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教学反思

句文网    发表于:2024-06-16 16:08:26

第1篇:《日月》教学反思

课文描述了日月潭的位置,形状、名称的由来,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本文在写作特色上,语言优美,描写如诗如画,读来使人入情入境,在写作顺序上是按时间的推移安排的内容。我在教学思路上,先让学生查找日月潭的相关资料。本课是本组课文的总领,引领学生了解我们祖国的悠久历史,山河壮美,幅员辽阔,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本课一共两课时,学生能在老师的目标引领下完成锁定的目标,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3——4自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人作了教学中的一些浅显的反思。

本文是围绕着日月潭的碧水,以清晨与中午两大特写镜头来展示日月潭的迷人风姿。在走进文本之前,引导学生抓住“题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题目,可以概括全文内容,也能体现写作思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而本文就注意了题文照应,正文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日月潭的瑰丽风景,依次介绍了日月潭的环境,形状以及清晨,中午雨天的景色。这样既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也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和学生一起读书,多次设计了读句和读段的训练。课文的语言非常优美,指导学生反复的诵读,通过这个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情绪产生“视象”体会画中之情,画外之意。这个环节就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发展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形式,本人是根据训练的需要设计的。(如、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日月潭就像童话中的仙境”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当下起蒙蒙细雨时,日月潭周围的景物朦胧一片,雨雾水汽,慢慢升起,置身其中有如腾云驾雾一般,也就是“云雾缭绕,朦朦胧胧的”。所以说“就像童话中的仙境”。通过读句,读段,对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发展语言水平,是很有好处的,在这点上,本人在本课的教学中,注重了练习的落实。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加强了词句的训练。在这环节中,本人强调了在语言环境中学词识字。联系课文的内容,联系具体的形象,联系相近的词语,尽力做到深入浅出地理解词的意思,提高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出示词语:太阳高照、群山环绕、风光秀丽、树木茂盛、湖水碧绿、名胜古迹、隐隐约约、点点风光、蒙蒙细雨。(这些都是描写景物的词语,读时读出美感,在了解词语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还可以分类记忆的方法。如、描写山的、描写水的……)。

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在“品”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在探究与感悟中,是否能得到情感升华很重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悟,在读中赏是本课的教学主流,其实读文章也是读自己,是生成智慧的重要途径。

第2篇:《日月》教学反思

《日月明》一课,是以会意字识字为主。课前我以两个谜语开课,学生很轻松的就猜出了谜底:日、月,而后我出示了字卡“明”,并问学生“你们知道日和月和在一起是什么字吗?”由于提前进行了预习,所以学生很快就说是“明”。接着我让学生猜一猜“明”的意思,学生有的说“日”很亮,“月”也很亮,“明”就更亮了。特别是王朝晖还说出了写这个字时要注意把“日”字写得瘦一些。听到他的回答,我心里还是挺高兴的,看来平时的写字指导还是有收效的。

本节课在设计时,我的想法是:要充分利用课文中揭示会意字特点的韵文,反复读文中识字,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本节课的重点教学目标:认识13个生字。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记住这些生字呢?我想利用会意字的特点,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记字的方法,并且说说对字的理解,也许会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在引导学生识记“尖、尘”后,就让学生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其他的字,然后汇报交流。一些字学生识记得很不错,例如:学生说“鲜,就是味道很鲜美,因为鱼很好吃、羊的味道也很好,鱼羊和起来就是鲜;着火了上面用大盖子一盖,火就灭了,一火就是灭”,但是其他的字,学生受原来识字方法的影响,总是说不到会意字的构字方法上来,如:有学生说“休”,木好像一个人,旁边的单人旁好像一张床。又如说到“众”,受从的影响,学生说上边的一个人是领头的,下边的两个人是跟在他后头的,所以众的意思是两个人跟着一个人。为此,我总是不停地引导学生往会意字的构字方法上说,感到一节课老师教得比较辛苦。而且后面读词语的环节,我发现学生的识字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看来还是我过多的强调了会意字,让学生读文太少,也就是忽略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如果当时在设计教学时,以韵文为依托,来认识生字、了解会议字的构字特点,也许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同事们的研讨,我觉得在以后的识字教学中要做到:

