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1-10-10 15:24:48

《解放战争》读后感(一)

我开始阅读王树增先生的大作《解放战争》。这套百余万字的历史纪实作品围绕着这场残酷的战争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日本投降开始铺开,至解放海南岛而结束。文章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有战争双方的往来函电,有对战双方高层领导的决策过程,有一线战士的亲历描述,有支线民工的感人事迹,冷峻严肃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战争的得失、智慧与残酷。战争的胜利,也从另一方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团结坚韧与伟大。

相对于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而言,解放战争的胜利多少带些苦涩和遗憾。前者是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的胜利,而后者则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的胜利。对于前者,我们无法选择,只能以蹈之死地而不顾的勇气,奋力抗争。而对于后者,则事出无奈、让人叹息。经过八年抗战,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内战本身已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因而战争的结果实在让人难以快意,毕竟我们同是中国人。

和平的幻想是美好的,战争的现实是残酷的。解放战争的发起虽然与人民的意愿相背离,但战争的结果却是人民的选择。没有前线以及后方数以百万计的民众的艰苦支援,共产党不可能如同摧枯拉朽般快速彻底地消灭经过八年的战争考验,拥有现代化的美式装备,占据重点城市、铁路线及天空和海洋的国民党军。貌似强大的国民党的失败再一次说明,这场旷日持久规模浩大的解放战争的结果是民意的表达。在历史的洪流中,真正强大而不可战胜的是民意而非军队,滔滔洪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为什么很多村民宁愿自己饿着也要将省下的粮食贡献军队,为什么帮助军队运送弹药的民工会比运送粮食的民工在精神上感觉更加骄傲,为什么支线的民工自愿抛家舍业跟随共产党的军队南征北战,为什么战斗中的共产党的士兵比国民党的士兵更加勇敢?透过解放战争我看到,共产党人领导的这支军队表达了全国绝大多数穷人的需求与渴望——地主恶霸被打倒,穷人获得了土地翻了身。他们不必再通过受人欺凌卖儿卖女而苟活性命,这使他们获得了人的尊严,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而,他们与同样出身贫苦的士兵之间没有隔阂。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就是这些出身贫苦的士兵的胜利,这些出身贫苦的士兵的胜利就是天下穷苦人的胜利,天下穷苦人的胜利就是他们这些支边民工的胜利,他们为参与打击国民党军而自豪,为献身人民解放事业而身感光荣。

正是这些在战争中被国民党所视而不见的穷苦大众,用腿决定了战争的最后走向。快速穿插、构筑工事、弹药粮草、伤兵救治,数万大军远距离运动作战却又不被敌人发现,没有民众的支持绝对不可能完成。至于国军内部的贪污腐败和勾心斗角,不过是加速其内部溃败的催化剂。这次阅读,让我对伟大的人民解放军和过去1945年至1950年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次阅读也让我对所谓的民主有了更深的认识。民主不光是选票,人民也可以用手和脚来做出自己的选择。

对于成长于80年代的我们来说,这场战争的结果已经毫无悬念,我们甚至对战争双方的主要将领也早已耳熟能详。战争的残酷,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我们来说似乎难以想象。抛去了一线士兵奋不顾身背后的精神动力,抛去了支线民工拼死支援的背后原因,很多答案,轻描淡写,即便是真理,也可能变得无足轻重毫无意义。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歌颂或者鞭挞了什么,而在于通过有血有肉的真实记录,让我们在阅读时回到战争的场景中,用自己的所见所闻理解那段历史,得出自己的结论。建国已逾甲子,那时战场上厮杀的老兵现在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化为枯骨,共产党人领导的队伍仍在领导着中国人民继续艰难的前行。这段日渐模糊的历史不应被遗忘。

遗憾的是书中只有几幅简单的作战地图,很多战役仅从文字描述中难以体会全貌。希望未来有更多人不断补充战争的细节,将每一次战役的指挥与地理结合到一起,让解放战争的宝贵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感谢王继红老师给我推荐的这本厚厚的书。

《解放战争》读后感(二)

