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往往》读后感

句文网    发表于:2021-09-14 08:30:27

《来来往往》读后感(一)

我在读池莉的《来来往往》,颇有感慨。

有评论说,这是一篇反映中年危机的小说,但我以为远远不止这些。这篇小说,题名《来来往往》,暗喻着时光是一条大道,每一个生命都是路上的行人,对康伟业来说,身边的人就是来来往往的过客。池莉通过康伟业与段丽娜的婚姻及康伟业与几个不同时代几个女性的感情纠葛,折射了中国社会特殊年代里人们婚姻观念的变革,直抵婚姻的本质,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生活现实的悲喜与无奈,还有作家特有的对人性的悲悯。

小说语言极其冷峻,非常贴近时代,非常有质感。比如毛主席逝世那晚康伟业与段丽娜感情的进展,她这样写道:“这一夜,他们并肩而坐,在蛇山幽暗的秋草清香的树丛里,听着一列火车在他们脚下哐哐、哐哐、哐哐地走过,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仿佛历史的进程,既漫长又匆匆,不知来自于哪里,又不知归结于哪里,一切都突然变得无头无序,无依无靠,使人感到茫然失措。”这样一段环境描写,不仅很好地突出了两位年轻人面对社会事件的真实感情,也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生活,有一种历史的穿透力。而在康伟业决定下海时关于自行车的描写,更是有一两拨千金的作用:“他那辆每日里骑到机关去上班的自行车多年来第一次限制在楼道的角落里,灰尘满面,不规则的光线将它分割变形,像一幅超现实主义的油画,被搁在了往市里。”这样的描写随处可见,不仅缓解了小说一泻千里的进程,也让读者在阅读的间隙里,轻轻一叹。

而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池莉也刻画细致,非常的典型和有代表性,并对人性有细致的深刻的刻画。康伟业段丽娜显然是五十年代磨六十年代初的人,林珠属于七十年代初的代表,时雨蓬显然是七十年代末的人,这些人,带着不同的时代痕迹登上舞台,不同的观念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碰撞,时人物的性格鲜明起来,文章也就别有韵味起来,仿佛一幅世俗的生活画卷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人由不得地叹息。

紫陌红尘,谁是谁的谁?谁又不匆匆的过客?爱情这个东西求不得,说不得,也怨不得,遇到了就是前生的造化,前世的冤业,苦和痛,福与祸,只有自己揣着,品着,体会着……

《来来往往》读后感(二)

今早看完了池莉的小说《来来往往》第一次接触到她的文章,语言修辞的运用,让我联想到张爱玲,但说实话,论文笔,她还没法跟张的才气相比。

故事情节还是很实际的:优秀的革命女青年段莉娜中意于小职工康伟业的前途,通过自己家庭实力提升了他的社会地位。一切似乎平淡无奇,但感情的缺失使这家庭缺少了浑厚的根基。下海经商后的康,发家至富,但再豪华的衣服也遮掩不住段的落后素质和见识,再多的钱财也难以填埋两人之间的隔阂怀着犹豫的心情,康与优雅地林珠相爱了。两人的确过不了琐碎的生活,林珠选择了优雅地离开。后来活泼可爱的时蓬雨进入了他的生活,年轻漂亮的女郎轻轻挽着成熟潇洒地康总,那场面,绝对会令人羡慕。但他们自己清楚,两人并非想象的那种关系。

故事的结局不尽完美,或许,作者也不舍得下一个伤害到谁的最后宣判。我同情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泼辣的段,是被康舍弃的糟糠之妻,本是受害者,但的确没看出来可怜样,是她自己一手将思想端正的康伟业逼出家门的,所以,她才一面享受着钱财的和荣誉,一面享受活寡的孤独。康和林珠的相爱,让他有罪恶感,但很快,他的内疚被林的优雅和段的泼辣覆盖,年轻时代丢失的东西重新回来。林珠和康都爱上了不该爱的人,柏拉图式的爱情,被柴米油盐击溃。他们的爱情,漂浮在空中,无法落下凡尘。

婉息我无法理解糟糠之妻不下台故事,到底谁是谁非?

《来来往往》读后感(三)

读了池莉的《来来往往》,一如她一贯的风格,简单的情节,普通的人际关系,淡然的文字叙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甜蜜的爱情,美满的婚姻,()良好的事业,健康的体魄,也许是每个人都想同时拥有的,它们的组合就是幸福。男主人公康伟业从懵懵懂懂到真正了解自己想要什么,花了大半生的时间却一无所获。可能每个人的成长都会像他一样,有着无法满足的缺憾,这种缺憾,让我们感到疲倦,不安,想过挣脱,却无从选择。

我无法用道德来评价一位成年人的心路历程,因为它的真实,就像大自然的一部分,显得与社会秩序无关。不管是他犯的所有错误,是不是都泄露了他内心的不满足和无所适从的秘密呢。我有了一点担心,女人的评价标准显然和男人是天差地别的,女人在等待的时候,男人比女人更具有改变现状的行动力,这让女人受伤的风险增大许多。所以对女人来说,假如对对方还有爱,经营爱情和婚姻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其实是需要很多很多的。或者说得绝望一点,也许努力根本就不会有收获。

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