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句文网    发表于:2023-03-27 13:27:41

第1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祖国山川的美丽,体会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无限热爱之情。

2、了解“颂”的文体特点,进一步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与感情的把握。

【学习课时】

1课时。

【学习方法】

文本研习。

以学生讨论为主,并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专题内涵解说

祖国就是自己的国家,自有国家以来,每个人都天然地与祖国连在了一起。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扞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但是,人与国家的关系是复杂的,从历史上看,正如法学家潘大道所说,国家“都是为少数人所独占——君主、军阀、资本家及专业之官僚、政客等”(《为什么要爱国》),他们在阶级社会中常常是作为国家的代表,这必然造成个体对国家的复杂态度,为什么历史上经常出现忠君与爱国的矛盾,道理就在这里。所以,陈独秀在谈到爱国主义时说道:“要问我们应当不应当爱国,先要问国家是什么。”爱国主义不仅表现在当异族入侵时奋不顾身地扞卫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表现为愤怒与忧患,批判与建设,谴责与赞美,这些都可以是出自对祖国的热爱。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责任,都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一步步走向民主,走向繁荣,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专题从两个方面对祖国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了人们对其祖国的热烈赞颂;第二板块则要复杂得多,重在探讨个体面对国家贫穷、腐败或自身遭受厄运时的种种情怀与对祖国繁荣进步的热切期望。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体验与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的文化内涵,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2、学生能掌握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家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生能根据本专题的特点形成课程间沟通的意识,将音乐欣赏与文学鉴赏结合起来。

4、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散文与诗歌的特点,能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设计朗诵方案,通过朗诵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5、学生能在对专题人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写作复杂的抒情或叙事散文。

前三项为教学的重点。

本专题,特别是在第二板块,诗人们表达了对祖国十分复杂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历史地、具体地看待国家、祖国、爱国主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概念,提升他们的认识,加深他们的理解。本专题收录了波兰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的《肖邦故园》,围绕这篇表现音乐家生活的散文设计了音乐鉴赏与文学鉴赏相结合的研习方案,这些都是学习中要注意的难点。

一、导入新课

由对以下两个问题的讨论导入新课。

1、祖国是什么?

2、一个人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了解作者:课文注释①。作适当补充。

三、解题

祖国山川——是文章的内容

颂——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

写法上多用铺叙。

“颂”是一种古代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

四、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祖国的哪些山川美景?

讨论明确:珠峰、高原、西双版纳、平原、黄河……

春夏秋冬,晨光落日;

家乡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瀑布

2、除了写祖国的山川美景,文中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

讨论明确:还写了“人民”“文化”“语言”。

祖国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她的地理位置,这决定了她的自然特征、山川风物、气候特点。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这些特征选择、创造了适合自己生存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从而与别国区别开来。因此,对个体来讲,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扞卫国家尊严,促进国家繁荣,也因此成为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所以,爱国主义是从古到今最朴素也是最崇高的思想感情之一。

3、小结内容:《祖国山川颂》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以饱满的感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倾注了作者对祖国无限热爱之情。

五、理清思路,体会铺叙的特点。

1、思路结构:

文章段落较多,共34段,总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32段为第二部分,第33—34段为第三部分。在阅读时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从大处着眼,了解作者的描写对象和感情抒发。

第一部分(1—2)总领,点明了全文要旨——爱祖国,爱祖国的美丽的风景和山河大地。

第二部分(3—32),是爱国主题的具体化,是对风景如画的祖国的歌颂与赞美。可以分成若干层次,它们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祖国山川景物的秀美多姿。

第3—7段是第一层,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第8—12段可以看成是第二层,三段均以“我爱……”开头,从“人民”、“文化”和“语言”三个浓缩了爱国情感的具体对象出发,表达了作者的满腔挚爱。

第12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前面的总括,又很好地引领下文,由人文过渡到景色。

第13—25段是第三层,对祖国自然景色的描写在这一层得到了重点展示。这里有对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的勾勒,有对晨光落日的描摹,眼中景与心中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第26—32段是第四层,在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家乡的小溪、扬子江边、黄果树的瀑布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以点代面,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无限爱恋。

第三部分(第33—34段),是对主题的升华。小溪汇人大海,群山默默相送,流水化作羽云,回首嘹望故乡,这些都带有象征意味,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感的真切流露。