1、要多读文,要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2、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汉字,并且要发挥学生的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3、要慢慢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教师要经常检查,使预习对学生的识字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本次教学使我更加认识到:老师立足于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想,去问,去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和兴趣。

第3篇:《日月》教学反思

《壶中日月》这一课 学习“壶文化”和“中国画”,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魁宝,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重点对学生进行国画和泥塑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我想,这一节课需要营造一种民族文化氛围,让同学们在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走进“壶文化”和“中国画”,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课前我让孩子们收集有关“壶”的资料,同时我也收集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

课堂上,我与孩子们畅谈中国的“壶文化”,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中国文化之中……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联系以及艺术与实用性的结合问题。无论是古代的壶还是现代的.壶,都具备三个特点,即“雅”、“朴”、“简”。 “雅”:精致美观; “朴”:朴素美质; “简”:简练、大方、实用。一把好的壶造型要淳朴美观、形体悦目、轮廓周正、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装饰具美感。认识了壶,再进行欣赏国画名家壶题材作品,为学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式,缩短了学生创作的距离。盘泥条是一种古老而基本的做陶方法,用泥条盘筑的泥胚厚薄均匀而且造型随意,适合学生进行陶艺的创造。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用搓泥条和盘泥条的方法制作壶,教材欣赏图片中选用了三件学生作品,粗犷朴实并充满童趣的作品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还因是同龄人的作品而让学生有亲近感,在制作技法上给学生提示,启发学生思维。这节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于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接触过水墨画,可是由于“水墨”的特殊性,很多同学表现得胆小、不自信。主要是我在示范时没能恰到好处的讲解用笔用墨的方法,只顾尽快完成这个环节,为有更多的尝试体验时间留给学生,这样看来是有待调整的。还有学生题款的问题,从学生作业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题款不规范,当然,这主要是我担心灌输太多的内容,让孩子们无法掌握。以上的两个问题其实都只要稍稍注意就可以让我的教学更落到实处,也让这节课更完美!

第4篇:《日月》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节课以“祖国的风光”为主题展开,以学生的阅读为中心,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本节课的生字新词,读写结合,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完成教学目标。

在整体感知环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日月潭》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和同学们读一读并且互相交流。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初进一步感知日月潭的美景。

为让学生欣赏到这里的秀丽风光,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层层深入。如品读“清晨的日月潭”这一部分时,学生起初只能通过“薄薄的”“隐隐约约”等词语的表面作文吧感觉美,这也正是由于他们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想到只有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我借助课件通过让学生看图感受雾之薄,像隔着一层纱。

此外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阅读学习语文丛书中的《南海明珠——海南岛》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在阅读中成长。

不足之处:在自主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存在着“引导过多”的问题,没有让孩子真正放开;在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和积累能力方面,做得不够,应当要让孩子多读多说,主动让孩子探究;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不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

第5篇:《日月》教学反思

教例

师:谁是优秀解说员,能为这些字娃娃角说一下?

生:我能为“休”字解说——人累了就靠在树下休息。

生:老师,我还可以用动作来表示。

(该生走到门边,靠着门框,闭上眼睛作打盹状。)

师:表演得真棒!

生:我来解说“看”字。(说着他把手搭在眼睛上,睁大眼睛看。其他同学看了都喊“孙悟空”。)

师:你到讲台这儿来,把你的动作再做一次,让大家看仔细细。行吗?

(该生再次表演了那个动作)

生:(恍然大悟)我知道了,他是在用动作解说“看”字。

生:孙悟空就是这样看的,看得可远了。

师:那咱们也来当一回孙悟空看一看吧。

(全班都做“看”的动作,你看我,我看你,乐得嘻嘻哈哈。)

师:大家看,他多会动脑筋,能想出这样的好办法为“看”作解说,你们想送给他什么呀?