我开始阅读王树增先生的大作《解放战争》。这套百余万字的历史纪实作品围绕着这场残酷的战争按照时间的顺序从日本投降开始铺开,至解放海南岛而结束。文章资料翔实,内容丰富,有战争双方的往来函电,有对战双方高层领导的决策过程,有一线战士的亲历描述,有支线民工的感人事迹,冷峻严肃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战争的得失、智慧与残酷。战争的胜利,也从另一方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团结坚韧与伟大。

相对于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而言,解放战争的胜利多少带些苦涩和遗憾。前者是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的胜利,而后者则是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的胜利。对于前者,我们无法选择,只能以蹈之死地而不顾的勇气,奋力抗争。而对于后者,则事出无奈、让人叹息。经过八年抗战,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内战本身已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因而战争的结果实在让人难以快意,毕竟我们同是中国人。

和平的幻想是美好的,战争的现实是残酷的。解放战争的发起虽然与人民的意愿相背离,但战争的结果却是人民的选择。没有前线以及后方数以百万计的民众的艰苦支援,共产党不可能如同摧枯拉朽般快速彻底地消灭经过八年的战争考验,拥有现代化的美式装备,占据重点城市、铁路线及天空和海洋的国民党军。貌似强大的国民党的失败再一次说明,这场旷日持久规模浩大的解放战争的结果是民意的表达。在历史的洪流中,真正强大而不可战胜的是民意而非军队,滔滔洪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为什么很多村民宁愿自己饿着也要将省下的粮食贡献军队,为什么帮助军队运送弹药的民工会比运送粮食的民工在精神上感觉更加骄傲,为什么支线的民工自愿抛家舍业跟随共产党的军队南征北战,为什么战斗中的共产党的士兵比国民党的士兵更加勇敢?透过解放战争我看到,共产党人领导的这支军队表达了全国绝大多数穷人的需求与渴望——地主恶霸被打倒,穷人获得了土地翻了身。他们不必再通过受人欺凌卖儿卖女而苟活性命,这使他们获得了人的尊严,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而,他们与同样出身贫苦的士兵之间没有隔阂。人民解放军的胜利就是这些出身贫苦的士兵的胜利,这些出身贫苦的士兵的胜利就是天下穷苦人的胜利,天下穷苦人的胜利就是他们这些支边民工的胜利,他们为参与打击国民党军而自豪,为献身人民解放事业而身感光荣。

正是这些在战争中被国民党所视而不见的穷苦大众,用腿决定了战争的最后走向。快速穿插、构筑工事、弹药粮草、伤兵救治,数万大军远距离运动作战却又不被敌人发现,没有民众的支持绝对不可能完成。至于国军内部的贪污腐败和勾心斗角,不过是加速其内部溃败的催化剂。这次阅读,让我对伟大的人民解放军和过去1945年至1950年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次阅读也让我对所谓的民主有了更深的认识。民主不光是选票,人民也可以用手和脚来做出自己的选择。

对于成长于80年代的我们来说,这场战争的结果已经毫无悬念,我们甚至对战争双方的主要将领也早已耳熟能详。战争的残酷,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我们来说似乎难以想象。抛去了一线士兵奋不顾身背后的精神动力,抛去了支线民工拼死支援的背后原因,很多答案,轻描淡写,即便是真理,也可能变得无足轻重毫无意义。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歌颂或者鞭挞了什么,而在于通过有血有肉的真实记录,让我们在阅读时回到战争的场景中,用自己的所见所闻理解那段历史,得出自己的结论。建国已逾甲子,那时战场上厮杀的老兵现在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化为枯骨,共产党人领导的队伍仍在领导着中国人民继续艰难的前行。这段日渐模糊的历史不应被遗忘。

遗憾的是书中只有几幅简单的作战地图,很多战役仅从文字描述中难以体会全貌。希望未来有更多人不断补充战争的细节,将每一次战役的指挥与地理结合到一起,让解放战争的宝贵遗产继续发扬光大。

感谢王继红老师给我推荐的这本厚厚的书。

《解放战争》读后感(三)