2、铺叙的特点:(归纳板书)

①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②表达热爱人民、文化语言之情;

③勾画春夏秋冬、晨光落日的美景;

④描绘几个具体的景点。

3、找出抒情的语句,体会“颂”的特点。

黄药眠这里是以祖国为歌颂对象,以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为赞美内容,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描画与铺陈的方式,它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对心中的祖国山河美景一一加以铺叙,既有对传统的秉承与借鉴,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与思考,整个文章读来大气磅礴,深情动人。

抒情的语句如:第1、2节,第5、8、9、10节开头,第34节等。

讨论:哪些句子的表达效果最好?为什么?

第34节,描写了象征性的景物,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流露出了内心真切的爱国情感。

六、再读课文,体味语言与结构特点

1、语言特点

讨论归纳:①诗化的语言;

②直抒胸臆;

③这篇文章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非常丰富和成功,比如第4、5、13、29段的排比手法,第13、23、24段的拟人手法,第26、31段的比喻手法等等,这些都与“颂”这种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效果,使描写对象更加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

2、结构特点:

文章采用了片断式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可以不受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的限制,任思绪自由地飞翔,列数祖国大地优美的景致。

第2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发现汉字规律,防止写错别字,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2.积累表示人物表情的词语,丰富词汇量。

3.理解并能正确选用关联词填空。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书写汉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5.自读短文,体会牧童的聪明,自主积累词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6.搜集生活中的小窍门,在生活中学知识,长知识,用知识。

7.指导学生写好习作。

教学重点

1.通过集中训练,提高学生书写能力。

2.做生活的有心人,搜集生活中的小窍门。

3.指导学生写作。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的小窍门。

教学时数

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有趣的汉字。

1.出示几个常见的易写错的字:

吟冷琴铃

2.指名读。这几个字你们曾有写错的时候吗?哪个地方容易出错?

3.其实,含有“令”的字有规律可循,只要我们掌握了规律,就不会写错字或读错音了。请大家读读文中的两组字,能发现什么吗?

4.想一想,你还发现哪些有规律的汉字吗?

二、词语超市。

1.自由读,找词语的共同点。

2.指名读,齐读。

3.请一生上台做表情,其他学生猜成语。

4.你还能说出几个描写人物表情的词语吗?

三、用关联词填空。

1.把句子反复读几遍,弄明白句意。

2.根据意思填写相应的关联词。

3.交流,并说说选填的原因。

4.你还知道哪些关联词,说一说。

5.出示练习:

①()再苦再累,我们()要坚持到底。

②船长的儿子放开了绳子和桅杆,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小孩()会被活活摔死在甲板上。

③()他在求学的.路上遇到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

四、作业。

从“词语超市”中自选几个词语连起来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一、写字板。

1.认读要写的六个字。

2.仔细观察:这几个字怎么写才漂亮?哪些地方容易写错?

3.重点指导写“唬”字,提醒学生练习左右结构的字时,笔画较多的一边应当写紧凑一点。

4.学生书写,教师指导。

5.投影反馈。

二、阅读欣赏。

1.播放短文录音磁带。

2.对照录音朗读,说说朗读时要注意的事项。

①普通话标准,字正腔圆。

②轻重有别,停顿得当。

③揣摩说话语气,把握人物情感。

3.四人为小组开展朗读比赛,鼓励互学互助,互相点评,共同进步。

4.派小组代表朗读并评价本小组朗读情况。

5.自主积累好词到“我的词语库”中。

6.评价牧童。

7.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智力故事?

8.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从书中结交聪明人物,获取智慧,增长见识。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总结出了许多生活中的小窍门,帮我们解决了身边不少的麻烦事,可不能小瞧它!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交流你们搜集的生活小窍门。

二、交流评价。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要求:

说话大方,把意思表达清楚明白。

认真听别人发言,如有补充意见等别人说完后再讲。

2.小组代表汇报本小组搜集的生活小窍门,教师相机询问搜集的途径。

3.教师举一例谈谈自己是如何利用生活的小窍门来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的。

4.学生谈谈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和感受。

三、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生活小窍门写出来,配上精美的插图,装订成册供传阅。

四、老师总结。

生活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做有心人,就能学知识,长知识,用知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第四、五课时

一、创设写作情境。

1.谈话激趣: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想请同学们帮忙,你们愿不愿帮助老师?