生:(齐喊)你真棒!你真棒!

师:还有谁更棒,能用老师提供的这三样东西为“灭”字解说呢?(说着老师拿出了蜡烛、打火机、铅笔盒,学生觉得奇怪,议论着:这是要做什么啊?)

师:(点烯蜡烛)谁能够帮老师灭掉这点燃的蜡烛呢?

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高兴地举起手)老师,让我来。

(一生走到讲台前,拿起铅笔盒朝蜡烛的火苗一压,火马上灭了。学生欢呼起来:火灭了,火灭了!)

生:我还在电视上看到过,发生火灾,大人就是这样灭火的。(说着,做了灭火动作。)

师:对了,火公公最怕我们用东西压它。不过,老师要提醒小朋友不要玩火,因为火公公生气发起火来,很容易引起火灾。

反思:

“休、看、灭”三个字都是会意字。会意字,顾名思义就是一看字形就明白其字义的字。而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因此,为他们创设体态情境,引导他们借助形体手段来识字,不仅符合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而且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无论是让学生模拟动作认识“休”“看”二字,还是借助生活化情境学习“灭”字,都充分注意到形象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认识生字,从而强化了认识,其识记效果怎能不佳?

第6篇:《日月》教学反思

金秋九月,迎来新的学期,我们终于上二年级了。美丽九月,学期伊始,就开始了“骨干教师引领课”活动,我很荣幸的被委以重任,执教此次公开课。

一、确定课堂主线

备课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开学初班主任工作繁多,没有过多的时间准备,只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一遍一遍的思考:我该以什么为突破口?终于在反复读课文、查阅教参、参考网上教学设计后,把“感受日月潭的美”定为课堂教学主线。所有的环节都围绕这条主线,从体会日月潭的美出发。通过总结每段文意,体会文章层次清晰、表达条理,从而把日月潭的美表达的淋漓尽致。再就是通过体会优美词语句子,感受语言美。

二、环节简单

终于思路清晰后,开始着手准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环节。经过几番斟酌,把教学环节定为四个。第一个环节是直接导课,学习潭这个字,明白潭就是较深的湖。第二个环节是,梳理段落意思,明确一段一个中心,体会课文表达条理清楚的写法。第三个体会词句的优美,并且把字词认读、写字指导、课文朗读内容,放在这个环节里。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堂小结。

三、课后感受

上课之前,觉得自己思路很是清晰,也很流畅很有道理,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很是满意。但是,经过一节课的实战,我大脑一片空白,什么思路都没有,原先想好的语言一句也不记得了,而且讲的是满头大汗。说句好听的就是,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上,全程关注学生,其他的都忘了。说句不客气的就是,我过度紧张,连自己说的啥都忘了。

想象中的幽默风趣,细腻温馨,优美过渡都没有了,总觉得自己干巴巴的,总觉得像要冷场不知道下一句说什么。作为一名老教师,很是汗颜,还去多读书,多积累,好好锤炼自己的语言,深入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教学机智。

课堂总是遗憾的,只希望自己的遗憾,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少。

第7篇:《日月》教学反思

(一)教学理念

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诠释策略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诠释策略中“提取关键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扫除阅读障碍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实际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帮助学生理解有疑问的词语。

(二)教学思路

提取关键词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是一种十分必要的阅读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关键词语的意思,深入领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使之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效果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三个:

一、在课文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图片,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然后以读代讲,在朗读中感悟、理解。让同学们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

二、在教学日月潭名字的由来时,我不仅运用日月潭的平面图让学生们更形象的知道了为什么这个湖叫日月潭,并给同学播放一段关于日月潭名字由来的传说的视频,这样更加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

三、三四自然段是朗读重点,我通过提取关键词语简单放手,让学生来感受在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下日月潭景色的变化,同时老师适时点拨,使学生体会和感悟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整堂课的教学重点我放在了三四自然段,让同学在读熟读美的情况下联系了背诵。