在我们的记忆里,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军在和国民党部队作战时都是百战百胜,所向霹雳,但当我们今天从《解放战争》这本书里看到从山东千里迢迢刚刚出关的东北民主联军时一定会让你吃惊不小。当时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由于黄克诚所说的“七无”,部队的后勤保障几乎无从谈起,而武器装备又远远落后于由美国支持的国民党部队,政治上由于停战协议里规定国民党的部队可以在东北地区随意调动,停战协议里更没有承认共产党的部队在东北的正式地位,所以这时东北民主联军中悲观情绪开始蔓延。各部队都处于四处游走的状态时。我们可以想象作为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的林彪面对自己部队的这种现状他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更要面对国民党部队灼灼逼人的进攻此时他身上的压力会有多大。

林彪要求主动向杜聿明进攻的请求没有被批准以后,便只能带着由山东过来的东北民主联军向北撤退,当他们民主联军总部撤到辽宁法库时,其中山东军区一师和新四军三师七旅也撤到法库以西的秀水河子村,刚到村后面的国民党部队很快就追过来了,在严峻敌情的压迫下,部队只好撤出秀水河子村,并向国民党部队发去信函,要求他们遵守停战协议,但是国民党部队不但在秀水河子村修筑工事,还向法库发起进攻,此情此景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是多么凄凉,看到人家过来我们走,人家要打我们发信函希望不要再打了。真是欺人太甚了,林彪觉得不能再退让了,他知道如果再这样下去部队不要被对方打垮,自己就把自己打垮了,林彪没有请示中央便决定在秀水河子向国民党打响第一枪,这次战斗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战斗进行的异常艰苦,紧随其后的沙岭一战进行的更为艰苦。我辽东部队虽然在这次战斗中伤亡国民党六百人,但自己却伤亡了两千一百五十九人,而且沙岭一战是以东北民主联军的失败结束。

秀水河子和沙岭这两次战斗虽然看似不大但对于我们认识当时东北国共两军的形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是新六军是国民党的精锐之师,是参加过滇缅战役的主力部队,战斗素质高,而且武器装备远远高于当时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这一点我们可以容易理解,关键是沙岭一战是林彪亲自指挥,敌我伤亡比例竟然接近一比四,这样残酷的现实才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此时的东北民主联军的战斗力是多么的虚弱。这一仗更清楚的让我们知道了威震华夏的四野在东北起步时是多么的艰难。秀水河子和沙岭两次战斗以及以后的四平保卫战都以林彪指挥部队撤出为结束,我觉得这几次战斗的意义不是以输赢来判断,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任由这种状态发展下去,国民党部队的气焰会更加嚣张,民主联军的士气会更加低落。俗话讲“人凭志气虎凭威”林彪之所以知道这两次战斗虽然没有获胜的把握但也要打,就是通过这几次战斗灭一灭国民党军队的锐气。更要聚一聚民主联军的士气,我觉得秀水河子和沙窝两个战斗的真正意义就在这里。说到这里我想起我从前看过一个报道,林彪在黄埔军校刚毕业以后到北伐军当见习排长时,当时林彪所在的北伐军打到河南一条河南岸时,上面下达命令部队原地待命,停止进攻北岸的敌军,这时的林彪没有听从上面的命令带领他这个排冲过河去,把河北岸的军阀部队赶出了很远。后来上面问林彪为什么敢带着这么点人就冲过去,林彪说北岸的部队已成狼狈之师,士气全无,所以乘胜追击是最好的选择。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林彪从参军开始就知道一个部队的士气是保证这个部队战斗力的最主要因素。

四六年一月十日停战协议签订以后全国其他地方都进入到一个相对安稳的状态,但东北三省不同于其他所有地区,因为苏联根据协议将很快从东北撤出,由于苏联的撤出此刻的东三省将出现真正意义的政权空白,军事真空,所以国共两党争夺东北的决战已经刻不容缓。此时进驻东北的国民党部队通过几个月的调兵遣将已经基本到位,国共两党部队力量已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所以国民党部队先后占领沈阳,鞍山,营口,共产党的部队为了自己能在东北站住脚抢在国民党部队之前占领了四平,随着国民党部队又占领了法库和开源,一场围绕争夺四平的决战已不可避免。《所以当林彪到达四平以后,他向中央表达了“坚决与敌决一死战”毛泽东立即回电,表示的也是不惜一切的决心》(摘自解放战争上册93页)