2.小黑板出示智力题,请一生读题。

有12个乒乓球,外观一模一样,只是有一个比其他的乒乓球稍微轻一点儿,是不合格的球,用手掂是掂不出来的。这里还有一架天平,没有砝码,两边是两个秤盘。只能称3次,就要把这个不合格的乒乓球找出来,怎样称才能最迅速、最简便地完成这个工作?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倾听讨论内容。(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同学的表情动作。)

4.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方案①第一次两边各放6个乒乓球,哪盘高说明轻的球在这盘中;第二次两边各放3个,哪盘高说明轻的球在这盘中;第三次一边各放1个,哪盘高说明这个是不合格的,如果天平平衡那就说明手中的球是不合格的。

预设方案②第一次两边各放5个乒乓球,哪盘高说明轻球在哪盘中,如果天平平衡说明轻球在手里的2个之中;第二次一边放2个,哪盘高说明轻球在哪盘中,如果平衡说明手里的那个球是轻球;第三次一边1个,就可以称出来了,这样很可能两次就能很快找到轻的球。

5.老师肯定第二个方案比第一个方案好,表扬其爱思考,想法独特,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想出更好更简便的方法。(还可以一边放4个,一边放3个等)

6.现场采访:(随机指导学生把意思说清楚,句子说通顺。)

①当你看到这道智力难题时,你最初的反应怎样?

②在解题的过程中你是怎么想的?在思考的过程中你遇到困难或走过弯路没有?

③当你终于想出了解题的好办法时,你的心情怎样?

④你能用一两句话形容你观察到的某一同学的表现吗?

7.谢谢你们帮老师解决了难题,你们真是肯动脑筋的好孩子。如果现在以“我也喜欢动脑筋”为题把刚才的情景写下来,你们会写了吗?可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二、拓展思路。

1.动脑筋使我们越来越聪明,动脑筋使我们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走向进步与成功。你们还有别的动脑筋的经历吗?例如动脑筋使你解决了数学难题,动脑筋使你成功地完成了小实验,动脑筋使你下棋时转败为胜,动脑筋使你发现了新的奥秘,动脑筋使你成为小发明家……

2.学生交流讨论。

3.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让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成功和欢乐。内容不限,可以把你刚才思考智力题的情景写下来,也可写你其他动脑的经历。

三、学生写作。

四、修改后誊写在作文本上。

第3篇: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取题巧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却称为“失物”,那么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呢?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主人又是怎样处理的?教师可紧紧抓住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读文感悟中矫正不良行为,自觉养成爱护卫生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三、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的投影片小黑板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设计与说明

A案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课文。

(出示课文插图2,遮去老师所在的部分)小朋友,你们看,今天一年级一班的同学排着队去植物园参观。看看图,你想知道什么?那么带着问题先去读读课文“12失物招领”(出示)。读课题,读准“失”的字音。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文,标出自然段,给觉得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同桌交流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3.全班交流。学生互相提醒容易读错的字,引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才”是平舌音;“准”、“双”、“专”是翘舌音;“请”、“同”是后鼻音。

4.学生自由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当小老师领读.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同时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

(2)交流识字的方法。不认识的字,在课堂上用什么方法记?

三、再读课文,学习提问。

1.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说说在1——4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3.尝试给小伙伴提一个或几个问题,可用上“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词,其他同学试着回答。

四、感情朗读,练习说话。

1.四人小组合作朗读。(齐读、轮读等多种形式。)

2.出示“同学们围着园林工人张爷爷,听他介绍每一种花草树木,听得可专心了。”

(1)请学生划一划句中带有生字的三个词语并读读。

(2)“专心”是怎么样的?举个例子说说或用“专心”说句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句子。

(4)看课文插图1,引导学生将第3自然段读得欢快些。

[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感受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进入阅读状态。]

4.读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严肃的语气。

5.练习(任选一题)

☆用“准备”说句话。

☆☆用上刚认识的生字说话,用得越多越好。

[二道星级题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差异,让每位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五、自主发现,指导书写。

