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1-04-15 09:09:15

赤壁杜牧读后感(一)

今天读完《赤壁》原文、注释和评析,总的感受,这首诗虽短短两句,但写的很有气势,涉及的历史和地点、人物都交代得比较清楚,使人仿佛看到了三国时期火烧赤壁的画面。

从这篇文章的背景说明我还得知,文中所写的的赤壁有两处地方:一是三国时期周瑜破曹操处,在今天湖北的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另一处是作者做刺史的黄州城外的赤壁矶,山岩为赭红色,所以叫赤壁。

周瑜这个人很聪明,精通用兵的策略,年纪轻轻就当了蜀吴的联军统帅,加之他的机遇也很好,上天很照应他,恰在攻打曹操水军时,刮起了东风。记得曾经读三国时,说周瑜和诸葛亮都曾夜观天象,两人同时在手上写出了攻打方法,那个字就是“火”。由此我想到,周瑜的成功是天资聪颖、军事、天文、组织等多方面能力的体现。

通读这篇七言绝句,我的感想:作为一个人,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如果想要取得成功,仅有天资聪颖是不够的,天时、地利、人和、机遇都很重要的;在外部条件不具备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好准备,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和修养,使自己具备成功需要的基本条件,在机遇到来时可以精准把握,而不会像杜牧一样觉得怀才不遇,空发怨愤与感慨。

希望自己一生中像周郎一样有一些精彩,当年老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青壮年朋友和学子,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呢?欢迎讨论!

赤壁杜牧读后感(二)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了古典文学名着《三国演义》其中的一篇“赤壁之战”。

这篇文章选自罗贯中的着名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孙,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孙权与刘备联合,率军在赤壁与其相抗。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周瑜、黄盖又连施苦肉计,再使蒋干去送诈降书。后来火烧赤壁,曹军损伤无数,只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曹操呀,你为什么输得如此惨烈呢?是兵力不够吗?难道你的八十万大军还敌不过孙权的三万人马吗?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吗?是军队士气不振吗?想你曾破袁绍、斩吕布,一路高歌,势如破竹。也许是你轻易信人,先是中了周瑜的连环计,再是信了蒋干的诈降书。曹操啊,曹操,任你生性多疑,也逃不过周瑜的连环计;也许因为你们是远来之师,一路跋涉,筋疲力尽,周瑜完全是以逸待劳;也许是你们人生地不熟,而周瑜拥有长江天险,才会前牵着你们的鼻子走;也许是你太轻敌;仗着自己人多,周瑜人少,就一定会获胜;也许是你们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识水性,别看在陆地是精锐之师,所向披靡,无战不胜,可一到像长江这样的大江、大河之上,就成了一群乌合之众了;也许是孔明太聪明,东风有意周郎便呀,也许……曹操呀,你的败给现代人留下了不少疑问,至今仍有许多人在争论,你的败到底是必然的,还是天意呢?

赤壁杜牧读后感(三)

读后《赤壁之战》,话说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于是吴蜀联合抗曹。由于曹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使用火攻。先是“凤雏”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曹军用铁索把船只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再是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曹;最后孔明推测出东南风将至。风起时,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本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魏军逃跑。

孔明在岸上设连环计,杀得曹操四处逃窜,()最后只剩数十人。在华容道上,关羽念旧情,就放曹操一马,曹操逃走了。

其中,孔明在七星坛上唤东南风,正好,三天三夜后风起。他猜中曹操多疑的心态,在伏有埋伏的小道放火烟,果然,曹操率军走进了设有埋伏的小道,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赤壁之战一个以少胜多的战役,制胜的根本在于诸葛亮聪明的神机妙算、周瑜足智多谋、曹操的听信谣言。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