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1-10-10 15:02:25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一)

近些天来在家里休息,拜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名着《易中天品三国》。我也很喜欢历史,看了很多关于三国的文章。这里谈一点感受,也算是一个小的总结吧。

第一、对于江东政权的认识。

在三国的历史过程中,大家对于曹操、诸葛亮等任务耳熟能详。但是对于孙权以及江东政权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说关心的不多。长江在下游地区是沿着从西南到东北的方向流淌的。因此,人们把长江以南的地区成为江东,长江以北的地区成为江左。江东政权的主要活动范围包括建业(现在的南京)、武昌(现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处。北至长江,南至大海。江东政权一共经历了孙坚、孙策、孙权、孙亮、孙休和孙皓六个阶段。其中孙坚和孙策都是打基础的阶段。到了孙权这一代,成为发扬光大的一代。孙亮和孙休处于守成的阶段。到了孙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灭亡的阶段了。江东政权是三国中寿命最长的一个政权。它的存在,对于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开发和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孙权的用人方法。

那么孙权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觉得孙权的最大成就就是举贤任能。孙策在临终对于孙权的评价是:“如果说在两军阵前冲锋陷阵,你(指孙权)不如我;如果是发现培养人才,并且让他们各安其职,保卫江东,我不如你。”由此可见,在孙策的规划中,孙权的主要目标是保住江东,先求稳,后图发展。事实上孙权也确实做到了。从江东政权的历任军事统帅就可以看出,从周瑜、鲁肃、吕蒙到陆逊。这些人可以说和孙权都是君臣一心,团结一致。在刘备率领大军讨伐江东为关羽、张飞报仇的时候,孙权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筹莫展。后来,有人向孙权建议任用吕蒙为统帅,抗击刘备。但是由于吕蒙是一个白面书生,大家对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怀疑。这个时候,孙权力排众议,大胆起用吕蒙,并且授予重权。结果证明孙权的做法是正确的。

第三、孙权的处事态度。

孙权在三国之中他的政治地位是比较低的。曹操可以携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本身有一个宗室的身份,也可以起到号召的作用。但是孙权是什么也么有的。每当江东政权出现危难的时候,孙权就表现出在政治上较大的灵活性。在曹操自立为魏王的时候,孙权主动向曹操称臣。表示如果曹操称帝和攻打刘备的话,孙权愿意支持。这次的称臣换来的是曹操借天子的命令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南昌候、荆州牧。后来,当刘备向江东进攻的时候,孙权再次向曹丕称臣。这一次换来的时曹丕封孙权为吴王。两次称臣,既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又避免了两面受敌,为自己赢得了回旋的余地和时间。可见孙权这个人在处事上是求实而不慕名。

第四、姜维的得与失

蜀汉政权经历了诸葛亮、蒋琬、费祎三任宰相之后进入了姜维时代。但是姜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对外战争上了,对于蜀汉政权的自身建设贡献不大。以至于最后黄浩排挤姜维,姜维被迫借屯田之名离开成都避祸。从此可以看出,将为作为蜀汉政权的最高行政和军事长官(大将军)并没有从全局上来建设蜀汉政权。由于他的这种偏颇,导致最后自己在前线拼死抵抗,后方皇帝已经投降的尴尬局面。可以说,姜维也应该好好检讨自己。

第五、司马氏政权的建立

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兄弟三人可以算得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司马懿为了曹魏政权可以说是披肝沥胆,屡建奇功。从曹睿死后到司马懿就处于一种赋闲的状态。也可以认为他在养精蓄锐、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十年之后,新皇帝曹芳从八岁涨到十八岁了。这个时候曹魏政权原来的骨干,如钟繇、贾诩、陈群、华歆、曹仁、曹真等文臣武将基本上都已经病逝或者是阵亡。剩下的人已经不足以对付司马懿了。正好这个时候曹爽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无能之辈,那么天赐良机,司马懿开始了篡夺曹魏政权的一系列活动。若干年后,司马昭主政的时候,涌现的邓艾、钟惠等人才都是司马懿最早发现并且大力提拔的结果。

最后,我还要饮用《三国演义》里面的话“是非成败转头空”。的确是如此,历史上的各种人物、事件虽经起伏跌宕但最终还是成为一种过去。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二)

三国是一段传奇。

狼烟烽火遮天,金戈铁马铺地。一方割据群雄起,血腥杀戮溅旌旗。乱世争霸朝廷替,今朝天子明为民。

三国更是一个传说。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假七真,虽不是正史,但却把这被人遗忘千年的三国乱世重现。

如今更有了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所着的《 易中天品三国》,重新引起了人们对三国的争论。

在书中,易中天教授以幽默的语气,客观的态度,重新塑造了千年的人物,赋予了他生命。曹操少了奸邪,多了智慧;孔明隐去神秘,更添真实:刘备不再圣明,却具人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认识 。易中天教授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一件件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结合起来,对《三国演义》那些深入人心的典故的真实性进行了阐述,更加加深了读者对遥远峥嵘岁月的印象,纠正了对其的理解。

在《三国演义》中,对于着名赤壁之战的描写可谓是精彩纷呈,生动而鲜明。草船借箭显孔明之智;痛打黄盖突公瑾之谋;借东风,诈曹操……罗贯中以一代儒生的眼光,似乎已经妙笔生花,重现了千年的历史。然而,易中天教授认为,《三国演义》写史三分假七分真,而罗贯中在写这场战役的时候则是七分假三分真。有些事或许能在《三国志》中找到一些影子,譬如火烧曹军,这是有一点根据的,但不在赤壁。  可有一些事情,完全属于罗贯中个人的艺术创作,没有史料考证。

《易中天品三国》引起了学术界不小的争论,其书的版权更是以高价被收购。这足以看出此书的影响力。易中天教授秉着尊重历史的态度,客观评价,在学术界刮起了一阵三国热,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前人的已被书写,我们没有权力去篡改,篡改历史最终也会被历史所改。既然我们不能改,就得好好地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努力在后人的书籍上,留下我们这一代辉煌的影子……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三)

《易中天品三国》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西凉忠臣:马腾。小霸王:孙策。…他们都有自己的地盘,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武将与谋士。

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儿子们相互争权夺势,最终自己一手打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而刘表则是太懦弱,太无能,太迂腐。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没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也不战而降,自己的领土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被杀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虽然自己能控制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的心血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但是一代枭雄也有缺点,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被魏国“吃”掉。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真正的三国历史!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