1.出示“同、工、专”三个字,再读记。

2.自由发现,掌握写法。

(1)看: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提醒同学该怎么写才漂亮。

(2)记:提出需要老师指导的字。老师示范写,其中“专”第三笔是竖折折,不能拆为两笔,书写时,要把竖写得向左斜一些;“同”包围部分要往上写。

(3)描:在书上描一描。

(4)写:各练二个字。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3、展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

[写字时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用一看二记三描四写的步骤引导学生将字写端正、写漂亮。]

六、教学反思:

在课文开始,我先出示一副插图,问学生看着图,你想知道什么?那么带着问题先去读读课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始学生就带着问题,他们就会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就会有浓厚的兴趣去读课文。在读的环节中,让学生划出难读的字自己读一读,并想一想该如何记住这些字,明确读的要求,掌握识字的方法,自主识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合作学习,并在小组内提问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的习惯,尝试提问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之后我给学生出示练习题,我将练习题划分为等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引导积累。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引导积累。读读书上的“读读比比”中的词语。

(1)在小组内读读比比,说说发现了什么。

(2)全班交流,说说每组字的不同之处。

3.当个小老师考考大家。(如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组词、说话等。)

二、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1.自由朗读课课文5——8自然段,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2.与同桌讨论问题,能解决的自行解决。

3.在班中交流与同桌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疑难,感情朗读。

1.当学生问“他们为什么说没丢东西?”时,指导看图,引导学生读出惊奇的语气。

2.当学生问“失物是什么?”时,全班交流,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6自然段。

(2)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乱丢垃圾的同学中的一个,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那你就用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如果你是一个爱护环境的同学,看到这么多垃圾,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那你就试着读读课文。

3.当学生提问“看到塑料袋里的东西,有几位同学为什么脸红了?”时,指导学生读第7自然段。

(1)指名读第7自然段,回答问题。

(2)引导想象,指导朗读。

如果你是那几位丢垃圾同学中的一个,你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带着这种心情读读课文。

如果你看到他们主动改正了错误,你会怎么想?那你就怀着这样的心情朗读课文。

4.当学生问“张爷爷和唐老师为什么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时,引导学生说话。

唐老师和张爷爷看到……看到……看到……,所以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四、指导书写,掌握结构。

1.出示需要写的字“级、才、队”,读读。

2.全班交流,找出共同点,掌握结构。

3.观察要写的字,说说在写时该注意什么。

“队”的耳朵高而小,以便给右边的“人”字的撇留出空来;“级”引导学生回忆“红”、“奶”的写法,学会迁移。

4.学生描红、书写,老师个别指导。

5.展示学生作业,评议。

五、拓展延伸,实践活动。

1.请学生看看,自己的前后左右有没有“失物”,该怎么做?

2.将本文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3.在校园中、街道上或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你将如何行动?

第4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汉字10个,会写6个生字,并理解文中好词、好句。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理解课文内容。

3、懂得和别人合作,并愿意、学习与他人合作。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猜谜语。(出示谜语)

“______能游,_______会飞,爬树无法追。”(学生自由填)

是的,每个小动物都有各自不同的本领,那么它们谁的本领最大呢?我们今天学习一篇童话,名字就叫《比本领》,学完之后就明白了。

2、谈话。让生说说自己最大的本领是什么?那么谁的本领最大呀?有一只梅花鹿和一只金丝猴,它俩也想比一比,看谁的本领大?我们看看它们是怎样比的?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再有不懂的可以向小组其他同学请教。

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字音。

3、小组分角色练读。

4、指名分角色读,全班正音。

三、识字

1、读字卡。摘果子(大树上有许多果子,学生读对一个,就可摘一个。强调音:“垂、丧、摘”。)

2、用自己最得意的方法识记字形。注意:“垂、象”。

四、自读自悟

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学习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它们两个都觉得自己的本领大”这句话。

(可以采用表演这一方式来理解)

五、表演

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梅花鹿或是金丝猴,想象当时的神态、心理,再运用动作、表情来表演当时它们是怎样想的。

(激发学习兴趣,换位思考,体会感情,铺垫下文。)

六、诵读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1、大象伯伯的话要读出老者的语气来。让学生自己体会读。