毛泽东为什么要在四平这里不惜牺牲几千人也要在这里和蒋介石决一死战,就是要在国共两党谈判中用战场上的实力为共产党争取到更大的利益。林彪也深知四平一战对于国共双方的战略意义,所以他也调集了十二个团部队到达四平。但随着本溪的失守,杜聿明指挥的部队又得到了加强,随着国民党部队的增加以及空军和炮兵的支援,东北民主联军的伤亡越来越大,黄克诚此时也向林彪和毛主席提出部队进入东北以后伤亡太大,如长期坚守四平主力部队将消耗殆尽,建议让出四平和长春。此时的林彪也非常为难,因为他知道四平已经保不住,但有毛主席全力保卫四平的命令所以林彪从还是要尽可能坚守多一些时间,随着塔子山的失守,林彪想的已不是坚守四平了,而是一旦撤退后路被堵死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所以他没有请示中央就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四平失守后是林彪在东北最狼狈的时刻,在和罗荣桓,彭真商量以后把长春也舍弃了还是一直向北跑,跑过松花江后,忽然发现蒋介石不追了。从解放战争这本书里看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造成蒋介石的进攻止步松花江南岸,第一美国人怕如果国民党真的独占东北,那样苏联可能也以各种理由不从东北撤兵,后续的问题怕更复杂,所以马歇尔以取消美国军援为要挟,要求蒋介石停止在东北的军事行动。第二是山东陈毅部队连克国民党几个重要城镇,国民党山东战场告急,他要抽调一部分部队回山东,第三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对鞍山的进攻使国民党鞍山失守,又有海城国民党一八四师师长起义,南满战事告急,这样几个因素重合在一起,所以蒋介石才止步到松花江南岸。

看过《解放战争》这部书的描绘我们深刻体会到四平保卫战进行的异常惨烈。四平保卫战虽然以东北民主联军的撤出而结束,但四平保卫战的意义要远远高于这次战役的胜负,首先四平保卫战有力的阻止了国民党部队北进的势头,八千东北民主联军战士的鲜血让蒋介石知道了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为共产党在于国民党的谈判中争得了更大的话语权。我们可以想象没有四平保卫战蒋介石会只打到松花江南岸就不往北再打吗。没有四平保卫战马歇尔会出面阻挡蒋介石停战吗,没有四平保卫战林彪会在撤到松花江以北有了喘息的机会,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四平保卫战林彪的部队不是被赶到苏联就是被赶到深山老林。即使以后可以靠建立根据地战胜国民党也要推迟好多年,尽管现在对四平保卫战争议很多,我觉得还是要从解放战争整个过程去肯定四平保卫战的意义,

四平保卫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让常年钻山沟的“土八路”知道了什么是城市保卫战,这一点林彪做了很好的总结《四平八天的战斗,林彪已清楚的认识到目前我军作战的弱点:没有城市防御作战的基本经验,官兵们只知道向前方射击,缺乏与友邻部队策应的意识,()火力配备的层次和纵深都不理想,无法形成有效的阻击火力:战场上没有统一的射击命令与信号,有的部队开火太早,致使敌人临近时弹药不足:部队交接阵地时没有顾及工事的交接,造成接手阵地的部队在工事已全部失效的情况下出现大量伤亡,。而国民党新一军却在步炮协同,营连进攻和交替掩护方面都显示出老练的攻坚经验》(摘自解放战争上册97页)林彪作为东北民主联军的司令员能够通过一场败仗总结出这么精准而又详细的战斗经验和教训真的让每一个指战员不得不佩服。而且林彪还在四平保卫战时提出并应用了“一点两面”战术,我们知道决定一场战役胜负除了要有战略的正确指挥,还要有正确战术的运用,林彪作为东北民主联军的司令员既能够对全局进行战略指挥又能够对部队战术进行如此详细的指导的确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