第8篇:《日月》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单元导学对这些文章的教学建议是“加强朗读,注意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短文两篇》是充满意趣的散文诗。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反弹琵琶,借“飞蛾”“夸父”“嫦娥”这些意象寓示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生活的一种希望,信念,也是他理想的化身。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这是由两篇课文的抒情方式的不同所决定的:《日》是直接抒情,通过议论的语句旗帜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而《月》是间接抒情,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婉转曲折作者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相比而言,《月》比较晦涩难懂,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合作探究中设计了两个问题:

1、对比阅读,找出两篇课文的异同;

2、这两篇文章前后仅隔一天,你能找出作家可能因《日》中的哪一句话而成《月》的吗?

毋庸讳言,这节课是为学校的第二轮展示课而精心准备的。

在实施166动车课堂模式时,我发觉学生在“合作交流”这个环节,存在假合作,不合作、低效的合作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还是以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播者自居,在语文课堂上,除了查字典,不允许学生翻看任何资料。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本节课,我大胆地尝试: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书和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自主地学习,完成导学案。也许是新奇的缘故吧,学生在自主学习课上,表现的特别活跃积极,有的在查字典,有的查《课文全解》,有的在查电子白板,有的查我的《教参》,有的查我的《顶尖教案》,忙得不亦乐乎!

在这堂课的开始,我让学生为今天的展示课写一句话,写在前面的大黑板上,这是我的语文课堂从未出现过的,学生显得有些畏缩,于是我让胆子比较大、责任感比较强的班长来写。说实话,我一点也不知道她会写什么,但我知道她一定会写的。只见她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真是机缘巧合,这句话就串起了整堂课的三次“开遛”。先是谜语热身,然后是“诵读接力”、“小组对抗”、“你说我品”,最后胜出的为“明星小组”,可以享受小组加五分的殊荣。整节课一气呵成!

课后评课议课时,校领导对我的教学尝试给予了高度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现在细想起来,这节课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至少有两点:

一、自主学习这个环节学生的展示显得凌乱,原因是学生的自主缺乏一个确定的目标,虽然学习目标已经列在导学案的显著位置,但在本环节中并没有明确到位,这样,既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些“抓瞎”,又造成了展示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现象。整改措施:精心设计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环节对照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展示时,分组按知识点进行展示。

二、合作交流环节的对比阅读中,教师没有很好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学生《月》与《日》的比较中没有提到抒情方式的不同,前者是间接抒情,后者是直接抒情,而这是本单元学习、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而我在这节课上也疏漏了。主要原因是教学预设不够充分,结果变成了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改进措施:教师可以直接把它作为一个重点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再展示,作为突破理解《月》的主旨这个难点的切入口。

这堂课,从表面上来看,课堂是自由、快乐、民主的课堂,但有没有达到真正的“高效”呢?这不是在一节课上或者课后就能妄下结论的,它需要时间的检验和逐步的完善,我也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与耐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9篇:《日月》教学反思

在讲这篇课文时,我抓住“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概括出了日月潭的“环境美”“形状美”“清晨美”“中午美”。并且在反复地引读中去让学生领略日月潭的美景,每一个自然段讲完之后,都回到最后一自然段上点题,学生自然而然就知道那是中心句。

我觉得有一个地方设计得还不错,为了让学生日月潭清晨的美景,我抓住“隐隐约约”,利用画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倒映”,而后,”我反复引读,灯光和晨星在湖水中摇曳着、荡漾着,荡进无数游人的梦里~学生读。

在感受晴天中午美时抓住“清晰”,让学生想象,透过这个词,你都能看到哪些日月潭的美景(实际上在理解词语的同时,也回顾了环境美、外形美、清晨美这些内容)。

最后总结,正是因为日月潭“环境美、外形美、清晨美、中午美”,所以人们说~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