2、带着刚才表演时的心情读读两个人的想法。

3、分角色练读、表演读。

七、交流探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梅花鹿的本领大吗?你是怎样认为的?(有的学生会认为它本领大,让学生抓词句谈体会。如“飞快地跑”、“轻轻一跳”等。也有的会认为它本领不大,因为摘不到果子。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想法。谈想法的过程就是再次理解课文的过程。)

在读文中理解“得意洋洋、垂头丧气”的意思。

2、金丝猴的本领大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方法同上)

八、诵读

体会梅花鹿的心情变化,读出得意洋洋、垂头丧气的感情来。金丝猴的话要读出着急的心情来。

九、总结

说说这节课有何收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什么?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自段。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1、默读三、四自然段,小组讨论:它们谁的本领大?你是怎样知道的?回顾全文,畅所欲言。(学生通过读言语中词句,自己理解。同学间交流会得出两人合的本领最大。此设计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手段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思考,学会发现。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2、理解最后一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两个人都明白什么了?试着用各自的语气说一说。(换位思考,升华主题,体会合作的重要。)

三、讨论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小组讨论:什么是合作?

2、以刚才讨论作为实践活动,评价哪些同学会合作,哪能个小组合作得最好。

3、再次讨论:当你和同学意见不一致时,你是怎样做的?(结合语文天地中的金钥匙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学生会合作的个性品质。)

四、写字

本课生字笔画较多。“象、垂”可以先书写,课后练写。其余几个生字,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字形,自己学写。

五、练习。

1、连一连。

天鹅大虾梭鱼梅花鹿金丝猴

跑飞翔游泳爬树

2、说话。

用“得意洋洋、垂头丧气”说一句话。

第5篇:语文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本单元课文中实词的意义和常见虚词的主要用法。

2.理解句意,把握课文内容,领会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诵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习写景叙事的方法。

5.识记有关常识、实词、虚词、美文及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学会锤炼语言,细心观察,培养审美情趣。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宽阔的胸怀,树立高尚的情操,培养美好的情趣。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的自然之美,感受作者的胸怀旷达之美,欣赏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二、学法引导

1.撰写100字左右的单元内容概述。(课前)

2.自制文体、文学常识积累卡。

3.自制实词、虚词积累卡。

4.自制名句积累卡。

5.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6.进行能力迁移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学习古人写景叙事和写人的方法。2.领会语言运用的特点。3.识记有关常识、实词、虚词、美文及名句。

解决办法:加强诵读,老师帮助归纳。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知识抢答。

2.交流积累卡。

3.练习巩固。

4.能力迁移训练。

七、教学步骤

(一)概述单元内容

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所选课文,有的描绘自然风光,有的叙述儿时趣事,有的刻画人物形象,还有唐代以来的优秀诗篇。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简洁。

学习本单元课文应在了解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学习古人写景叙事的方法,品味文中生动简约的语言,积累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知识抢答

1.有关文学常识。

2.美文背诵。

3.名句默写。

(三)帮助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

1.通假字。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四)背诵默写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良多趣味。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3.大漠孤烟直,_____。

4.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

5._____,只缘身在最高层。

(五)重点语段

阅读《三峡》2、3、4节,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的字。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④绝献多生怪柏()

⑤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②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答案:

(1)①上。②快。③白色④极高。⑤繁荣茂盛。(2)①对偶②借代、夸张

(六)能力迁移

阅读文字,完成下列1-4题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

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若踬(被绊倒)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习惯使人染上),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清·刘蓉)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蓉中时少:数量小B.每履之履:踩,走。

C.顾而笑曰顾:看D.浸淫日广浸淫:积渐而扩及。

2.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俯而读,仰而思——低头读书,抬头思考

B.足若踬焉——脚好像被绊了一下

C.坦然则既平矣——平平坦坦的已经填平了

D.又久,而后安之——又过了很久,才安全了

3.刘蓉习惯了走洼地,再走上填平后的地,他的感觉是()

A.足若踬焉B.如土忽隆起者

C.坦然则既平矣D.既久,而遂安之

4.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是()

A.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B.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C.习之中人,甚矣哉D.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第6篇: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作者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谈话导人。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学会看病,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母亲写的这个故事。

揭示课题。

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a.用卡片认读11个生字。

b.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c.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a.说说你画出的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是哪些句子.b.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c.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

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全班讨论。a.你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b.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读有关句子。)

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表示敬佩,可以对儿子独立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拓展: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故事吗?你是能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的孩子吗?你读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吗?

