天窗)(2)自由读句,完成练习。如果有了,你就会永远。(3)句中有两处否定,改成肯定形式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因为有了天窗,你才会联想想到种种事情)3、“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么从……”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交流,师小结:因为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所以想象到的内容要比看到的更真切、更复杂、更确切。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练习设计: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A”:选择一个下雨的天气,透过自己家的玻璃窗看看外面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B”: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看看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C”:以《窗外》为题,选择你看的景物,展开想象,写写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备注:“A”为学习困难学生完成,“B”为中等学生完成,“C”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板书设计:天窗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看见想象雨脚闪电星云无穷无尽教学后记:在讲这节课时,我启发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感受,写感受。让学生谈出自己生活中排解不快的方法。也许是读书?看电视?也许是摆弄什么笑玩具?这样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

3、快乐的足球赛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2、理解诗歌内容,能例举说明这是异常快乐的足球赛。感受诗歌所描述的这场足球大赛的情趣。3、能背诵、默写自己认为最生动的几节诗句。4、发挥想象写一段话。二、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1、足球赛——快乐的足球赛。2、这场球赛,什么地方是让你感到真正的快乐的?3、给课文分段。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5、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生动的小节。读一读,背一背。第二课时1、作业指导。2、改写成短文。理解诗歌内容,能例举说明这是异常快乐的足球赛。感受诗歌所描述的这场足球大赛的情趣。能背诵、默写自己认为最生动的几节诗句。

4、芦叶船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设疑激趣。

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芦叶船给作者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读课文《芦叶船》。(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学生互动学习,互相检验自学效果。

提示会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如:喇港竖等)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1、个人朗读课文,达到准确、流利。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注音或,也可以问同学。

3、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4、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5、想一想: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再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遍。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悟。

1、把你感兴趣的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兴趣。

2、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3、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

三、理解句子。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只见这只芦叶船顺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

读后进行议论。

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板书设计

芦叶船把芦叶船放到家乡的小河、长江里。

我和表哥到长江边去放芦叶船。

我的遐想和对未来的向往

教学后记:在学习这节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

5、女孩乌塔

教育目标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建议

⑴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⑴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出示幻灯片2)

⑴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实践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2、小调查《从乌塔中外小学生的不同》。查找资料,分析原因,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1.打工挣钱乌塔周游欧洲2.阅读书籍,了解各国3.懂得自保、自救

教学后记: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与乌塔进行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单元计划

《我们家的猫》是老舍先生家的,但是,它毕竟还是猫,所以它有着自己的性格和特点。这特点是什么呢?老舍先生写出来了,读者需要读文才知道。这些特点是“好”还是“坏”,全凭人来判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是吗?这不就是我们说的那面镜子吗?再说点有趣的事,一般的宠物都有个名字,这只猫该叫什么名字呢?让学生们一起来说一说吧。如果您这当老师的也童心未泯,那就一起来吧!《小狮子爱尔莎》让狮子这种“庞然大物”一下子可爱起来——因为这里介绍的是小狮子和人在一起。爱动物,好理解,但是这“爱”的方式也有个说道。对小狮子的照顾和体贴是我们平时所常见的爱的方式;,要把小狮子放归自然呢?这也是爱。于是,我们就又有了一面镜子。不是吗?《树上的鞋》这题目就让人奇怪:鞋为什么会跑到树上去呢?这个问题其实就出现在这篇课文的题目旁边。为什么?因为人们就是这样来阅读的——看到题目,想到了问题。小鸟落下来,它需要一个“家”,于是,它找到了那只“鞋”。我爱小鸟,想给它一个温暖的家,于是,那只鞋就不再是“鞋”,而成了——成了什么呢?这也是一面镜子呀?给这只鞋起个温馨的名字吧!人和人相处需要一个过程,人和动物相处、相知也需要时间来见证。《老人和鸟》中的这位老人,来到森林中的时候,鸟们不了解他。后来,老人爱树、爱鸟的行为让老人可爱起来。人到底可爱不可爱?小鸟不就是一面镜子吗?于是,我们看到了神话中才会有的情节,看到了诗中才有的意境,成百上千的鸟儿用树叶和花瓣,陪伴老人步入天堂……那《自然之道》呢?也是一面镜子。人要爱动物,那没错。但是该怎样去做呢?肉吃多了会腻,糖吃多了会厌,那爱要是太多了呢?绿龟的故事在对我们提醒:人有人的活法,动物有动物的活法,也许最好的爱动物的方式就是互相留一份空间,各自留一分余地,彼此留一份自由。6我们家的猫

2.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汇报讨论:课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可在学生畅谈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两个方面:

(1)老人有爱心,他把小鸟当成朋友。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句子,和“老人是一尊真正的山神”等语句,初步感受体会老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关心爱护小动物的美好心灵。

(2)小鸟们也爱老人,信赖老人。可以引导学生把鸟儿们开始的表现和后来的表现联系起来,初步感受动物的灵性,老人的善良,自然的美丽,生命的美好。

三、激发想象,品读悟情

1.深入读文悟情。首先在初读时充分朗读、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以课后第二题“爱心记录”为依托,勾画、批注,在静思默想中潜心于文本。

2.反馈交流时,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反复品读、想象画面,真正做到“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文章的真味。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