第10篇:《日月》教学反思

在教学《日月潭》一文,感到用新课程的理念与方法教学,比以前效果好多了。

首先,合作学习法: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有利于师生、生生间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主动地获取新知。如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各学习小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组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变传授为自学、变讲为导,调动了学生课堂主体参与率,形成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但是如果我能请孩子们从学习小组中选出一名汇报员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同学加以补充,我只作适当的点拨启导,课堂气氛会更加好,教学重点就有了层次,也不会在汇报上浪费太多时间。

其次,学会交流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我用多媒体出示日月潭在雾中、雨中、早晨、中午、傍晚等不同情况下迷人景色,让学生欣赏后问: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为什么?各学习小组热烈讨论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太阳高照的时候景色很美丽,因为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带我们出去玩。有的说:下雨的时候,日月潭周围一片朦胧,像仙境,很美。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第11篇:《日月》教学反思

《日月潭》人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类文章。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代表性风景名胜,令人神往。课文描述了日月潭的位置、行政、名称的由来。还以清晨、中午和雨中这三个特写镜头,展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清晰,景美情浓,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他们不仅感受到日月潭的美丽,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宝岛台湾的情感。

二年级学生很少有人去过台湾和日月潭,但有可能在课外书或电视上对那里有所了解。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是文本的学习得以拓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上课伊始,我首先播放课件,出示带生字、词语的水果,创设情境:热情的台湾小朋友拿出水果邀请我们去做客呢?瞧!宝岛台湾这么多水果,谁想摘下水果尝一尝呢?同学们一听,都来了兴趣,争先恐后的来摘水果,达到了复习生字、词语的目标。

之后,我又提出问题:想一想日月潭名称的来历?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且在书上画出答案。其实,学生们并不难找出答案,但我想学生们都没有去过日月潭,单纯靠朗读,并不能知道日潭和月谭的位置。因此,我利用课件,通过一副日月潭的图片,给学生指出光华岛和由光华岛分成的日谭和月谭。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日月潭名称的来历,而且就算是没去过日月潭,也知道了日谭和月谭的位置。

在讲第三、四自然段时,这两段都是讲日月潭优美的景色,应注重朗读的指导,读出日月潭的美来。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遵照课标的精神,在整体感知环节,我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自己感受到美德语句,和小伙伴读一读,并且交流一下“日月潭都为我们呈现出了哪些美?”能力强一些的同学他们能概括出“清晨、中午和雨中的美景”。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使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初步感知日月潭的美景。而后,我又以一个问题贯穿了整个阅读教学:“在这些不同的景色中,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景色呢?”指名回答,学生先提出哪儿,就先讲哪儿。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如教学“清晨的日月潭”这一部分时,学生起初只能通过“薄薄的”“隐隐约约”等词语的表面感觉美,这也正是他们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想到只有直观形象的情境教学才能使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获得感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所以我借助课件出示“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所说看到了什么?让学生体会这种朦胧的美,学生在这优美的意境当中,欣赏着美丽的图画,学习兴趣提高了,这时再指导朗读就使“品”得以深化。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比如说在课堂评价的实施和运用中,我不能适时地为学生作出最适当的评价。当我让学生通过看图展开想象,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时,学生们说的很好,而我却没有及时鼓励他们。再有,文中让学生品读的句子较多,显得有点蜻蜓点水,不够深入,而且还浪费了不少时间,导致后面的时间紧,学生们搜集的课外资料没有得以展示。而且整堂课下来,感觉内容不够充实。第三,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机智表现得不够,突发状况难以把握和调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第12篇:《日月》教学反思

《日月潭》是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整组教材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本课教学的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在教学中,又欣慰也有遗憾。

一、自主合作,重视积累

小组合作探究有利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尝试解决,利于提高读书效率,享受阅读的乐趣。长此以往,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引导学生走上良性的阅读轨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课堂自主探究的一种常用的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理念新要求。为此,在阅读感悟中我就设计了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当中读书悟与同学交流解决三个问题,以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深度与广度。合作后的交流是检查学生与文本对话阶段性成果的一种方式,也是生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在师生的交流反馈中,学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主阅读的乐趣。学生合作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大部分的问题都合作、交流、探究中迎刃而解,而且部分学生体会也很深。