延伸课外: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克服?

第7篇: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3、体会作者从女儿身上得到的启示。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著名女作家程乃珊的,写的是自已逐渐长大、成熟的女儿,事情很简单,写得却很情致。小时候,女儿曾一度让自己失望,她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种淑女,不愿看书,不愿弹钢琴,作文不及格还振振有词,还有绘声绘色的"女儿经"。但是,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女儿长大了,她写的信生动有形,她已经能弹出很好的曲子,而且读书范围之广已令"我"刮目相看。更重要的是"女儿成了我的朋友"。就是这样一个女儿,作者从她身上看到了什么呢?同学们是否也有同作者的女儿相同的经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检查预习。

幻灯显示:

解释下列词语并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①才华出众--②天生丽质--

③面目全非--④稚拙--

⑤大言不惭--(6)七窍生烟--

(7)振振有词--(8)抱怨--

(9)绘声绘色--(10)亦师亦友--

(11)有条不紊--(12)有灵犀一点通--

(13)声情并茂--(14)刮目相看--

⒂娴熟

四、指名(2-3人)朗读课文。

五、讨论以下问题,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作者的女儿有哪些特点?明确:有属于少年人的纯洁、坦荡、率真。

2.作者说"我一度对女儿很失望",为什么?后来她觉得女儿"一下子长大了","长大了"有哪些表现呢?作者通过女儿的成长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明确:因为她不是作者理想中的淑女,没有按作者所设计的道路走下去。

没有人强迫,反而爱看书了,爱弹钢琴了,写的东西也很令人满意了。

不要早早地为自己的子女设计他应该走的路,应该让他自由长成,只要生命是健康的又是向上的,就是美好的。

3.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并谈谈你对它的理解和看法。

明确:"生命,是无法定制和预先设计的,只要生命健康而向上的,就是美的。"

第二问是开放性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口才和思辩能

力。

4.讨论并完成课后练习三。

下边是从课文中摘出的"我"和女儿的几个观点,可选择本班学生喜欢的一两个,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最好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谈看法。

①"我"认为理想中的女儿应该是个淑女,懂音乐、爱好文学、弹得一手好钢琴……

②作文不及格,女儿还振振有词。

③女儿评价"我"写的《女儿经》:“没劲。……?”

④当代影坛歌坛的明星,女儿"永远比我娴熟。"

明确:本题是开放性练习,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

5、学生默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二。(目标2)

根据上下文,推断加点词语在句子当中的含义。

①女儿的文章其实很稚拙。

很嫩,很朴拙,不像大家的文章。

②如果一定说有什么长处,那就是本色,如同她的为人。

朴素,实在,有什么说什么,不虚假。

③理想中的女儿应该是个淑女……

文文静静的女孩子。

④女儿经受不起闲话:"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懂得包涵。

替别人掩饰,原谅别人。

⑤女儿还是我的背景材料的最佳资讯呢。

提供材料、信息。

六、总结全文。(目标3)

这篇文章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作者女儿的成长经历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从女儿身上得到的启示,不仅能引起我们家长的深思,对同学们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A)

2.完成补充练习。(B)

①下列词语写得有误的一组是()

A.稚绌大言不渐七窍生烟振振有词

B.抱怨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刮目相看

C.娴熟有条不紊天生丽质才华出众

D.资讯面目全非亦师亦友心有灵犀一点通

②下列加点的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儿的文章其实很稚拙

(很嫩,很朴拙,不像大家的文章)

B.她就绘声绘色地开始把构思讲给我。

(讲述、描摹事物的情景非常生动、逼真。)

C.我倒没想到,在对男人的审美上,我们母女俩倒没有代沟。

(两代人之间的沟)

D.最令我七窍生烟的是,有次她的作文竟然不及格。

(形容气愤已极,好像耳目口鼻都要冒出火来。)

参考答案:①A(绌一拙渐一渐)C(代沟指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3、〈〈掌握语文〉〉(C)

八、说课精要: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重点要求了解作者的女儿到底有哪些特点,想一想,她的这些特点是木是代表了相当一批和她有相同经历的年轻人。积累词语,理解语境中词语的含义。教学方法上采取讨论、点拨的方式。

九、教学后记: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