二、存在不足,加以改进

可是,上完了这节课,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问题我会思”不是安排在一个环节中完成,先学习小组自主合作解决“日月潭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在文中用“﹏﹏”标出相关的语句,边读边想,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全班展示。在学生合作交流弄明白为什么叫“日月潭”后,我让学生讲了“日月潭”名字来历的神话故事,讲故事的这个学生声音不大,导致其他学生听得不认真,既耽误了时间,也与主题联系不大。接着又是学习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三四自然段。“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并思考:

1、这两段分别写了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用“——”划出来。

2、你最喜欢日月潭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日月潭的美?动笔画出有关语句,并结合重点词句说说你的理解。”学习小组最后展示,因为学生交流的时间太多,导致日月潭下雨时的美景和最后一段没时间展示了,非常得遗憾。以后教学中要考虑合理安排环节,既节约时间,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是在课堂评价的实施和运用中,我不能适时地为学生作出最适当的评价,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较为单一,评价缺乏实效;而且没注重对学习小组的评价,不利于学习小组形成合力,激发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

第13篇:《日月》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写景的短文,描绘了我国宝岛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日月潭是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作者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日月潭的瑰丽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一则招聘启事引入,让学生当小导游,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读贯穿全文,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品读中层层深入。除了引导学生品读之外,在讲述完日月潭清晨、中午和雨中的美景后,我又进行了如下设计,教师边导语“日月潭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不同的时候变化着自己的新装……”,边出示微风吹拂下、夕阳西下、月光映照下的日月潭,孩子们看着这些美丽的画面心中又荡起了圈圈涟漪,对美丽的日月潭又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进一步感受到了日月潭的美。此时,我发现孩子们已经被这美丽的日月潭所陶醉所吸引,就势让孩子们用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夸夸日月潭,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跃跃欲试,有的说“日月潭你什么时候都美啊!”有的说“日月潭景色宜人!”还有的说“日月潭风光秀丽!”孩子们的情感得以释放。

在朗读、理解之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还了解台湾的什么,学生通过课前查找的资料说了一些,这时我也补充了台湾特有的阿里山、蝴蝶、水果等图片资料,使学生对台湾产生了美好的向往。这时,老师导语“在台湾也住着和你们一样的小朋友呢!让我们隔海相望,和他们说说心里话吧!”孩子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他们的情感再次得以释放。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上要体现民主、开放、平等。学生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日月潭》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灵气、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14篇:《日月》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在教师进行教学前,面对大部分学生都熟识的生字进行教学时,就要充分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与此同时更要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能够感受汉字背后的秘密,将学生熟悉的生字上出新意,这是非常关键的。在《日月水火》这篇课文中,充分挖掘教材,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掌握象形字的识字特点是非常关键的。我就结合本课的教学过程来感受一下象形字带给学生的乐趣。

一、了解学情,攻破重难点。在教学本课前,我了解到班级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已对本课需要认读的八个生字有些了解。如何赋予学生新的认知点,这成为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其实,教材已经很好的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这篇课文需要认读的生字都是象形字,让学生掌握我们人类的造字过程,体会人类造字的智慧,就会成为本课的一个突破口。掌握字--形--图三者之间的关系,能够准确认读象形字,利用象形字来集中识字,这是本课需要我们教给孩子的重点。因此,了解学情,分析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将重难点一一分解,体现学生的分层学习,将是非常重要的。

二、分层教学,象形识字。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态变化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和本班学情--“日月水火”这四个汉字,全班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认识,但对“象形字”这个概念学生初次遇到的情况。在教学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分层教学。

1.导入激趣,初识象形字“象形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认识,我们要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象形字,象形字是怎么来的。因此我先以谈话导入:“一年级我们已经开始认识汉字了,但是你们知道汉字是谁制造的吗”接着播放视频《仓颉造字的故事》,引出新知,使他们对这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故事的播放,既然学生能够知道汉字是“仓颉”创造的,还可以了解到汉字的创造过程,引出象形字和本课的需要认读的“日月山”三个字。既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汉字的特点,初步了解汉字造字的一些规律,又能让学生初步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为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起到了铺垫作用。

2、精讲“水火”,深触象形字。对于象形字,教师要做到真正的感受实物-字形-汉字之间的关系,就要让学生再次感受汉字的演变,我让学生观看“水火”两个字汉字演变的动画,学生从实物,到甲骨文到小篆,逐步到现在的方块字,对汉字的演变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对象形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很巧妙的将本课的重点攻破了。更让学生产出了对汉字的兴趣,动画生字讲解的呈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象形字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3、看图猜字,巩固象形字。学生通过看《仓颉造字的故事》,《水》《火》的汉字演变动画,对象形字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我利用“猜一猜”的环节,让学生学习利用象形字识字。我先让学生看象形字,猜一猜它表示的是什么事物?再让学生观察图画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再认识现在的方块字。这样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猜到的和看到的对上了时,他们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我引导学生观察字和图片时,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规律--字和图的相似处。学生不仅很容易记住,以后遇到这类字也会用象形的规律来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新生字的强烈愿望。掌握了识字方法以后,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识字了,对于以后的识字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个环节的设计,也给学生提供了练习说话的媒介,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诵读识字,快乐认读。儿歌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我根据本节课的八个生字,联系生活实际,自编出儿歌:“高山藏玉石,良田种谷禾。秋日明月夜,流水伴渔火。”简单的生字,融入儿歌中,向学生提出了挑战,也让学生感受识字用到阅读中的乐趣。使学生们乐读,爱读,在读中,加深了生字的记忆,更让他们感觉到儿歌所描写的美好意境。

四、改变方式,提升素养。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转变学习方式就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记忆中解放出来,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的认识活动突显出来。综观本节课,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动画,直观感受汉字的演化过程,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学生看到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到现在的简化字的演变,专注认真、兴趣盎然,充分了解汉字的渊源。又通过看图识字,在图不离字,字不离图中,引导学生反复体会象形字的特点,落实了看图识字的目标,并告诉学生这就是最早的文字,古人就是根据事物的外形样子画出文字的,让学生充分感受象形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感受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优秀文化。儿歌的编写与朗读,让识字学习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们到生活中主动发现汉字,学习研究汉字。这样课本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相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仓颉造字》,《汉字的演变》历程,还是《三十六个象形字》的水墨画欣赏,都在渗透热爱祖国文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国情怀,更让孩子们树立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让学生们以作为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自豪。

作为低年级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倾听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序且认真观察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等、语言表达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想象能力、积累的能力等。还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练习、训练的形式多样化、趣味化,使学生乐此不疲,乐学其中。用及时恰当的评价激发每一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好奇心。同时,授课老师的语速也要调整,给一年级的学生讲课,语速一定要慢,给他们听清,听懂的时间,并掌握快速节奏,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

第15篇:《日月》教学反思

本文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故事性很强的文章。课文的内容比较生动,而且简易,学生读上去没有太大的语言困难。我在新授本文之前先让学生进行了预习,从而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初步了解了这篇课文中两位主人公大尖哥和水社姐所具有的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课文伊始,我出示了日月潭的风景图。渐渐引导学生了解日月潭有这样美好的景象,来之不易。从而揭示出在恶龙吞噬了太阳和月亮之后,人们失去了光明,天地之间是一片漆黑的。这时候两位英雄人物,大尖哥和水社姐在这种情况下是挺身而出的。为了拯救人们,他们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吃尽苦头才打败恶龙,让人们重见了天日。在这类语言丰富的故事性文章中,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而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还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了本文的复述比赛。学生对于这样的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现进行评比,在根据每组选出的优胜者,在班级中进行比赛,一节课上,八位优胜者,各自发挥自己的才干,想尽各种办法,再加上形象的肢体语言,让自己能以最佳的方式把本文复述出来。而未参加比赛的同学在观看其他同学表演的过程中,也是受益匪浅!

更多相关内容: